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穎
內容提要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共和國不會忘記”系列報道,聚焦共和國勛章、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的事跡,弘揚愛國奉獻精神,取得良好社會反響,成為典型人物報道的一次成功實踐。本文結合“共和國不會忘記”系列報道,闡述在全媒體時代典型人物報道的方式和策略。
2019年9月29日在人民大會堂正式舉行了共和國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頒獎儀式,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共和國勛章授予袁隆平、屠呦呦等8人,將“友誼勛章”授予6位國際友人,28位優秀人物獲頒國家榮譽稱號。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是國家最高榮譽,一般每5年授予一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逢五、逢十”周年時進行,有需要時可以及時授予。2019年是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首次集中評選頒授。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和《朝聞天下》欄目同步推出“共和國不會忘記”系列節目,集中報道8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和28位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的感人事跡,是近年來央視較大規模的典型人物系列報道。這次報道不僅同步在綜合頻道和新聞頻道播出,還聯動央視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在移動網絡上傳播,形成全媒體宣傳矩陣。
典型人物之所以典型,往往不是因為一時一事,大多是長期堅守在普通崗位上,不斷為社會作出新貢獻。這次獲得共和國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36位先進人物是各行各業中的佼佼者,其中不少人曾經被各大媒體多次報道,一方面留下大量視頻資料,但同時也給我們提出如何創新典型人物報道的新課題。
一個典型能被推出,一定是其身上富有某種契合時代精神的特質。典型人物報道就是要反映不同時期的社會價值取向,挖掘其中蘊含的豐富時代內涵,發揮輿論引導的積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在這次報道中,我們不是獨立地去講某位人物的人生故事,而是把他(她)的一生和貢獻牢牢地和國家的命運、奮斗和發展聯系在一起,充分體現出這36位共和國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例如《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于敏:為祖國強盛而奉獻 人生足矣》和《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黃旭華:為國深潛 無怨無悔》這兩期節目,于敏和黃旭華都是為國家的國防事業隱姓埋名幾十年,為我國的核武器、核潛艇事業作出卓越貢獻。他們沒有時間照顧家人,黃旭華甚至連續三十年沒有回過老家,父親去世都沒在跟前。雖然愧對家人,但他們卻始終無怨無悔。于敏說,“童年亡國奴的屈辱生活給我留下了慘痛的記憶,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黃旭華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只有扣緊時代脈搏,挖掘反映人物精神特質的觸發點,才能讓典型人物既見性格風骨,更見家國情懷,才能讓典型人物報道彰顯力透紙背的“大格局”。
曾經,主流媒體典型報道局限于固有模式,內容陳舊,形式單一,甚至刻意拔高,脫離現實,導致人物千篇一律,不食人間煙火。這些標兵和榜樣被人為地“神化”了,脫離了群眾,失去了真實性,也就失去了個人的性格和光彩,使受眾產生逆反心理,反而減弱了其作為先進典型的社會示范作用。
在《“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樊錦詩:我心歸處是敦煌》節目中,筆者采訪樊錦詩時問她:“敦煌條件那么艱苦,您在上海長大,在北京上大學,怎么能在敦煌大漠堅守五十多年?”樊錦詩很坦誠地說自己身體不好,在莫高窟實習時就因水土不服而提前返校。畢業時服從學校分配去的敦煌,當時想去工作幾年,有新的畢業生來了她就調走。尤其是和彭金章結婚后,調到武漢大學工作的念頭越來越強烈。但是到1985年敦煌研究院同意她調離時,她發現自己已經徹底愛上了敦煌,她需要敦煌,敦煌更需要她。最后先生彭金章作出讓步,放棄了武漢大學的教職到敦煌重新“創業”。樊錦詩是一位很率真的老人,筆者沒有刻意拔高她的形象,而是展示她的心路歷程,這個看似并不光輝的細節,非但沒有影響樊錦詩的典型形象,反而因為真實的力量,使得人物形象更立體鮮活。
真實的才是感人的。我們所說的典型人物的“非典型”之處,就是相對典型人物的“典型之處”而言的。典型人物首先是人,他們有性格、有缺點,甚至也有軟弱無助的時候。報道典型人物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寫典型,既要寫出他們作為典型的不平凡一面,也要寫出他們作為普通人“非典型”的一面,包括他們的個性、愛好甚至弱點。只有這樣,典型人物才會豐滿、真實、可信,才能引起觀眾共鳴。
“共和國不會忘記”系列報道中的人物都被報道過多次,他們的事跡被廣泛宣傳,為了讓這次報道更有新意,記者在尋找新聞由頭時沒少費功夫。在《“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獲得者王蒙:謳歌時代 書寫家國情懷》節目中,記者參加了“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首發式,王蒙的《青春萬歲》名列其中,記者抓住了人物的最新事件和動態。同樣,袁隆平和高銘暄分別參加了母校湖南農業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的新生開學典禮,并給學弟學妹們講了開學第一課。這些都成為這次系列報道的新聞由頭,讓觀眾了解到這些典型人物最新動態,他們沒有躺在功勞簿上,而是盡量作新的貢獻。“人民教育家”衛興華說自己“不是發揮余熱,是繼續燃燒,而且燒得還很旺。”
常言道:“看書看皮,讀報讀題”“題好一半文”。尤其在如今盛行的移動閱讀時代,如何讓新聞的標題更加抓人,第一時間吸引觀眾和讀者目光,直接關乎報道傳播力和影響力。
在“共和國不會忘記”系列報道中,記者提煉的標題從內容上看,涵蓋了人物的重要貢獻和時代精神,畫龍點睛,蘊含深刻;從形式上看,格式規整、前后押韻,朗朗上口。例如《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申紀蘭:初心不變 奮斗不止》,短短八個字把申紀蘭“永遠和鄉親們在一起,把根永遠扎在農村大地上”的初心寫了出來。《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深藏功名六十載 甘當公仆守初心》,寫出了張富清老人在部隊保家衛國,到地方為民造福,樸實純粹、淡泊名利的精彩人生。
在新媒體上傳播時,用的標題也與大屏幕上的不同,一是因為大屏幕對標題有字數限制,不適宜太長,二是新媒體傳播有獨特要求,標題要給讀者更大信息量。例如黃旭華這期節目,電視上的標題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黃旭華:為國深潛 無怨無悔》,而在央視新聞客戶端發表時,標題延展為《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從沒見過核潛艇 算盤打出核心數據》,這就給讀者設置了懸念,一位從沒見過核潛艇的總設計師是怎么設計出核潛艇的?那么大的數據量,算盤是怎么算出來的?再如王文教這期節目,電視上的標題為《“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王文教:中國羽毛球的“拓荒者”》,在央視新聞客戶端發表時改為《中國羽毛球“拓荒者”王文教:一定要站在世界羽毛高峰》,很好地闡釋了王文教帶領中國羽毛球隊為國家拿到56項世界冠軍的傳奇人生。
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一個簡單的此消彼長的關系,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得益彰,攜手共進。2018年3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成立以來,一直在推動多媒體融合發展,逐步實現大屏和小屏有效對接,已經形成了央視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為基本布局的新媒體平臺,在此基礎上臺網一體化運作,成為新聞采集、聚合、分發平臺。這次“共和國不會忘記”系列報道在央視綜合頻道、新聞頻道的《新聞聯播》《朝聞天下》和《新聞直播間》滾動播出,同時在“央視新聞”客戶端、微信、微博上同步推出,形成多層次、多角度的傳播矩陣,打出宣傳“組合拳”。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需要統籌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主流媒體和商業平臺、大眾傳媒和專業性媒體的關系。這次“共和國不會忘記”系列報道不僅在主流媒體傳播,而且聯動了商業平臺,騰訊視頻、愛奇藝、搜狐網都同步播出。另外還和地方媒體聯動,各省的主流媒體和網站也對這次報道給予了充分轉發和補充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