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梅
摘要:生態雞是一種符合綠色、生態理念的雞養殖方式,在飼養管理過程中具有更加嚴格的要求。本文先對生態雞的養殖特點進行簡單介紹,分析生態雞的飼養條件及要求。在此基礎上,研究生態雞飼養管理中的重點工作,探討生態雞疾病防治技術的應用,以期為生態雞養殖活動提供參考,促進其養殖效益的提升。
關鍵詞:生態雞;養殖技術;疾病防治
中圖分類號:S831? 文獻標識碼:ADOI:10.19754/j.nyyjs.20200229049
在人們健康理念不斷提升的情況下,人們對雞肉質量的關注度在日益提高,生態雞養殖已成為了現代飼養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由于生態雞養殖過程中不能使用常規催熟手段,只能采取純天然養殖辦法,導致生態雞的飼養成本相對較高,一旦出現疾病等問題,會給養殖戶帶來嚴重損失。因此,有必要對生態雞養殖技術進行具體研究,推動生態雞養殖產業的發展。
1生態雞養殖特點
生態雞通常又稱為笨雞或土雞,是相對于傳統籠養雞、激素雞的一種概念。在其養殖過程中,不采用人工抗生素飼料、催熟激素,并且讓雞群在一定范圍內自由活動。因此,生態雞不含激素,而且肉質鮮美,富含氨基酸等營養物質,具有滋補養顏的功效,深受消費者喜愛。從農業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雖然生態雞的飼養成本較高,但符合生態經濟學原理,是傳統養殖技術與現代科學結合的產物,可以廣泛利用林地、農田、果園等環境資源養殖無公害優質肉食雞。由于采用自由放養的方式,雞群可以覓食自然環境中的昆蟲、籽實、樹葉和腐殖質等,再配合人工輔料的飼養,可以確保雞群的健康生長。其中,人工輔料不包含化學添加劑、人工合成促生長劑,以保證生態雞的肉質純凈,可以達到綠色食品生產標準。在生態雞飼養過程中,營養改善對于生態雞的生長有重要影響,常采用的人工輔料包括玉米、小麥等五谷雜糧,還有蘿卜、南瓜及各種蔬菜。為生態雞提供的飲水一般為天然山泉水,富含礦物質,有利于提升雞群自身免疫力。總體而言,生態雞是一種符合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雞養殖新模式,應積極推動生態雞產業發展,充分滿足人們的食品健康需求[1]。
2生態雞飼養條件及要求
2.1飼養條件
生態雞飼養不僅要為雞群提供雞舍,還要提供自由散養的場地,根據天氣情況進行放養。在生態雞養殖的前84d里,必須要保證足夠的光照條件,每只雞享受光照的時間應在14h以上,因此需要對雞舍飼養密度進行嚴格控制。一般情況下,按照20只/m2進行設計,在放養過程中,也需要為雞群提供足夠的場地,控制飼養密度在100只/666.67m2左右。如果養殖密度過高,會導致雞采食不夠,通風等相關措施得不到良好的保障,而且雞的排泄物增多也會加大整個雞舍的濕度,從而導致細菌的孳生以及病毒的入侵,從而影響生態雞的健康生長。在飲水條件方面,必須保證飲水器的清潔性。一般需要在放養場地有天然活水,并采用石頭圍設攔水壩,讓雞群可以隨時飲水。值得注意的是,在雞群放養過程中,雞群雖然可以自由的攝取體內所需的營養物質,但僅憑自然取食,難以滿足生態雞生長發育需求。因此,在飼養過程中需要為其補充精飼料,主要以玉米為主,具體供應量應視雞群生長發育狀態而定。特別是在春冬兩季,天然飼料嚴重不足,需要及時補充飼料。到了夏季和秋季,可以適當減少補充的飼料。在飼料供應過程中,也不能一次性供應過多,防止飼料堆積引發霉變和鼠害問題。與此同時,合理使用一些中草藥,也能夠提高生態雞的抵抗力、改善生態雞的肉質。此外,在飼養過程中還要滿足全進全出的條件,即讓雞群同時進出雞舍,方便飼養管理工作的開展[2]。
2.2飼養管理要求
相比于傳統籠養雞方式,生態雞的飼養管理更加復雜,對飼養管理要求更加嚴格。目前許多農村生態雞養殖中,前30d可以與籠養雞一起在雞舍中養殖,后續則需要為生態雞提供自由放養場地,并為雞群提供一個適應的過程。一般情況下,養殖戶會將所有雞群集中飼養7d左右,目的是為了讓雞群熟悉雞舍環境。在飼養管理過程中,還要進行信號訓練,即在飼養時通過吹口哨、拍手等方式,讓雞群建立條件反射,防止生態雞在進行放養后脫離群體。在飼養管理過程中,還要注意對環境進行監測,選擇放養的區域不能有雞的天敵出沒。同時應加強天氣預防工作,在遇到雨雪天氣時,應提前讓雞群回到雞舍中,防止雞群在惡劣天氣條件下出現疾病或死亡。此外,在生態雞飼養過程中,對飼料管理有嚴格要求,應杜絕使用劣質飼料,嚴格遵守不向飼料中添加化學添加劑、激素、助生長劑等方面的規定。同時應采取預防保健措施,雖然生態雞自身抵抗力相對較強,但也會被各種禽類傳染病所傳染,需要加強疾病檢查和治療管理,及時接種疫苗,防止因生態雞感染疾病出現大面積死亡,給養殖戶帶來沉重損失[3]。
3生態雞飼養管理中的重點工作
3.1科學選址
為滿足生態雞的飼養條件及要求,在生態雞飼養管理過程中,必須做到科學選址。一般將生態雞養殖場設置在林場草地交接處,并盡可能與自然水源相鄰。為了保證雞舍光照和通風條件,應禁止連片養殖。在具體選址過程中,還要根據對地形地勢的調查,選擇地勢較高、較平整的區域。可以在雞場地面鋪設一層顆粒沙,為生態雞提供沙浴和采食場所,同時應保證環境相對安靜、優美,避免引起生態雞的應激反應。在雞舍建造材料選擇方面,應遵循因地制宜和實用性原則,兼顧成本方面的考慮,確保雞舍條件良好。目前農村生態雞養殖每批次數量一般為2000只左右,按照上述密度要求,需要建造100m2的雞舍,并提供12000m2左右的放養場地。其中,在雞舍建造過程中,還要采取防曬、防雨等措施,以便對自然環境條件進行調節。飼養管理過程中應始終保持雞舍內的干燥、整潔,為雞群提供良好的休息環境。目前農村生態雞養殖場一般在雞舍內安裝2層雞架,并為其配置飼料槽、飲水器。在確保雞舍設施完善的基礎上,做好平時的消毒工作。在養殖場散養空間設計方面,應在外圍設置塑料網,防止雞走失,同時可以起到對野生動物的防護作用。此外還要設置好排水溝渠,方便養殖場排水,一般在塑料網之外挖設寬度為60m左右的深溝作為排水溝渠[4]。
3.2雛雞優選
由于生態雞養殖成本較高, 在前期做好品種選擇工作至關重要。在品種選擇方面,應以市場消費需求為導向,充分的結合地域因素來進行合理選擇,選擇銷量較好的品種,從而確保養殖戶的經濟收益。同時也需要考慮雞品種的生長特點,選擇適合進行放養管理的品種。一般情況下,生態雞養殖以本地土雞為主,本地土雞不僅對環境有著良好的適應性,而且還具備了較強的抗病能力,降低了疫病的發生幾率,保障了雞群的健康生長。然后可以通過與高腳雞、烏骨雞等品種進行混合飼養,提高其品種多樣性及養殖收益。
此外,在生態雞品種選擇過程中,還要重點檢查雞群病史及種源,必須選擇無病史的雞群。在確定品種后,還要進一步優選雛雞,對于本地土雞孵化的雛雞,可以直接通過觀察,確定其健康狀態。按照相關健康標準對雛雞進行篩選,選擇大小適中、羽毛整潔、腹部柔軟、活潑好動、叫聲清脆的雛雞。這樣的雛雞生命力較為頑強,自身具有較強的疾病抵抗能力。完成雛雞優選工作后,還要對運輸過程進行嚴格控制,防止雛雞在運輸過程中感染疾病,或因密度過大出現被壓死、悶死的情況。將雛雞運回養殖場后,應進行14d左右的隔離觀察,確保雛雞狀態健康后,才能與其他雞群混合飼養。
3.3飼喂管理
飼喂管理是生態雞養殖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只有確保飼喂管理的合理性,才能保證雞群的健康生長,同時達到綠色養殖標準。對于新進的雛雞,需要進行恒溫和脫溫處理,日齡10~15d期間的雛雞,不能進行自然放養,需要一直在恒溫舍內進行培育,并將溫度條件控制在25~30℃之間,同時控制相對濕度在70%左右。在恒溫飼養期間應注意觀察,待其羽毛基本豐滿后,才具備一定的消化能力和運動能力。大約在日齡15~20d期間,可以嘗試進行放養,并注意觀察,及時處理雞群的應激反應。一般情況下,在日齡15d以內,只能投喂容易消化的專門雛雞飼料。在日齡15d以后,可以適量投喂新鮮的蔬菜、瓜果和牧草,并在飼料中加入作物籽實。經過一段時期的訓練和適應后,如果天氣條件較好,可以在日齡25d左右開始進行全面散養。此時的雛雞已經具備較強的覓食能力,在環境條件良好的情況下,不會出現餓死的情況。此外,為了促進雞群生長發育,應定期進行人工投放飼料,特別是在進雞舍后,要保證飼料的充足供應。在生態雞飼料管理方面,應選擇純綠色飼料,并做好飼料品質檢查及存放管理工作。控制一次性購入量,盡量減少飼料堆積規模,保證飼料新鮮,防止感染霉菌。
3.4巡視檢查
在生態雞飼養過程中,做好巡視檢查工作十分重要。由于需要對雞群進行放養,而且是在自然環境中散養,需要通過開展巡視檢查工作,確保場地條件良好。在最初的放養過程中,應先進行小范圍放養,然后再逐漸擴大放養范圍,讓雞群能夠逐漸適應。在放養過程中,生態雞主要通過覓食昆蟲、籽實和野草補充營養,還需要根據對雞群覓食規律的觀察,適當投入維生素等輔料。在場地狀態檢查過程中,應做好防蛇、防鼠等方面的工作,盡量避免雞群的天敵進入到場地中,引起雞群的應激反應,導致雞群停止發育甚至死亡。在日常巡視檢查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還要對雞群狀態進行觀察,如果出現異常情況,應分析原因,排除感染疾病等方面的問題,并及時采取治療措施。
工作人員應對巡視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認真記錄,并定期進行核查,確保日常巡視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如果在巡視檢查過程中發現疾病病癥,需要及時進行診斷,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越是早期發現的病癥,治愈幾率越高。
4生態雞疾病防治技術的應用
4.1做好預防保健工作
在生態雞養殖過程中,雖然生態雞自身的抵抗力較強,但疾病防治工作同樣不容忽視。而且應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通過品種優選、接種疫苗、定期檢查等措施,降低各種禽類疾病的感染幾率。根據相關飼養規定,在引進外來雞種時,養殖戶需要對雞群進行病原體抽查,及時發現病雞,并做好免疫接種工作。接種疫苗必須選擇正規防疫站,并按照標準流程進行疫苗注射,一般采用弱毒性疫苗或滅活苗進行接種。特別是在針頭使用過程中,必須做到1次1換,防止出現交叉感染。通過做好疫苗接種工作,可以大幅度降低雞群感染疾病的幾率。
4.2定期進行場地消毒
在平時的飼養管理工作中,應做好場地消毒工作。應確保雞舍的衛生條件,定期對雞舍進行清潔,并確保雞舍通風條件良好,始終保持干燥。在消毒過程中,可以采用噴灑燒堿水溶液的方法,配合使用15mL/m3福爾馬林熏蒸消毒方式。此外還需要對生態雞的放養場地進行消毒,防止病原體在場地內長期存活。為了避免病原體產生耐藥性,還可以采用多種消毒藥劑輪換使用的方法。此外,在消毒劑選擇和使用過程中,應避免使用對雞群有刺激性的消毒劑。除了燒堿水溶液外,還可以采用石灰澄清液、高錳酸鉀液等,這些藥物的刺激性相對較輕,而且可以對雞呼吸黏膜、呼吸道感染等易發疾病作出有效控制。
4.3注意觀察病癥表現
在生態雞飼養管理過程中,需要持續開展雞群病癥觀察工作,并掌握雞群病發特點,提前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比如在日齡剛剛達到30d左右的生態雞,在剛開始放養時,感染各類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需要采取必要的藥物防治措施。可采用乳酸環丙沙星和復方電解多維混飲方式,每日喂食1~2劑,連續喂食3~5d。在雞群日齡達到40d以后,也要注意季節氣候變化可能引發的傳染病問題。可以采用喂食復方黃芪多糖、多西環素、氟苯尼考等藥物預防的方法。此外,如果在觀察過程中發現雞群出現明顯的病癥表現,應及時采取隔離措施,并送往專業檢測機構進行確診,以便采取有效的藥物治療措施。
4.4采用安全用藥技術
在生態雞飼養過程中,對于已經感染疾病的雞群,需要采取安全用藥技術,在確保治療效果的基礎上,盡可能避免對雞群生長發育產生負面影響。如果必須要使用抗生素,應優先選擇半衰期較短的藥物,比如采取黃芪多糖與氟苯尼考相結合的治療措施,如果是雛雞發病,應采用黃芪多糖加乳酸環丙沙星口服液治療方案。另外,根據雞的生理結構特點,采取呼吸道給藥方法,效果比消化道給藥方法更好,而且都優于注射治療效果。因此,在采取藥物治療時,應優先選擇將藥物混入飼料或飲水中的治療方式,從而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生態雞養殖相比于傳統籠養雞有更嚴格的要求,在飼養管理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影響因素,把握好重點管理工作,確保生態雞的健康生長。同時應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包括預防保健和場地消毒,并在飼養過程中注意觀察雞群是否出現病癥表現,通過及時采取科學的治療措施,幫助雞群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 鄭小軍,趙倩,李樹紅.生態養雞的飼養管理技術要點[J].獸醫導刊,2019(19):60.
[2]羅羽佳.農村生態雞養殖技術[J].吉林農業,2019(18):65.
[3]李家發.林下生態雞養殖關鍵技術探討[J].畜禽業,2019,30(09):25.
[4]柯善柱,黃濤.生態雞的飼養管理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9(0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