謝愷濤
在千姿百態的大自然中,魚的多樣性僅次于鳥,有鯉魚、鯽魚、草魚、黑魚、小丑魚、跳跳魚等等,1200多種。若要我一種一種娓娓道來,恐怕三天三夜都講不完呀!今天要介紹的的“主魚公”是一種歡騰在我的家鄉——萬載錦江河里的小魚,學名黃顙魚,俗名“黃骨魚”。
黃顙魚,顧名思義,黃是它的一大亮點,它的黃色并非遍布全身,體背是黑色,體側是黃色,但有三條黑色條紋,腹部淡黃色,魚鰭都為灰黑色。除去它的體色特征,下巴的胡須和三根尖刺是它的第二個亮點。黃顙魚的兩根胡須分居下巴的兩側,并不細,顏色偏黑,摸上去軟綿綿的,很是舒服。它的三根尖刺分別于背鰭和兩個胸鰭之上,刺上還長著刺,據說最上面的那根刺有微毒。這幾根刺無疑給黃顙魚添了幾分帥氣和威武。最后,它的皮膚也值得一提,沒有鱗片,光滑,彈潤,有光澤。
在我的家鄉——萬載,憑借一條貫穿東西的錦江河,勤勞樸實的萬載人民捕獲了許多美味,黃顙魚便是這其中最普通的美味。實惠的價格,難得的美味,以及豐富的營養價值,使得它在萬載人民的餐桌上三天兩頭地出現。
它的吃法與一般的魚不同,既不紅燒,也不清蒸,更不晾干,家喻戶曉的做法就是煲湯。不要問我為什么,也許正是因為煲湯能夠體現它獨特的肉質,濃郁的鮮香,豐富的營養價值吧。
談到用黃顙魚煲湯,老媽煲湯的神情、動作和步驟,總是在記憶中分外深刻,分外清晰。首先,媽媽將黃顙魚用清水洗凈,接著,快刀斬亂麻般地將魚的內臟去掉,留下魚籽。然后,在鍋中倒上油,放上幾個事先壓扁的姜,隨即,一氣呵成地將黃顙魚倒入鍋中翻炒。最后,倒水入鍋,添上鹽,蓋上蓋,開始燉煮。五六分鐘后,只見鍋中湯色轉白,黃顙魚浮了起來,一股鮮美的魚香夾著陣陣姜香,鉆入鼻翼,好不痛快。媽媽嫻熟地用鍋鏟舀起少許魚湯,細細品味,再撒上少許鹽。不久,終于裝盤了。在不銹鋼盆里,黃顙魚肆意散發著鮮香,挑逗著我們的味蕾。
我快速夾了一條,望著它那層光滑的黃皮,聞著誘人的清香,沒有多想就一口咬下去。嗯!這般嫩的肉質,入口即溶,再加上沒有雜刺的特點,真是老少皆宜呀!
(指導教師 ?辛集敏 ?郭春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