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剛
時光回到2011年冬天,已在山東新聞界有廣泛影響力的齊魯晚報“張剛大篷車”欄目,開展新春走基層“助貧迎春”活動,發動社會各界為貧困家庭送過冬煤炭、衣物、年貨,為返鄉農民工贈送回鄉車票,引發社會各界的愛心熱潮。
接近年關,山東省濟南市政府建設的首個公租房——西蔣峪公租房仍在緊張建設中,該項目是濟南市體量最大的公共租賃住房項目,也是當時最大的“民生工程”,17幢住宅樓可提供3594套公租房。因為工期緊張,承建方中鐵十局有200余名建筑工人要堅守到除夕前一天才能返鄉。2012年1月19日(農歷臘月二十六日)上午,齊魯晚報“張剛大篷車”為濟南西蔣峪公租房建設工地的建設者們送去了油、米、面等新春年貨,拉開了“與您一起守歲”活動的序幕。
為助建筑工人返鄉,“張剛大篷車”聯合濟南長途汽車總站將返鄉客車開進工地,并為每位建筑工人贈送了一份年貨大禮包。建筑工人們一批批開始返鄉,到除夕當天,留在工地的只剩下程家峻、程慶田、亓連文三位年過六旬的老工人和項目負責人王興江。他們在這里保障工地安全。
來自濰坊的老工人程家峻說:“張記者,我們邀請你們來工地,一起過節,一起來吃工地的大鍋菜,喝兩杯!”臘月廿九(除夕)傍晚4點多鐘,筆者和年輕記者張頔再次來到西蔣峪公租房建設工地,和這里的留守工人一起守歲,尋找在家過年的感覺。工地的節日氣氛也喜慶非凡,大伙兒將大紅燈籠高高懸掛起來、喜慶的對聯貼在了工地大門上,幾大盤鞭炮(當時濟南市還沒有全面禁放煙花爆竹)準備妥當,工地負責人王興江洗好了菜,將幾只酒杯洗干凈,準備年夜飯。
當年筆者已經是入職12年的“老記者”了,這樣的場景已不陌生,過節不回家也是工作常態,但年輕記者張頔入職才半年,還在見習期,除夕夜在工地體驗采訪,對他而言正是最好的“初心教育”。
臘月廿九這天,為了在除夕夜陪農民工守歲,家在濟南的年輕記者張頔早早和父母趕去了爺爺家,一家三代十幾口人的年夜飯特地提前在中午進行,之后他帶上相機、采訪本,告別家人來到工地上陪工人過年。
在年夜飯開張之前,筆者和張頔跟隨三位工友,到工地上去巡邏。這處工地坐落在一個小山坡上,工地南側的山嶺還是一片墓地。當年,西蔣峪是一片待開發的土地,春節前不久下了一場大雪,山上冰雪未融,山溝里的氣溫要比市區低好幾度,北風吹來,分外寒冷。“天氣再冷也不能耽誤了巡邏,咱干的就是巡查值班的活兒,過年回不了家,家人也都能理解。”工友程家峻對記者說:“平時我教育孩子要愛崗敬業,到了自己身上也不能含糊。”
向北望去,慶祝節日的煙花在城市上空騰空而起,但這里仍然是一片寂靜。巡邏一圈需要半個小時,其實,工地四周都安裝有監控,在室內盯大屏就可以,但是隔幾小時巡邏一圈,工人們心里更踏實。
除夕夜,在此起彼伏的煙花爆竹聲中,留守工人除了時刻關注監控,還將按班次巡查工地并做好記錄,確保工地上存放的建材和設施的安全。“晚上睡前和后半夜分別要去巡視一次,過年期間還得格外防火。巡邏工作不算累,但要細心,在除夕夜更不能大意。”程家峻說。
跟隨工人巡查,我們邊走邊聊,邊在采訪本上記錄下他們的工作過程和談話內容。在采訪中,我們通過團圓歡聚的節日氣氛、寂靜下來的工地場景、工友們樸實的語言,處處感受著他們對家人的感情和對這座城市的熱愛。因為這個特殊的節日,這些內容寫進了稿子,讓報道變得更接地氣、更有溫度、更有力度。年輕記者張頔后來回憶這個特殊春節時說,和工人一起過節,為自己職業生涯添了底色和基石,才有了后來工作中的沉穩、采訪中的細致和稿件里的厚重。
筆者和張頔陪著工人到工地巡邏了一圈,然后回到溫暖的工地板房。爐火熊熊,大伙兒齊動手,熱氣騰騰地燉了幾個菜,臨時改作餐廳的會議室擺滿了一桌好菜。等水餃端上桌,大家邊吃邊等央視春晚開播。工人時不時地用余光掃視一下監控屏幕。
三位工人都說,和工友熟悉了,能找到在家過年的感覺,也不那么想家了,這個在工地上的春節,有報社記者來陪伴,也很有意義呢,回老家也可以給村里人“炫耀炫耀”。

□ 作者張剛(左一)與記者張頔(右三)與建筑工友們合影。
一瓶好酒,幾杯下肚,一談到老家和孩子,原本話不多的幾位工人都打開了話匣子:女兒今年工作了,兒子又升職了,孫子都會說話了……這個除夕夜雖然不在家,但嘴里念叨念叨親人,年夜飯也能吃出些團圓的味道。
程家峻總是盼著兒子回老家過年,現在輪到他在外地過年了。程慶田老人也說,三個孩子都有了不錯的工作,即使他不能回家過年,心里也很踏實。“以往快過年的時候,我都催著孩子們快回家,今年成了孩子們盼著我回去了。”工地重新開工后會安排工人輪休,到時候三位老工人就能回家與家人團聚了。
龍年的鐘聲敲響時,亓連文點燃了鞭炮。喜慶的爆竹聲響徹整片工地,與整個城市此起彼伏的聲響融為一體。等到城市的爆竹聲漸漸稀落,三位留守工人開始了新年的第一次工地巡查。
那年工地上有幾棟樓已經拔地而起,這是濟南市首批公租房項目,他們是建設者,更是這個城市的見證者。如今,筆者和幾名工友一起守歲過的這片公租房,也已經和濟南繁華都市融為一體了。
留守工地上看春節聯歡晚會,和家里的熱炕頭上有著不一樣的滋味,這里是最好的新聞現場,總能采寫出帶著煙火氣息的新聞故事。從一場除夕夜守歲開始,齊魯晚報從此和這個建筑工地、這些工友們結下了深厚友誼。每有重大節點,這里成為一個必來采訪的新聞現場,工地也成為一座新聞富礦。
2012年9月30日,農歷中秋佳節。繼除夕夜與公租房建設者一起守歲之后,“張剛大篷車”再次開進西蔣峪公租房建設工地,與這里的建設者們一起吃月餅、賞明月、慶中秋。除了帶去玉米油、月餅等慰問品外,報社還邀請市民藝術團隊為留守的建筑工人表演了精彩節目,為工友們送去了團圓、祝福、歡樂。
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宏大的中國夢是由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個體夢想、群體夢想匯聚而成。在認真學習了總書記的講話后,筆者又想,工友們的夢想是什么?他們在勤勞地建設這座城市,“萬家燈火,可有一盞屬于我?”于是張剛大篷車推出“筑夢者”系列報道,于2013年4月21日再次回訪西蔣峪公租房建設工地,聽工友們講述他們的夢。
在拔地而起的公租房前,工人們席地而坐,圍成一團,暢談自己的中國夢,工友們說的最多的是“過上好日子”。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工友王吉慶等計劃攢夠錢后回鄉開一家汽車美容店;工友倪波2006年就來濟南打拼,賣電腦、搞裝修,辛辛苦苦攢下了十多萬塊錢,在濟南貸款買了新房子;工友郭貴斌腰上綁著安全帶,一綁就是一天,進行外墻粉刷高空作業。這個從17歲就外出在全國多個城市輾轉打工的河南周口漢子說:“也想在城里買套房子,過上城里人一樣的生活。”幾百名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忙碌著,下班了的工友,走過來笑著講述自己的夢想,講到動情處悄悄擦一擦濕潤的眼窩。這些夢想都帶著可觸摸的體溫,他們講述一個個有溫度的故事,平凡中有一股真實而打動人心的力量,成為宏大的中國夢的具體敘事與基層表達。
我們都是追夢人,中國夢在工地、工棚、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社區、幼兒園、養老院……在基層找到了具體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張剛大篷車”帶著年輕記者融入基層,讓年輕記者懂得了什么叫“接地氣”、什么是帶著泥土氣息的新聞。在服務基層的過程中,他們也去掉了身上的浮躁和驕氣。
講好基層故事,為工友開展力所能及的服務,也是“四力”的生動實踐。如何讓工友們在家門口能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隨后齊魯晚報各地方站與“張剛大篷車”聯動,在濟寧、德州等地發起大型農民工招聘活動,在家門口為工友們對接崗位需求、開展技能培訓。
全省17市共同發起“春風送崗”行動后,又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為基層送去了實惠。通過一件件、一樁樁看似平凡的小事、看似平常的活動,提升了欄目和報社的影響力。這就是齊魯晚報自創刊以來,一直倡導的“服務讀者,奉獻社會,成就自我”的最好注解,也是齊魯晚報人“民生為本、百姓情懷”的一個縮影。
“察民意,訪民情,為民需,解民憂,寄情百姓生活;惠民生,暖民心,,走民路,促民諧,彰顯人間大愛。”這是一位讀者寫給“張剛大篷車”的對聯。正是讀者和廣大百姓的期待,讓大篷車駛得更久更遠。對建筑工人的服務在不斷拓展,齊魯晚報2017年又推出“黨建在我——基層在行動·共建最美黨支部”活動,采編一支部、二支部、地方支部與中建八局四公司濟南分公司黨總支簽訂共建協議。根據協議內容,齊魯晚報將與中建八局四公司濟南分公司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建活動,成立“工友黨員驛家”臨時黨支部,并為一線建設者送去文化、服務、演出等多種公益活動,進一步扎根基層,做好新聞報道。
現在因工作調動,筆者離開了摯愛的新聞單位,到高校從事新聞教育工作,在課堂授課之余,仍然進行采訪寫作,在春節期間仍然堅持去社區調研,關注濟南市的殘障群體就業狀況和權益保護,并在齊魯晚報新聞客戶端齊魯壹點開設欄目。對一名新聞戰士來說,即使不在連隊,但戰斗從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