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兆輝
摘要:綠色無公害蔬菜具有農藥殘留可控,食用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與當前社會強調的食品安全健康理念相契合。綠色無公害蔬菜與普通蔬菜的土肥管理相比,精細化程度更高,通過種植過程中的土肥管理,不斷提升蔬菜的品質和產量。本文對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過程進行精細分析,并建立相應的土肥管理方法,以保證蔬菜的品質。
關鍵詞:綠色無公害蔬菜;土肥;施用量;精細化
中圖分類號:S63? 文獻標識碼:ADOI:10.19754/j.nyyjs.20200229039
引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綠色無公害蔬菜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因此必須要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確保綠色無公害大棚蔬菜的科學高效種植,努力讓綠色無公害大棚蔬菜生產基地的環(huán)境、栽培技術規(guī)程以及質量安全達到國家相關標準,做到讓綠色無公害大棚蔬菜的產前、產中以及產后的各個階段都納入標準化生產管理的軌道上來,最終實現“安全無污染”的目標。我國是人口大國和糧食進口大國,糧、果、蔬菜等的生產技術直接影響著我國的食品安全。本文針對綠色無公害蔬菜土肥管理提出了精細化管理的方法,擬通過此方法實現土肥的科學管理。
1綠色無公害蔬菜的種植條件分析
綠色無公害蔬菜的種植需要保證土壤重金屬、潛在污染物質及細菌等有害物質的含量在安全范圍內。土壤性狀應當在合理范圍內,實現對養(yǎng)分的吸附,并有適量微生物活性,這樣的土壤條件下,綠色無公害蔬菜是適宜種植的。一般而言,綠色無公害蔬菜大規(guī)模種植的土壤環(huán)境應脫離重工業(yè)、重污染地區(qū)[1]。此外,要求土壤肥力符合基本的植物生長條件,且水資源豐富。在對綠色無公害蔬菜施肥時應按照相關施用準則對其量進行管理,大多數有機肥料在施用鋪底時應做無害化處理。
綠色無公害蔬菜在種植前應對土壤物理性質、有機質等進行分析。通常,土壤類型為沙質潮土,且含水量低,pH呈弱堿性較好,全氮量應小于3g/kg,磷含量低于30mg/kg,鉀含量可略高于磷,重金屬含量應符合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標準。在種植前應對土壤進行有機肥料施用,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沙質土壤的結構,是蔬菜良品種植的基礎。
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需注意微生物治理。由于生物肥、農家肥等會導致微生物等有機質產生,若不對其進行合理控制,容易導致腐殖物質超標,且會導致部分有機酸產生。土壤酸堿平衡在此情況下易被打破,因此在種植前需對土壤進行微生物治理,減少此類問題導致的土壤酸化問題。
2綠色無公害蔬菜的土肥管理方法
2.1有機肥料施用
有機肥料因地制宜選取,由農業(yè)廢棄物(如秸稈、豆粕等),家禽糞便,工業(yè)肥料(甘蔗渣等)等組成。近幾年,無害化污泥堆肥已是有機肥料的重要發(fā)展方向,相關實驗表明,污泥堆肥能夠改善土壤肥力,且對水分等保持有一定效力,一般的施用量選擇在30~50t/hm2 范圍內對土壤改善效果最佳[2]。由于大部分有機肥料的養(yǎng)分釋放慢、肥效長,一般都在蔬菜種植前進行施用。當種植面積較大時,將有機肥作底肥,并不斷監(jiān)測有機肥在土壤中的含量,建立空間分布關系,避免營養(yǎng)富集;當種植面積不足,又對產量有要求時,有機肥應當在播種時施用在種子周邊。根據前期土壤肥力和產量目標,動態(tài)調整施用量,對高肥力地塊,土壤供肥能力強,應適當減少全周期肥料施用量,并增加后期追肥比率;低肥力地塊,則應增加底肥用量,適當追加底肥的有機質含量。
2.2科學選取施肥方法
由于不同蔬菜種類對養(yǎng)分需求量、需求比例、不同時期需求量等均不相同,在施用時應當以科學的方法施用。需肥周期長、需肥量大的蔬菜,初期生長緩慢,中后期生長迅速,且在根、果實肥大期至收獲期需要大量肥力;這類蔬菜在初期應當將有機肥作底肥,避免在種植初期過度施用氮肥,在生長中后期逐漸增加氮肥含量,不再施用多余有機肥。需肥穩(wěn)定型蔬菜,整個生長周期對肥力需求呈穩(wěn)定狀態(tài);這類蔬菜底肥和追肥較為重要,應動態(tài)監(jiān)測生長期內植株生長狀態(tài),及時調整施用量和施用部位,且施用原則是少量多次。早發(fā)型蔬菜,其生長周期短,前期需肥量大;這類蔬菜需以有機肥作底肥,且在生長期內逐漸減少追肥量,同時施用部位要足夠淺,離蔬菜根部近為好。目前,蔬菜的種植密度決定了施肥方式。當植株種植密度小時,按株施用;植株種植密度大時可按溝施用。
2.3精細化施肥管理
進行測土施肥是精細化施肥管理的重要手段。通過蔬菜種植區(qū)的土壤數據進行精細化施肥,建立生長動態(tài)監(jiān)測,實現蔬菜的全過程管理。利用空間信息數據,將種植區(qū)域內的土壤養(yǎng)分分布情況做調研,針對土壤養(yǎng)分分布建立合理的施肥方案。建立土壤中氮、鉀、磷、鈣、有機質等的空間關系,判斷其相關性,并按照種植區(qū)氣候、地形等因素綜合考慮施肥種類、數量和時間。根據土壤有效肥力矯正系數法測算施肥用量[3],分別計算不同蔬菜所需施用量。其計算方法如下:
施用量=目標產量所需養(yǎng)分-土測值×2.25×矯正系數肥料養(yǎng)分×肥料利用率
通過上式,可以對施肥量進行精細化管理,減少施肥量引起的蔬菜生長異常,并能節(jié)約生產成本,實現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技術的優(yōu)化。同時,在每個種植周期結束后,都應對土壤酸堿度進行檢測,當pH<5時,向土壤中施用300kg/667m2的石灰,以恢復土壤酸堿度;當pH在5~6之間時,向土壤中施用石灰量應減半。
2.4逐步深耕土壤
由于綠色蔬菜一般要求均衡肥力,尤其是根系發(fā)達的蔬菜,因此需要對種植區(qū)域的土壤進行深耕處理。在完成首次種植后,土壤深耕應達到15cm,并逐年遞減深耕層厚度,最終達到35cm。深耕完整周期一般為3a,在第2年可以根據第1年蔬菜產量和質量增加至25cm左右。完成深耕后還應根據實際土壤養(yǎng)分施用有機肥作為底肥。一般提倡在秋季進行深耕,加強土壤透氣性,提高肥力。如果種植區(qū)域常年干旱,可在深耕同時開墾引水槽;如果常年水澇,需在深耕時開挖排水槽,避免蔬菜根系泡水。
3精細化管理下的蔬菜生長情況分析
為研究精細化土肥管理,本文選擇番茄進行了對比。試驗安排在某溫室大棚,試驗土壤類型為普通沙質潮土,地勢平坦,首次深耕和有機底肥均完成。排水灌溉均按照蔬菜正常管理需求進行。番茄分為精細化管理和粗放式管理2個試驗組。精細化管理指按照上述方法進行土肥管理的蔬菜種植,與粗放式管理的蔬菜實驗組放在一起可以明顯看出2種方法的蔬菜產量和長勢。
2組試驗下的蔬菜產量匯總,精細化番茄組平均產量達6.5kg/m2,粗放化番茄組平均產量達5.4kg/m2;精細化番茄組植株平均成活率達82.5%,粗放化番茄組平均成功率達69.7%;精細化番茄組平均果實直徑約9cm,而粗放化番茄組平均果實直徑約7.9cm;2組果實對比也出現明顯差別,精細化土肥管理下,果實品質也得到提升。綜上可知,在精細化管理下,番茄的產量和品質均有大幅度提升,能夠實現綠色無公害蔬菜的增產。在首輪收獲后,進行第1次15cm深耕,并測定土壤養(yǎng)分,通過動態(tài)添加有機肥和氮、磷化肥可以保障下次種植的土壤肥力。
4總結
綠色無公害蔬菜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研究課題,在種植前后都應當對土肥進行科學管理,以保證蔬菜質量和安全。實現精細化土肥管理,減少成本支出的同時還能保障土壤肥力,是今后研究的重點。本文提出的綠色無公害蔬菜土肥管理方法是建立在種植區(qū)土壤重金屬污染物含量低于國家要求的情況下,若出現重金屬污染等問題,還需結合實際進行污染防治。
參考文獻
[1] 高瑋. 綠色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J]. 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17(6):151.
[2] 林代炎, 楊菁, 葉美鋒, 等. 不同污泥肥料對水稻和大豆的肥效實驗研究[J].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07(1):111-114.
[3] 唐秀美, 趙庚星, 路慶斌. 基于GIS的縣域耕地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研究[J]. 農業(yè)工程學報,2008(7):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