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璇
摘要:本文從分析當前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困境,即大學生志愿活動主體意識不強、學校缺乏良好的激勵政策及大學生整體服務水平有限等問題。并旨在說明通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完善志愿服務保障體系和建立培訓機制等措施予以解決。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困境;對策
一個國家的志愿服務水平既體現了社會的進步程度,也體現了社會發展的文明程度。作為社會未來的新生力量——大學生需要培養服務他人與社會的意識,這對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夢具有重要意義。2019年7月27日,習近平致信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高度肯定了志愿服務工作,同時對新時代志愿服務工作建設寄予深切厚望和理論指導。大學生作為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是最活躍、最積極、最有生機的志愿者群體,他們一直秉持“奉獻、友愛、互動、進步”的理念,力求在服務社會與實現自我人生價值中獲得雙贏。
一、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困境
實踐育人是指“圍繞高校大學生群體所展開的志愿服務的實踐育人活動”。[1]提倡大學生群體開展不追求任何物質報償的、具有公益性質的社會實踐服務活動。其根本宗旨是“奉獻與互幫互助”。這種實踐活動有利于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并有可能實現雙贏。同時,它促使大學生將課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以達到知行合一。因而,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當今高校的重要實踐教育方式之一。盡管當前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已經有了較為健全的發展機制,但在新的形式下,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道路依然面臨著重重困境。主要表現在:
(一)大學生自我主體意識不強
新時代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一直注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工作,而忽視了實踐教育層面上的指導,以及受中國傳統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影響,認為理論高于實踐,因而在育人方面表現出“以理論灌輸”為主的單一育人模式。從而導致大學生在面對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時表現得積極性不夠,參與度不高。同時,大學生在志愿服務實踐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自我主體意識不強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欠缺。必須明確,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目的是實現道德教育的內化,通過實踐形成積極的道德思維。然而,“理論灌輸式”的育人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更抹殺了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因而在志愿者實踐活動中無法對自己在實踐活動中的地位進行明確定位。更進一步導致無法將個人價值目標與社會價值目標很好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志愿實踐活動中屢遭挫敗。
(二)高校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激勵制度仍不完善
隨著高校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發展,基礎性制度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地改善。例如絕大部分高校已基本設立自己專門的志愿服務社團并建立了一定的社團制度。但是,不可否認,很多社團進行的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只是“形式化”的,并未形成長效機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表現在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后勤保障資金不足。許多高校只是形式性地建立起了志愿服務組織,而未提供穩定充足的資金支持。根據王宏等人的調查研究表明,很多志愿者認為,學校的物質補貼不足以貼補志愿者的開支,并且活動辛苦,沒有回報,無形中增加了志愿者的經濟負擔。[2]對已有資金支持的志愿服務組織而言,還存在激勵方式不恰當的問題。所以,物質獎勵一定要適當,這就必須制定科學有效的評估、考核機制。如果獎勵程度不夠,就起不到激勵作用;而獎勵過度,也會背離志愿服務的公益性本質。
(三)大學生志愿者整體服務水平不高
志愿服務實踐活動不同于理論學習,它對主體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這不僅需要良好的溝通交際能力,還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更需要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團隊協作能力。誠然,這些素質不僅能服務他人、奉獻社會,還能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然而,從過去的奧運會志愿者、世博會志愿者、金磚會議志愿者和廣州亞運會志愿者的篩選情況來看,我國目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依然有待提高。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傳統的服務理念已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需要進一步提升志愿者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
二、新時代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良性發展的對策
為進一步提升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良性發展,更好地體現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公益性,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建議以下對策。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自我主體意識
提升大學生的志愿精神價值認同感。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了濃厚的傳統道德文化,既有儒家的“仁愛”思想,也有墨家的“兼愛”思想,更孕育出了現代的“雷鋒精神”。因而高校應當深入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尤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應努力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認同感,將志愿奉獻精神內化到當代大學生的實際行動中去。注重引導學生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提倡在志愿服務實踐中訓練獨立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為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
大學生群體屬消費群體,本身無經濟來源。高校作為實施實踐育人的主體應當充分考慮經濟因素對影響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參與積極性的影響問題。因此,高校除了本身可進行經費資助以外還可廣泛搭建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與政府等非營利性組織機構之間的合作平臺。以此提供充足、穩定的資金支持。
(三)建立專業的培訓機制,逐步提升志愿者服務能力
誠然,隨著服務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愿意加入到志愿者服務的行列之中。人數是上去了,但服務能力卻參差不齊。這主要是由于大學生志愿者群體缺乏專業的、系統性的指導培訓。高校應當設立志愿者培訓機制進行定期培訓,包括專家講座、優秀志愿者經驗分享會等。這樣可以加深志愿者對服務理念的理解,增強服務意識和責任感。也即是說,只有把志愿服務內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理念才能從理念變為現實。
三、總結
道德教育不僅不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我國高校在實施志愿服務實踐育人過程中要不僅要深入挖掘傳統優秀文化,還要注重結合本國國情,將實踐育人落到實處,更重要的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劉麗麗.淺談新形勢下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現狀及實現路徑[J].教育教育論壇,2019(12):57—58.
[2] 王宏、李曉軍、王津.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調查研究報告[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3(6):36-3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