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云峰
內容提要 在時評領域,同樣存在著一支發揮著重要作用的通訊員隊伍。那么,通訊員在時評領域扮演著何種角色?影響力如何?如何更好發揮他們的作用?作者就此作出討論。
通訊員是協助媒體開展報道的重要幫手。當前,業界對通訊員開展了大量研究,但大多是圍繞新聞報道領域展開。在時評領域,通訊員同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通訊員在時評領域扮演著何種角色?影響力如何?如何更好發揮他們的作用?本文結合多年編輯評論的體會,就上述問題展開探討。
做好評論工作,需要優秀的評論人才隊伍。當前,全國大多數省級黨報都設有評論部,配備評論員,并開辟時評版面。然而,僅靠報社記者和評論員寫稿,不足以撐起時評版面。
采用通訊員稿件是眾多省級黨報的共同選擇。評論通訊員主要分三類:一是以專家學者為主的特約作者和專欄作者。他們人數較少,多關注國際熱點事件和重大時事政策,具有較強專業性,但發稿頻率低、數量少。二是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創作水平的評論家。他們作品質量高,但對平臺和薪酬要求較高。三是普通時評寫作愛好者,他們是時評通訊員隊伍主力軍,人員基數大,流動性也較大。
顯而易見,第三類通訊員數量龐大,往往是編輯依靠的力量。然而,此類作者群體雖然龐大,但長期堅持且穩定產出的人才卻比較匱乏。這些較優秀的評論通訊員掌握了一定評論技巧和寫作規律,稿件更易被采用,久而久之,就成了報紙上的常客,以至于原本以百家爭鳴為特色的評論版面,成為少數時評通訊員展現才華的舞臺。
不僅如此,與可觀的發稿量和稿件被采用率相比,時評通訊員的稿件分量也明顯不足。可以說,老面孔是省級黨報時評版面當之無愧的“最佳配角”。
時評通訊員是各省黨報評論版面不可或缺的力量,與此同時,又無法在版面中擔綱重任。究其根本,是因為這支隊伍存在較明顯的優缺點。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身份獨立,創作自由。時評通訊員分散于全國各地,大部分人有固定職業,時評創作多為兼職。他們對時評題材、創作時機的選擇,主要憑個人判斷和愛好。日常生活中,時評通訊員極少主動與編輯聯系。少數通訊員還傾向于使用化名。這些特征賦予時評通訊員較強的獨立性,所創作文章不易受外界干擾,能夠完整地表達個人觀點,為版面編輯和讀者提供更多選擇和思考。與此同時,封閉的創作環境也減少了業內相互交流的空間,不利于業務水平的提高。
二、創作功利化,一稿多投嚴重。大多數時評通訊員撰寫評論是為了在業內積累名氣、賺取稿費。因為時評稿件不受地域影響,不少時評通訊員為提升稿件采用率,常常一稿多投。投稿對象除紙媒,還包括眾多網絡媒體。例如:百度搜索10月22日大眾日報頭條《嚴進嚴出應是人才教育的底線》,該文同時也分別在煙臺晚報、湖南日報和華聲在線等其他媒體刊登。一稿多投不僅導致重稿現象多發,也進一步降低了紙媒評論的原創性。
三、成稿速度快,見解不深刻。時評對時效性具有較高要求。時評通訊員大多練就嗅覺靈敏、出手快的基本功。有時候,一些熱點輿情上午爆發,下午就能收到通訊員投來質量不錯的稿件。對于編輯版面而言可謂雪中送炭。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不少時評通訊員能清晰把握版面需求,選題和寫作風格形成一定套路。然而,也受此影響,不少時評通訊員的稿件雖然選題較好,可堪一讀,卻又常常缺乏更深入思考和獨特見解,需要編輯后期進行較大的修改提升。
網絡時代,眾聲喧嘩,黨報要發揮政策宣傳和輿論引領作用,必須更高效地發揮時評通訊員的作用。受時評通訊員稿件優缺點明顯等影響,當前不少黨報均有意減少采用通訊員稿件,這雖然提升了版面稿件的原創性,但也非長久之計。現在,各省級黨報每周大多開辟了1至3個評論版面,以1個版面刊登5至8篇稿件來計算,僅僅依靠報社力量顯然無法滿足版面編輯需求。此外,黨報開辟評論版面是為多方打撈理性聲音,推動觀點交流,引領輿情發展。于此而言,時評通訊員的作用不僅無法替代,還需揚長避短、繼續加 強。
一、要善于挖掘新人,潤色稿件。新人有創作熱情,敢想敢說,評說風格契合年輕讀者需求。但不少時評新手沒有研究版面的習慣,選題不符合版面要求,稿件被采用率偏低。老通訊員摸透了版面需要,編輯用稿省心省力,長此以往容易產生依賴。各省黨報時評版面老面孔較多,說明挖掘新人力度有待加強。改變這一現象,首先要善于在海量來稿中發掘新人,主動與新人溝通,探討提升稿件質量、激發創作熱情。例如,2018年8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電子商務法,明確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銷售假冒偽劣商品,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將與平臺內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這一消息發布后,立刻就有熱心通訊員向福建日報傳來《賣家侵權連坐是一種“兜底性保護”》一文。然而,文章只是強調要保護好消費者權益,側重于分析新法的意義和作用,主題雖然重大,卻立意平平。福建日報編輯決定采用此文后,與通訊員加強溝通探討,將標題修改為《電商競爭的下半場是誠信》,并對文章作出修改,分析指出,新法出臺有利于保護消費者權益,更是一次促進商業誠信建設、推動電商產業良性發展的機遇,電商產業唯有主動擁抱誠信,才能在市場競爭中有所作為。文章經過深化提升,受到了作者和讀者的肯定,取得了較好輿論引導效果。
二、要建立重點通訊員人才庫,強化約稿機制。目前,不少省級黨報時評版面普遍不缺稿,但缺好稿和原創稿。因此,編輯還需強化約稿力度,而不能僅僅滿足于等待通訊員投稿。此前,為提升稿件質量,解決好稿不多等問題,福建日報評論部作出不少探索,一個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組建微信群,將報社內外的重點作者組織起來。編輯與作者在微信群內發布用稿需求,不僅可以有效避免重稿現象,也極大調動了作者寫稿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年下來,版面刊登重點原創稿件200余篇,原創率超過90%。與此同時,編輯和作者、作者相互之間也通過微信展開頻繁交流,稿件質量也有了較大提升。
三、要加強省內通訊員隊伍建設,做好本土評論。做好本省題材的評論,是省級黨報的責任,也是形成特色的有效途徑。省內時評通訊員熟悉本行業內情況,所創作的評論接地氣、有深度,值得大力挖掘。與省外通訊員群體相比,省內通訊員群體規模小,不易形成聲勢。挖掘本土時評通訊員,報刊應主動作為。一方面,要在稿件采用方面適當傾斜,為本土時評通訊員提供平臺。同時,也要借助黨報通聯機制,強化線上線下互動,密切雙方聯系。
長期以來,福建日報評論版依托屏山時評、專家視線和評點新聞欄目,有意識多采用本土作者稿件,突出本土特色,取得較好效果。涌現出宋志堅、楚欣、金文欽等數十位具有較高水平的本土評論員,刊發《農村民居不能都是“方盒子”》《“晉江經驗”的普遍意義》《保護閩江水系要強化源頭意識》《留住記憶呵護未來》等大量有本土特色文章,議題涵蓋環保、美麗鄉村建設、綠色發展和紀檢等諸多方面。文章可讀性強,具有較強指導意義,在受到讀者普遍歡迎的同時,也增強了版面特色,提升了版面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