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芳
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并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做好詞匯積累的準備,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如何實現閱讀與寫作兩者的融合,是每個小學語文教師要重點研究的問題。以下針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融合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展開分析與探討:
一、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融合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嚴重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本人認為,在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中,教師應當堅持主體性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出輕松愉快的氛圍。
(二)興趣第一原則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不竭動力。因此,為了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為關鍵的,這就要求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全面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并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
(三)強化閱讀積累原則
閱讀和寫作兩者存在密切的關系,豐富的素材是學生寫作的基礎。所以,教師要注重加強學生的閱讀積累,并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廣泛閱讀課外讀物,從而為學生的寫作奠定堅實基礎。
二、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融合的策略
(一)創新閱讀方式,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1.開展有效的群文閱讀
大量教學實踐表明,通過開展群文閱讀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豐富與完善學生的語文知識體系。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閱讀材料,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
首先,教師要先向學生講解課文內容,并在此基礎上開展課后閱讀活動。比如,在學完了《四季之美》后,教師可以對教材中關于描寫季節的文章進行整合,而后讓學生進行系統化的閱讀,深化學生對季節的理解,促使學生在寫作中靈活運用所學內容。其次,對于閱讀素材的選擇,教師要高度重視,確保所選擇的教材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且對學生有吸引力,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
2.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活潑好動、自我控制能力差是小學生的主要特點,為了使學生能夠投入到群文閱讀活動中,教師應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室內設置閱讀角,并擺放上各種各樣的書籍,供學生隨時閱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采用正確的閱讀方式,比如,給文本做批注,摘錄文章中的好詞好句,寫讀書筆記……從而豐富學生的作文素材,為實現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融合打下基礎。
(二)積累作文素材,豐富寫作內容
1.積累作文素材
豐富的素材積累是保證寫作順利進行的基礎,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群文閱讀積累素材,學習作文技巧和方法,達到以讀促寫的目的。另外,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抱著處處留心皆學問的心態,在生活的海洋中積累素材,促進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
2.激發創新能力
在閱讀與寫作教學的結合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寫作練習,與其他同學分享閱讀與寫作經驗,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與創作,從而實現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例如,教師在布置習作作業時,可以布置創新型的題目,比如寫一首小詩、寫童話故事、寫想象作文、寫些簡單的小說、改編課本劇等,而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創作點評,對于表現好的學生,教師要予以表揚與肯定,鼓勵學生在寫作中融入閱讀中所積累的知識。
(三)引入課外讀物
閱讀和寫作兩者關系密切,相輔相成,教師在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可以引入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課外讀物。
比如,在學習完《蟋蟀的住宅》以后,可以引導學生讀一讀法布爾的《昆蟲記》;學完以神話為主題的課文《盤古開天辟地》《精衛填海》《普羅米修斯》《女媧補天》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再讀一讀其他神話故事,如《嫦娥奔月》《牛郎織女》《后羿射日》等。
比如,在學習了李白的詩詞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使學生體會詩人當時的心境,讓學生對詩詞的內涵有更為深刻的理解。這些課外讀物的引入,不但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而且可以使學生學到更多的寫作方法。
(四)及時融合閱讀與習作,提升學生知識運用能力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常將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分開,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此,教師要探究閱讀與寫作教學兩者的切入點,在完成一篇文章的閱讀教學之后,及時向學生布置相關的寫作任務,如寫讀后感、續寫故事、把古詩改寫成散文等。促使學生將閱讀教學中學到的寫作方法融入到寫作中,實現閱讀與寫作教學兩者的有機結合。在保證教學質量與效果的同時,促進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在教育體制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教師要注重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在閱讀中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