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城鎮化持續深化,農村越來越多的低收入者進入城鎮,他們外出的時候一般都把孩子放到他們父母和親戚家里,留守兒童就這樣產生。留守兒童因為缺少家長的監督和管教,在農村又變成新的社會問題,所以家庭、學校和政府應該關注留守兒童的成長。本文從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進行研究,首先介紹了留守兒童出現的原因,然后介紹了城鎮化過程中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出現的問題,最后介紹了對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建議。本文希望通過對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研究,為我國農村的留守兒童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城鎮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最近幾十年我國從傳統的農業社會進入以工業化帶動經濟發展的新道路,在數十年內我國的城市獲得巨大的發展機會,數量龐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變成城市的建設者。大量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進入城市,但是他們的子女基本上都留在農村。因為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這對留守兒童的身體和心理都造成巨大的影響,已經變成非常重要的社會問題。所以本文從城鎮化的方向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研究,并根據現實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留守兒童出現的原因
最近幾十年我國社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的程度不斷加深,流動人口不斷增多,并且聚集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中。我國的流動人口已經從80年代的600萬變成最近的將近2.5億人,絕大多數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農村進入城市。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之后,他們的子女就成為農村留守兒童。雖然我國有大量的農村勞動力生活在城市,但是因為戶籍制度的限制,他們不能享受到和城市人口一樣的福利。這種中國獨有的城鎮化方式也決定了他們不能成為真正的城市人。另外,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從事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子女,收入普遍不高,不能承受城市的教育費用。這就導致他們把孩子放在老家,交給老人照顧。因為孩子不在身邊,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就這樣產生了。
二、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出現的問題
(一)農村學校教學條件落后,師資力量薄弱
當前我國城市學校的建設越來越全面,與此同時農村學校的數量、規模和生源都在不同程度減少。數據表明,自2010年之后,我國的農村小學減少一半,每天都有將近60個農村學校消失。這樣雖然整合教學資源,但是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因為農村距離鄉鎮較遠,交通和安全都不能保證,另外還出現吃飯、住宿和交通費的成本,這些讓本來就窮困的家庭更加艱難,有的留守兒童直接輟學。因為農村的教育經費長期不足,學校的基礎設施非常差,沒有教學儀器、實驗材料和課外讀物。除去教文化課的老師以外,學校的音樂、思想品德、美術、體育等嚴重缺乏。往往需要一個老師身兼數職,像心理指導老師更是根本不用考慮。
因為農村教師工資少、福利低,大部分農村老師都離開鄉村,進入城市學校獲得優厚的待遇。廣大的應屆畢業生也不能適應艱苦的環境。再加上農村學校經常發生的工資拖欠的現象,很容易讓老師產生應付的心理。如果僅憑老師的一腔熱血,很難長時間的堅持到底。農村地區信息交流落后,有些老師沒有接受系統的教育,也不能及時獲得新的信息和教育方法。這一系列的問題都直接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也不利于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農村留守兒童得不到應有的關愛
因為經濟上的原因,很多農村父母必須外出務工,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對留守兒童造成巨大的傷害。首先留守兒童和父母見面的機會減少,會導致留守兒童得不到應有的家庭教育。即使委托的有監護人,也不能代替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留守兒童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就感受不到家庭的溫馨,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問題找不到對象傾訴,也得不到正確的指引,這樣很容易形成不良習慣,最后誤入歧途。另外,在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中,隔代監護占有重要的成分。根據專業的數據顯示,在農村留守兒童中隔代監護中有40%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因為老人的文化素質不高、思想落后,不能正確的引導留守兒童。當留守兒童出現錯誤的時候,一般都是放任不管,或者拳腳相加。這樣很容易讓留守兒童的心理產生扭曲,長此以往會對留守兒童的傷害十分巨大。
三、對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建議
(一)政府加大農村教育的投入
政府應該加強財政在農村教育事業的投入,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管理制度,保證國家的教育經費能夠落實到位。相關部門應該定期對鄉村的學校進行巡視,并且加強對校舍的修葺,建設操場和圖書館以及配套的基礎設施,并及時補充學校需要的工具、實驗材料、課外讀物等,提高對于留守兒童的餐補,適當的減免學費等政策。除了政府加大財政投入之外,還可以號召社會上公益組織和個人對于鄉村學校提供更多的經費和物質基礎。相關部門應該加強農村師資力量的建設。首先應該提高鄉村老師的待遇,發放更多的地區津貼,減少和城鎮老師之間的差距,充分利用國家的政策吸引更多的老師進入農村,增強農村教育的師資團隊,提高老師的素質。其次,國家應該加強農村老師的培訓。在日新月異的今天,相關部門應該邀請教育專家定期對農村老師進行培訓,加強老師的素質。鄉村老師也可以和其他老師交流經驗,促進鄉村老師的整體素質,提高農村教育的水平。
相關部門應該適當的調整經濟結構,不斷加大扶持落后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地區的經濟發展。這樣農村剩余的勞動力就可以在家鄉附近找到合適的工作,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的出現。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變革中的一個特殊的現象,它不僅是學校的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直接影響著我國農村人口的素質,也影響著我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
(二)完善政策加強留守兒童和父母的交流
在義務教育階段,政府應該堅持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模式,為流動人口提供上學的機會。政府也應該適當的放寬戶籍制度的限制,減少留守兒童的上學流程,努力做到父母在城鎮工作,孩子就近上學的目標。相關部門應該制定相應的法規,減輕對于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歧視,加強對留守兒童的保護,嚴厲懲治侵害留守兒童的現象。只有強化委托人制度,才能真正保護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三)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
留守兒童應該和城市的兒童一樣也應該關注心理問題。農村的老人應該改變傳統重溫飽,輕溝通的現象,并且應該增加對于孩子的溝通。老人作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就應該從孩子的立場進行思考,改變傳統落后的思想,不能溺愛孩子,不能任由孩子的性子發展。雖然孩子是家庭的寶貝,但是也不能溺愛。老人應該改變傳統的命令和打罵的溝通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多和孩子進行思想上的交流。老人只有和兒童長時間的交流和探討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這樣也可以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的成長。另外,老人還應該對留守兒童提出更多的量化指標,鍛煉孩子正確的生活和學習的觀念。老人還應該和留守兒童的父母進行交流,這樣不僅留守兒童可以感受到正常的家庭關愛,而且父母也可以時刻熟悉留守兒童的真實情況。
(四)提高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
相關部門應該充分發揮媒體、網絡的作用,加強對于留守兒童的傳播,增加社會的關注。只有社會各階層、各個團體、各個組織對農村的留守兒童不斷關注,就會收集全社會的力量解決留守兒童遇到的問題。社會各界也應該承擔保護農村留守兒童的責任,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首先,社會各界人士應該在農民工聚集的地區建立留守兒童課外輔導班等看護中心,幫助農民工教育留守兒童,拉近和其他學生的距離。然后,相關部門凈化學校周圍的環境,這樣留守兒童就能正常學習,杜絕不良社會風氣的形成。最后,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們也應該和農村留守兒童平等交流,為留守兒童消除心理障礙。這樣不僅增加學生對于留守兒童的友誼,也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結束語
總而言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社會問題,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問題,這不僅影響著兒童的健康成長,而且也促進社會的穩定和長遠的發展,也是解決農村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家長、學校、政府和社會都應該加以重視,把留守兒童視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制定一些優惠的政策,加強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大對于農村的投資,實現無差異的公平教學,創建和諧的教學環境,為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提供物質和精神基礎。這樣留守兒童才能健康成長,才能成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羅湖平.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與社會發展支持網絡建構研究[J].湘南學院學報,2018,39(03):91-97.
[2]常家暹.城鎮化背景下對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研究[J].智慧健康,2018,4(13):17-19.
[3]曹桂玲,趙映川.精準扶貧政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17):269-271.
[4]秦慧君,魯玲.淺析城鎮化背景下留守人口教育問題[J].經濟研究導刊,2016(1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