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榕芳



摘要:本文基于六普和1%全國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對我國東中西部人口預期壽命分布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首先,文章分析了我國不同區域預期壽命分布與變化特點,然后,選取影響因素指標,通過斯皮爾曼相關系分析法,分析不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因素與預期壽命的關系。研究發現我國東、中、西部不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不同階段,人口預期壽命影響因素存在顯著差異,東部地區人口預期壽命相關系數最大因素以社會經濟發展及醫療資源配置為主。中部地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二氧化硫排放量與人口預期壽命相關性最強。對西部地區來說,與預期壽命相關系數最大的2010年到2015年由科教因素變為生態環境治理因素。
關鍵詞:預期壽命;影響因素
健康是人類發展的主題。人口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又稱“期望壽命”,是對人的生命一種有根據預測。具體指在當前年份,一批人出生以后平均每人所能存活的年數,可以綜合評估各個年齡段的死亡率水平。[1] 通過對預期壽命進行分析,可以衡量出該地區人們的健康水平。[2] 同時,一個地區人口預期壽命的變化,其法定勞動年齡也會隨之變化[3],可見人口預期壽命的變化會影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政策和醫療服務規劃的制定。[4] 因此,人口平均預期壽影響因素研究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一、研究綜述
國內外很早就開始對人口預期壽命影響因素進行研究。20世紀70年代,Samuel Preston 通過研究發現經濟增長對于人口預期壽命提高具有正的非線性效應,該研究成果后被稱為“普雷斯頓曲線”。[5] Renton A 通過使研究發現對于發展中國家,與技術進步相社會經濟發展比醫療技術手段進步對于提高人口預期壽命更為重要。[6] Meara, E. R.等人通過研究發現受教育水平差距會加大使人口預期壽命差距。[7] Leon 研究了不同時期歐洲人口預期壽命的影響因素,發現醫療水平、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尤其是吸煙與飲酒對于不同性別人口預期壽命影響。[8] 除了以上選取多種因素分析外,另有部分學者側重于研究某些因素對于預期壽命影響的作用大小及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政策建議。如齊亞強, 李琳認為經濟發展水平和增長速度、收入不平等程度以及教育和衛生基礎資源狀況是導致不同地區人口預期壽命差異的重要影響因素。[9]上述研究表明各國預期壽命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同時在不同時間段不同的國家、民族、地區預期壽命影響因素存在較大差異。
二、我國2010——2015年間預期壽命的空間分布
根據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各省市區預期壽命最大與最小兩個地區相差12.09歲,且這一差距到2015年擴大到14.55歲。同時對2010年、2015年全國各省市區人口預期壽命離散程度進行測量,可以得出2010年我國各省市區人口預期壽命方差為7.55,2015年我國各省市區人口預期壽命方差為8.77,全國人口預期壽命差異性加大。
為進一步分析我國地域間人口預期壽命差異性,按照地理位置將全國31個省市區分成東中西三個區域,分別計算2010年及2015各地區人口預期壽命算術平均值,結果顯示,2010年與2015年人口期望壽命算數平均值降序排列順序相同,依次為東部、中部、西部。從增長量分析,東部地區人口預期壽命平均增長量為1.52歲,中部地區平均增長量為1.03歲,西部地區增長量為1.48歲。表明東部與中部地區人口預期壽命差距增大,中部西部人口預期壽命差異性減小。
三、預期壽命影響因素分析
1.變量與數據選擇:
通過對文獻的分析總結,我們可知人口預期壽命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具體的外部環境因素及對應的指標說明如下:
(1)社會經濟發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研究表明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預期壽命有著很強的相關性,本文選取人均GDP、城鎮化水平、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城鎮居民消費水平來反映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2)醫療資源配置: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可以改善居民健康水平,降低各年齡段死亡率,從而延長人口期望壽命。本文采用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每萬人擁有醫療機構床位數、每萬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人)來反映當醫療資源配置情況。
(3)生態環境與治理:人們生活所在的生態環境會對人體健康產生直接影響,從而間接相應人口預期壽命,本文選取二氧化硫排放量、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及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來作為反映生態環境與治理的對應指標。
(4)生活居住條件:人們生活的居住條件包含擁擠程度、公共資源配置等對生活方式產生影響,生活質量提高與人口預期壽命增長息息相關。本文選擇了城市人口密度、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作為人們的生活質量水平對應指標。
(5)科教發展:教育的發展可以提高人們的素質,本文選用每萬人口高等學校平均在校生數評估教育與科學發展狀況,反映科教發展水平。
綜合以上分析情況,將各個影響因素所對應的指標進行整理,見表2
2.分析方法:
本部分關于預期壽命與各影響因素的相關性分析用相關系數來衡量。本文中針對各地區變量屬于非連續數據,利用spearman相關系數進行比較。
相關系數又稱線性相關系數,它是衡量變量之間線性相關程度的指標。相關系數一般用r表示,一般情況下r的絕對值越大,相關程度越高。相關系數與相關程度關系見表3
3.變量與全國東中西部省市區預期壽命相關性
由于我國土地疆域遼闊,人口預期壽命差異較大,為進一步分析我國地域間人口預期壽命差異性,按照地理位置將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分成東中西三個區域。相關性運算結果如下:
從表中可以看出,對于不同的區域,選取影響指標與預期壽命相關系數差異較大。總體上,所選因素與所對應地區預期壽命相關系數東部最高,西部地區居中,中部地區最小。其中中部地區影響因素最少的原因可能是中部地區數據過少。東部地區人口預期壽命相關系數最大因素以社會經濟發展及醫療資源配置為主。中部地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二氧化硫排放量與人口預期壽命相關性最強。對西部地區來說,與預期壽命相關系數最大的2010年到2015年由科教因素變為生態環境治理因素。
四、結論
2010年到2015年間,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東、中、西部省際人口預期壽命差異性擴大。同時,我國人口預期壽命與社會經濟發展、醫療資源配置、生態環境治理、科學教育發展呈顯著相關性。在東、中、西部不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不同階段,人口預期壽命影響因素存在顯著差異。
參考文獻:
France Meslé, Jacques Vallin and Zoe Andreyev. Mortality in Europe: The Divergence between East and West[J]. Population (English Edition, 2002-), 57(1):157-197.
Denny V?ger?. The East–West Health Divide in Europe: Growing and Shifting Eastwards[J]. European Review, 2010, 18(1):23-34.
王曉軍,趙明.壽命延長與延遲退休:國際比較與我國實證[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5,32(03):111-128.
張翔, 宋寒冰, 吳博文. 收入、預期壽命和社會養老保險收入再分配效應[J]. 統計研究, 2019, 36(03):80-89.
Samuel H. Preston. The Changing Relation between Mortality and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9(2):231-248.
Renton A , Wall M , Lintott J . Economic growth and decline in mort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 analysis of the World Bank development datasets[J]. Public Health, 2012, 126(7).
Meara E R , Richards S , Cutler D M . The Gap Gets Bigger: Changes In Mortality And Life Expectancy, By Education, 1981-2000[J]. Health Affairs, 2008, 27(2):350-360.
Leon, D. A. Trends in European life expectancy: a salutary 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40(2):271-277.
齊亞強,李琳.中國預期壽命變動的地區差異及其社會經濟影響因素:1981—2010[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 2018, 11(08):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