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成立近兩年來,勇于改革,守正創新,不斷探索智庫媒體生產新機制,逐步形成智庫媒體發展新動能,有效推動轉型人才培養和轉型團隊建設,探索形成一條智媒轉型的新路徑。
2018年2月成立的南都大數據研究院,對原有采編、技術部門進行整合,研究院內部分設:產品部、技術部、民調中心、商業數據部、數據項目運營部。研究院的架構設計和部門建設形成南都智媒轉型的先頭部隊和支撐力量。
其中,產品部規劃設置的崗位包括:研究員、數據編輯、數據分析師。技術部包括開發人員、產品經理、設計師等崗位。這些部門為智庫產品提供數據抓取清洗、建模分析、以及移動端的可視化、產品化包裝服務。民調中心在傳統的民調呼叫中心基礎上轉型,除了呼叫業務外,民意調查和數據采集是目前的重點工作領域。數據項目運營部負責數據服務和產品的市場運營。
南都智媒轉型注重推動全員轉型,只有全員轉型才是真轉型。南都大數據研究院在構建課題研究團隊時并沒有另起爐灶,而是充分發揮采編團隊在垂直領域積累的優勢和資源,推動成熟的采編團隊向課題研究方向就地轉型,形成“一套人馬,兩種職能”的組織結構,南都采訪中心和南都大數據研究院的課題中心充分融合。
2018年,南都以部分新聞部門為試點,組建了新的采訪中心。其與傳統采編部門最大不同在于:對其考核不僅有傳統的采編生產,同時還有課題研究。根據課題項目,在采訪中心內部形成了7個專項課題組,既負責日常相關領域采編事務,又負責專項課題研究。
2019年初,南都啟動的新一輪體制機制改革,采編指揮中心架構進一步優化,目的就是要在新聞內容生產和智庫課題生產方面建立起更加順暢的協同機制。采訪中心在前一年試點基礎上迎來力度更大的改革,打破新聞部門壁壘,形成更加垂直的生產單元。記者團隊經過重新梳理后,圈定20%的人全力負責公共新聞,致力于大眾傳播;剩下80%的人都編入不同課題組,致力于行業研究。
采訪中心目前下設6個新聞組和5個工作室,分別是熱點調查組、北京新聞組、省情與功能區新聞組、政經與城市治理新聞組、法治與綜合治理新聞組、灣區文化新聞組和信息安全、教育、科創、灣區、鑒定評測5個工作室。這些新聞組和工作室正在圍繞課題項目形成更高效的生產力,并且不斷加大融合協作力度。
編輯方面整合成立大編輯中心,打通白班和夜班,融合網端和報端,將傳播資源精準匹配到合適的內容,實現一次采集多渠道分發。優化稿件編發流程和對接機制,大量非時效性版面已經實現提前對接和白天制作,更多的編輯對接到課題項目中。
2019年初南都還成立了技術與創意中心,進一步強化了技術、創意和設計對內容生產的支撐,對于提升課題影響力和傳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技術部門聚焦數據抓取、數據分析、交互設計等主流技術應用,是數據驅動智庫生產的重要支撐。創意和設計部門不斷拓展移動傳播的交互應用邊界,在數據可視化、課題品牌化、應用產品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有了技術和創意的引領和驅動,南都正在從媒體機構向數據公司轉型。技術支撐是解決智庫產品批量化、規模化生產的關鍵,創意支撐是提升智庫成果傳播效力的重要引擎。
建設智庫并非不做新聞,而是以新聞生產的影響力為基礎,打造智庫產品,又以智庫產品的研究力反哺新聞生產,提高新聞產品的“能量密度”和思想深度,形成新聞生產與智庫產品之間相互支撐、相輔相成的良性互動。
南都智媒建設一直以來都特別強調新聞和智庫之間互為補充、互為促進的關系,新聞內容生產和智庫內容生產是智庫媒體建設的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很多課題研究的影響力塑造得益于優質原創的新聞內容在議程設置方面發揮的重要引領作用。與此同時,智庫媒體的價值恰恰在于不僅僅停留在發現問題、報道問題,還致力于研究問題,探尋問題解決之道,也就是實現了媒體從傳統單一的傳播角色,到研究、參與、共建的多維角色轉型。
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成立以來,采編資源圍繞重點課題和重大項目快速形成生產力,在多個重要節點形成了數據研究反哺新聞,新聞傳播帶動課題的良好態勢。比如,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產品部和北京記者提早謀劃建立兩會數據庫,制作“秒懂”系列數據產品,在兩會期間形成爆款傳播。要聞編輯部首次嘗試在全國兩會高端訪談內容基礎上制作兩會智庫報告《預見2019》。在世界知識產權日,南都在報網端推出7個版策劃,同步推出《圖片類著作權訴訟案例統計報告》等多份智庫報告,打出“調查報道+智庫報告”組合拳,劍指圖片、游戲、網購、音視頻直播等領域侵權亂象,獲得廣泛關注。南都App還開設了“知產觀察”專欄,有467萬人關注,有力形成報道聲勢。用數據技術驅動新聞調查,用智庫研究反哺內容生產,南都2019年以來已多次推出“調查報道+智庫報告”組合產品,持續推進內容生產融合轉型。
從2018年開始,南都啟動人力資源體制改革,崗位架構從原來的只有采編一個序列拓展為五大序列,分別是:采編序列、研究序列、產品序列、技術序列、設計序列。每個序列按照P1至P7設計能力層級。
其中采編序列主要工作內容為新聞生產,強調采編專業能力、融媒體生產能力、全媒體策劃統籌能力等;研究序列主要工作內容為智庫研究生產,能力側重于研究生產力、資源連接力等;產品序列更強調對產品設計、運營推廣的能力,要求側重于產品創意、資源整合,實現產品的市場價值;研發序列主要工作內容為新媒體技術和數據技術的開發和維護;設計序列主要工作內容為平面設計、動畫制作等,側重于產品創意和設計服務能力。
這樣的序列設計因應南都轉型對人才需求的轉變,為員工提供了更多專業技術發展空間。南都智庫課題很多優秀牽頭人在新一輪專業技術崗位競聘中進入了研究序列或產品序列,在新賽道中構筑新能力。比如研究序列的評級指標會從數據思維、項目管理、課題規劃、資源開拓等維度提出具體要求,而產品序列會對創意思維、用戶體驗管理、內外部資源整合、運營意識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
比如,南都首席編輯黃海珊牽頭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室課題研究,工作重心從原來的采編領域拓展到研究領域,2019年不僅每個季度會發布一份灣區觀察報告,而且打造推出了具備鮮明個人IP色彩的“灣區財富3分鐘”音頻系列產品和“灣姐朋友圈”會員服務體系。南都鑒定評測課題組牽頭人陳養凱從原來的編輯崗位轉型到產品崗位,帶領團隊專注打造包括南都優選、南都鑒定口碑榜、南都質量公開課等鑒定產品系列,并且對用戶體驗負責,不斷優化提升產品功能,根據應用場景豐富優化產品細節。
目前,從第一批完成評聘的235人來看,采編崗位占26.8%,研究崗位占28%,產品崗位占29.4%,研究崗、產品崗的占比均超過傳統采編崗。一大批優秀采編人員正在轉型成長為優秀的研究員和產品項目帶頭人。
績效考核機制是智媒轉型的指揮棒,在智庫媒體轉型建設中發揮重要的驅動作用。在考評機制改革方面,南都大數據研究院實現了全員區間年薪制,摒棄了原來計件工資的績效考核傳統方法,不再簡單唯發稿數量或做版數量決定收入。
在信息爆炸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計件工資的考核辦法已經完全不適應媒體轉型需要,基于數量的考核并不能推動寶貴的人力將注意力向優質原創和項目研究方向轉移。
破舊立新,新的考核制度在南都大數據研究院展開了試點。人力資源部門和業務部門聯合制定一人一策的月度和年度考核指標,在工作量、工作成效、數據庫建設、資源開拓、部門協同等多個維度開展工作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圍繞不同課題和不同項目,績效考核指標會強調目標需求和結果導向的精準適配,不簡單套用評價指標,不簡單唯傳播數據論,而是根據課題性質設計更符合課題發展需要的評價指標。比如,對于采編序列的評價更強調新聞傳播效果,所以閱讀量就是最直觀評價標準;而對于研究序列的課題項目來說,精準影響到政策制定者或者行業決策者,將更能體現課題研究成果和研究價值,所以智庫報告的專家評價、行業反饋等維度就更多適用在研究序列的績效考核標準中。
數據作為重要生產要素,已經具有重要資源屬性,南都智媒的轉型和發展正在依托大數據資源構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2019年南都技術部門在數據中臺建設、數據庫建設、智能寫作研發方面并駕齊驅,打造數據資源規?;?、智能化、標準化服務能力,實現功能模塊化調用,實現從管理數據到運營數據,打造數據“石油”的煉油廠,用強中臺賦能前臺智庫課題的內容生產,有效提升智媒生產效率。
其中,南都大數據中臺架構核心思想是“共享”和“復用”,制定完善的數據管理規范,對資源獲取、采集、入庫、加工、權限、使用、輸出做好全鏈條制度約束。大數據中臺主要由五大塊功能組成: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數據存儲、數據治理、數據服務。目標是內部或外部第三方應用不必關注底層數據準備情況,直接調用數據服務模塊對外提供的服務接口,就可以方便地進行二次開發,借以增強自身能力。數據中臺的建設將有助于數據標準化采集和標準化存儲,最終實現標準化應用,避免重復建設,促進數據協同共享。
在數據庫建設方面,目前南都已經建設運營了30個垂直領域數據庫,累計歸集數據規模達到30億量級,開發了110個數據分析模型,有力支撐了課題研究。比如,新企業聲譽數據庫2.0監控企業由143家增加到274家,聲譽值計算增加輿情風險度、隱私安全性、被告案件量、行政處罰量、失信行為、社會責任意識、資本親近度等維度,使聲譽值更為全面、客觀,更能反映企業對于輿情應對的效率。南都優選數據庫,通過構建質量數據庫和買家評論口碑數據庫,實現對全國各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通報檢測檢驗公開信息的全覆蓋監控和抓取,實現對重要電商平臺買家評論的大規模語義分析,為南都鑒定課題內容生產提供數據支撐。
在構建智能化內容生產和傳播技術儲備方面,南都在2019年推進了智能寫作平臺建設,開發金融自動寫稿機器人,自動實時采集上交所、深交所各大上市公司人事變動公告信息,再結合自動抓取的公司股票信息、市值情況、公司簡介、人物生平閱歷等形成金融領域知識圖譜,從新信息發現到自動成稿,從公告發布到稿件生產全流程不超過5分鐘。金融寫稿機器人在南都APP上開設了T財經專號,已經寫稿近500篇,篇均閱讀量4500,最高閱讀量也創造了10萬+。
此外,通過開發線索機器人,實現對重要新聞源網站信息的實時監控,可由記者編輯自行選擇監控渠道,設置監控的關鍵詞,即時推送監控信息到微信,目前有過百名記者編輯在使用。第一時間發現新聞,第一時間推送傳播,通過智能監控技術有效解放生產力,提高資訊傳播時效性。
構建組織創新、流程優化、人才多元、考核匹配、技術驅動的體制機制成為南都推進智媒轉型的重要支撐,實現了用改革激發生產潛能,用制度保障改革行穩致遠,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