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福忠
摘要:菏澤市是中國牡丹種植面積最大的城市,牡丹產業已成為菏澤市經濟發展的新型支柱產業之一。牡丹文化與牡丹產業的發展密不可分,大力弘揚和發展牡丹文化,對于菏澤市快速實現鄉村振興、建成山東省城鄉統籌示范城市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關鍵詞:牡丹文化;牡丹產業;菏澤市;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DOI:10.19754/j.nyyjs.20200229056
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偉大戰略。菏澤市鄉村面積比例大,鄉村人口眾多,鄉村經濟水平還不夠高,發展好綠色鄉村經濟有利于實現鄉村振興。菏澤市牡丹種植歷史悠久,牡丹產業發展迅速,已形成濃厚的牡丹文化。發揚牡丹文化能夠從經濟、人文和生態等多個方面促進菏澤市建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鄉村。
1牡丹文化的內涵
1.1牡丹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牡丹文化在中國已有3000a左右的歷史。牡丹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與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程息息相關,透過牡丹文化,可以觸摸到中華文化發展的脈絡[1]。先秦時期牡丹和芍藥不分,《詩經·鄭風·溱洧》記載的“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描寫的是青年男女在上巳節春游期間互贈芍藥表達愛慕之情的故事,而上巳節是農歷的3月3日,故詩中所寫芍藥實為牡丹。秦漢時期,牡丹作為藥用植物被《神農本草經》收錄。東晉時期,牡丹的藝術形象被顧愷之名畫《洛神賦圖》所描繪。隋煬帝時期,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海山記》記載“隋帝辟地二百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箱牡丹,有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云紅、天外紅、一拂黃、延安黃、先春紅等名貴品種”。唐宋時期,牡丹已經發展成為中國人民廣泛認可和喜愛的花卉,周敦頤詞中寫有“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明清時期,關于牡丹的詩詞文賦、散記雜著和書畫作品已屢見不鮮。如今,牡丹文化與牡丹產業的發展更加密不可分,已充分滲透在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多個方面。
1.2牡丹文化是中華民族美好愿景的寄托
俗語說:“牡丹盛,國運興。”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色名貴花卉,具有“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的特點,被譽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代表著富貴和吉祥,能夠完美體現泱泱大國的恢弘氣度,是中華民族興旺發達和國家繁榮昌盛的象征。牡丹文化的不斷發展是中國人民智慧與才能生生不息的體現。自古以來,牡丹就是中國進行對外交流合作的使者和載體,牡丹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精華和中華文明的產物,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喜愛。當今社會,牡丹文化的內涵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2]。在中國牡丹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伴隨著牡丹全系列產品在全世界范圍的銷售和推廣,牡丹文化正在“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中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
1.3牡丹文化是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的載體
建成生態宜居的新型鄉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之一[3],牡丹文化的形成和特點充分融合了牡丹產地的歷史文脈、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4],與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息息相關,可以從優化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方面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和居住體驗。菏澤市素有“一都四鄉”的美譽,牡丹文化同戲曲文化、書畫文化、武術文化和民間藝術文化有著緊密的結合,相互之間融合程度很高,多種優秀傳統文化容易形成有機統一整體,服務菏澤鄉村振興。此外,在菏澤市鄉村的廣闊天地弘揚和發展牡丹文化具有天然的優勢,方便就地取材,可以充分彰顯鄉土特色,能夠快速形成地域文化自信。鄉村文化振興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牡丹文化振興則是菏澤市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規劃點和實施點,充分挖掘牡丹文化中的開放包容、博采眾長理念有助于建設菏澤市美麗宜居新鄉村。
2牡丹文化對菏澤市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
2.1增強文化自信,打造菏澤名片
牡丹是菏澤的特色,牡丹產業是菏澤的特色產業[5]。提到菏澤,很多人能夠在第1時間聯想到牡丹;提到牡丹,人們也往往能夠聯想到菏澤。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菏澤牡丹產業在科技研發、品種繁育、大田栽培、產品加工和市場營銷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已處于國內乃至國際領先地位,菏澤牡丹文化在國內外的傳播速度和知名程度也明顯提高。弘揚和發展牡丹文化,能夠切實增強菏澤人民的文化自信,形成“人人知曉牡丹,人人熱愛牡丹,人人宣傳牡丹”的城市新局面,使菏澤牡丹景觀和鄉村風光更多地為人所知,菏澤鄉村振興更大程度地得到人們的關注和支持。
2.2促進招商引資,反哺牡丹產業
牡丹文化與牡丹產業的發展關系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牡丹文化的發展需要與時俱進,依賴于牡丹全產業鏈在新時代下的全方位發展進步。以牡丹在文化旅游行業的應用為例,菏澤市已成功連續舉辦了28屆國際牡丹文化旅游節,最新1屆的牡丹文化旅游節展出了1000余種牡丹,開展了文化展演、賞花游園、論壇峰會、藝術展覽、民俗體驗、體育競技等95項各類活動,吸引了海量國內外游客,進一步增強了菏澤的知名度。以牡丹為約定,以傳播牡丹文化為途徑,廣泛吸納技術支持和經濟資助,菏澤市牡丹產業的發展速度就會加快,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就會再上新臺階,對于菏澤牡丹文化自身發展就會大有裨益。
2.3深挖鄉村潛能,融合經濟模式
菏澤鄉村有相當大比例的農戶以牡丹苗木種植和銷售為主業。以往,同一村莊的農戶在進行牡丹大田種植后,容易將牡丹苗木扎堆銷往同一地區,導致牡丹苗木低水平同質化競爭情況嚴重,大大降低了經濟效益。充分認識新時代市場經濟特點,深入挖掘牡丹文化在鄉村中的發展潛能,創新牡丹產業發展思路,對菏澤市鄉村振興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例如:建立牡丹生態農家樂基地,通過引進和應用牡丹無性繁殖技術、反季培育技術,延長牡丹的觀賞期,將“一年四季都可觀賞牡丹”變為現實,從而將牡丹苗木簡單外銷轉變為原產地種植、栽培和觀光,使菏澤牡丹的觀賞價值在牡丹原產地得到充分發揮。在農家樂中,將牡丹文化與菏澤特色飲食文化充分結合,向游客推廣源自于菏澤牡丹的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牡丹花瓣茶和中藥材丹皮等產品,既能夠獲得游客對菏澤牡丹產品的好感和信任,又能夠將牡丹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充分轉化為農民經濟收入。
2.4美化鄉村生態,營造宜居環境
牡丹極高的觀賞價值是菏澤市建設美麗鄉村的天然優勢。牡丹因具有耐干旱、耐鹽堿、耐瘠薄、耐高寒的品種特質,其種植非但可以做到不與糧食作物爭地,還能夠將肥力較差的土地“變廢為寶”。從這一點來看,牡丹的種植對于美化鄉村生態環境具有直接作用。另外,從牡丹文化的表現形式來看,其在種植、飲食、紋飾、書畫、剪紙、音樂、戲劇、雕刻、詩詞歌賦、傳說典故和花語花趣等方面具有豐富形式,對于建設美麗鄉村的作用稱得上是全方位、多角度[6]。因此,可充分利用適合的邊角荒地、農業設施用地,同步發展牡丹種植業和牡丹文化文娛產業,融合魯西南地區風俗人情,將菏澤鄉村建設成為富有牡丹特色的田園風光頤養新村。目前,菏澤許多鄉村已規劃開展牡丹主題文藝演出活動,部分已進入實施階段,將牡丹元素充分植入鄉村生活中,以形成健康、生態、美麗、休閑的宜居環境。
3結語
牡丹產業是菏澤市鄉村振興建設的支柱型產業,牡丹文化能夠促進牡丹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推動菏澤市經濟、文化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實現菏澤市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理解牡丹文化的內涵,發揮牡丹文化的優勢,發掘牡丹文化的潛能,創新牡丹文化的應用方向,為菏澤市實現全面小康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胡尊東, 洪梅香. 牡丹文化及其產業化的模式探析[J]. 湖北農業科學, 2013,52(2):494-497.
[2]晁婕. 花文化與城市形象傳播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學, 2017.
[3]中共中央, 國務院.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Symbolm@@2022年)[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018-09-26/2019-06-10.
[4]王靜靜. 曹州牡丹文化與美麗鄉村景觀設計研究[D]. 濟南:齊魯工業大學, 2016.
[5]菏澤市政府. 關于印發菏澤市牡丹產業發展總體規劃(2018Symbolm@@2022年)的通知[EB/OL]. http://zfxxgk.heze.gov.cn/xxgk/jcms_files/jcms1/web68/site/art/2018/11/13/art_2027_40373.html, 2018-11-13/2019-06-11.
[6]武惠. 牡丹文化表現形式及其在園林中的應用研究[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