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美國信用市場較為成熟,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信用報告中如存在負面信用記錄或因其他不利因素導致信用評分較低,會嚴重影響消費者正常經濟金融活動和交易行為。借此,一個特殊的信用修復機構出現在美國市場經濟中,美國政府也于1996年頒布了《信用修復機構法》,為此規范營利性信用修復機構的業務。
一、美國信用修復市場的發展演變
在《信用修復機構法》出臺前,市場上主要以大量小型的、地區性非營利信用咨詢機構為主,這類機構注冊加入信用協會組織,在消費者遇到債務問題時,幫助消費者制定債務管理計劃,并與債權方協商通過降低還款利率或延長還款期限等方法,解決因無法正常還款導致信用記錄受損的問題。市場上一些專業的營利性信用修復機構則剛剛起步,但大都以不正當牟利為目的,欺騙消費者能消除信用報告中的任何不良信息(包括正確的負面信息);或者僅幫助消費者獲取免費信用報告或提異議申請,并在服務前收取高額費用,為此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信用修復市場的擔憂。
1996年《信用修復機構法》頒布后,一些全國性的專業的信用修復機構逐步發展成為市場的主流,這些機構大都有專業律師團隊,規模較大的有雷克興頓法律公司、沃維什公司、信用修復公司等,已有數十年歷史。這些機構的主要業務是利用專業技能協助客戶異議信用報告中的虛假和不正確信息,代表客戶與信用機構進行溝通,并爭取利益、對清理重組債務信息提出建議等。據了解,專業化的信用修復機構已經有1000多家,全國信用服務機構協會作為信用修復機構的協會組織,對于規范機構經營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信用修復機構主要業務和法律要求
《信用修復機構法》主要規定了信貸修復機構在活動中禁止實施的行為以及相關義務,主要內容包括:
一是告知消費者自行修復的權利。信用修復機構在提供服務前要向消費者告知自身權益,包括可免費獲取信用報告、對于信用報告中不實信息可自行向信用機構提出異議申請等,由此讓消費者選擇是否要接受信用修復機構的有償服務;
二是明確服務協議的內容及消費者權利。信用修復機構提供服務前必須和消費者簽署服務協議。協議內容包括:總費用、對提供的服務內容和服務結果的詳細描述、預計完成時間或完成日期,并明確告知消費者可以在簽署協議后3個工作日內無條件取消協議。
三、信用修復機構的業務情況
一是通過合法途徑消除負面記錄。針對在報告中,如果消費者的實際陳述不實,不準確或負面信息超過了存儲期限,信用修復機構將指導消費者準備足夠的證據來提出異議申請或代表他們添加聲明信息。大部分機構支持客戶網上提交資料,并建立與信用機構異議處理系統的有效對接,加快異議申請的處理進程(《公平信用報告法》中僅要求30天以內反饋);針對信用報告中真實的負面記錄,如客戶已還清的120天以內的逾期記錄,信用修復機構會幫助客戶擬寫協商信件,說明當時的情形以爭取信貸機構的理解,努力幫助客戶消除這類負面信息;針對債務回收機構上報的消費者債務,會代消費者提出債務核實申請等。
二是采取多種措施提升信用評分。由于信用評分應用的廣泛性,使得提高信用評分成為客戶和信用修復機構共同的目標。信用評分有很多影響因素,如賬戶歷史、債務總額、使用信用的種類、報告被查詢次數等。信用修復機構會指導并幫助消費者關閉不曾使用的賬戶、開立不需要的過多新賬戶、核對信用報告查詢記錄的真實性、代表客戶申請刪除信用報告中展示的多余信息等,通過改變影響評分高低的一些關鍵因素進而提升信用評分。
四、美國信用修復機制對中國的啟示
從美國《信貸修復機構法》的立法精神可以看出,對信貸修復機構的監督是為了防止某些不正當的信貸修復行為,例如欺詐性欺詐,信貸機構,甚至是信貸機構,虛假承諾欺騙消費者支付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費用。建立健全的信用修復機制,規范信用修復市場的健康發展,對于消費者管理信用狀況,充分利用信用財富,促進各項交易活動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要加強消費者教育。信用機構應做好宣傳教育,使消費者了解信用報告、信用等級產品的特點,了解失信曝光展示期限、免費信用報告獲取途徑、異議申請和處理流程、添加本人聲明等合法權益,提升消費者的信用意識,引導消費者積極開展自我信用修復,避免被誤導和上當受騙。
二是提升異議處理效率。信用機構、信貸機構應構建形式多樣(基于互聯網、電話、郵件等)的異議申請渠道和規范有序的處置流程,提高消費者異議核查處理的效率。整個過程應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讓消費者實時了解處理進度和結果,幫助消費者盡快對信用報告中不實、不準確的記錄予以更正,避免對消費者造成不良影響。
三是對專業信用修復機構業務實施監管。應盡快引入有關制度,以明確界定信用修復機構的定義和信用修復業務的范圍。建議將信用監測、信用教育等幫助消費者了解信用狀況的業務排除在信用修復的定義中,避免出現分歧。制定信用修復遵守規范,闡明業務規則,工作流程和負責方。嚴格禁止欺詐和虛假宣傳以及其他不當行為。建立了懲治不良行為的機制,以充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失信并不可怕。關鍵是要勇于糾正它。這要求失信之人敢于信用修復,也需要保證失信之人有機會修復自己的信譽。兩者都是必不可少的。這樣,紀律處分和信用修復可以相互補充,并釋放強大的積極能量,有助于建立社會誠信。
參考文獻:
[1]王秋香.借鑒美國經驗完善我國個人信用修復機制[J].征信,2015,10:015.
[2]陳勇.個人不良信用修復機制的國際經驗及其啟示[J].福建金融,2014,07:11.
[3]陳哲.失信懲戒與信用修復[J].浙江經濟,2017,02:011.
[4]胡元聰,閆晴.納稅信用修復制度的理論解析與優化路徑[J].現代法學,2018,01:018.
[5]陳哲.失信懲戒與信用修復[J].浙江經濟,2017,01:008.
[6]杜奕奕.我國企業信用修復現狀與對策分析[J].企業管理,2019,08: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