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上期封面
(2020年 第9期)
新冠肺炎疫情給社會帶來的改變,恐怕要比我們預想的更多。比如,“云上的日子”“悠長的假期”——過去美好的詞匯,如今聽起來感覺有點腦殼痛。
過去的兩個月,全中國14億人無奈一起參與了一項“社會實驗”。大家無法出門,一切生活必須和社會活動,很大一部分依靠互聯網來實現。還記得馬斯諾的需求層次理論嗎?人的需求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現在,所有的需求都要換一種方式來滿足。
感謝過去十多年中國電商的迅猛發展,我們的生理需求或者說生存需求,在過去的兩個月基本不成問題。但那些更高級的需求,則正在經受考驗。比如教育。
多年前我曾采訪報道一群家長讓孩子“在家上學”,那些家長做出這個決定,要么因為不滿意政府提供的教育模式,要么是孩子存在行為或者心理問題,無法接受普通的學校教育。當時我追到云南大理,一些家長帶著孩子在那里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是的,那時候“在家上學”的含義跟今天已經完全不同,2020年的春天再提起“在家上學”,千萬家長心中恐怕五味雜陳。
因為這個特殊的假期,中國的孩子們從“熊孩子”升級為“神獸”,網課也上得狀況百出。我家兒子的同學,有一天用老師賬號坐上了“主播”位,孩子興奮壞了,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第二天自然被老師一頓批評。同事的孩子,老師的網出了問題,等老師終于上線,下課時間到了,學生們就聽到一聲“再見”。
當然,還有爬上山頂在寒風中上網課的偏遠地區學生,等他們長大,一定能記住自己曾經奮斗的青春。
武漢第三醫院光谷院區臨時ICU關閉,上海重癥醫生團隊24小時床邊守護換來高治愈率
書夜:辛苦了,上海人民為你們驕傲。
新冠病死案例一個一個“復盤”尋找答案——專訪國家衛健委醫療救治專家組邱海波教授
丁:需要這樣的復盤,需要這樣嚴肅的思考。
中國醫療隊支援意大利,背后有三個原因
加速度:人都是講感情的,將心比心,同舟共濟,共同戰勝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