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吉存
走下去,去記錄火紅的城市;走下去,去記錄火熱的生活!每當春節,這就是堅持在采訪一線的新聞人共同的選擇。“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宇宙不重啟,我們不休息!”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主播朱廣權的這句話,是對新聞工作全年無休的準確描述,同時也說出了參與新春走基層的媒體工作者的心聲。每年春節,我基本上都是春節聯歡晚會開始就出家門,首先要到鍋爐房與司爐工一起“守歲”,零點過了就會與環衛工人一起“掃紅”,大年初一又要到重大城市建設項目的工地上走一走……
筆者是《大連日報》記者,負責城市建設與管理領域的報道工作,細細算來已連續9年的春節在采訪崗位上度過。9年沒與家人一起大年三十守歲,家中老大已經10歲了,孩子會問:“小朋友的爸爸都要全家一起過年,為什么我的爸爸春節總還要去工作?”聽到這話,雖然心中很是愧疚,可是“捧起”每年春節期間的報道,內心對記者這一職業的成就感與自豪感還是油然而生。
一直以來,我積極參與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堅持深入現場、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做到“腦勤、耳勤、手勤、腿勤”和“不怕苦、不怕臟、不怕累”。在2014年,我榮獲第十二屆遼寧省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從2016年開始,大連市委宣傳部舉辦的“新春走基層”活動,我年年都獲得“先進個人”。
2014年,大連市建設地鐵1號線、2號線進入關鍵之年。
當年春節,我把采訪目光聚焦到地鐵工地上。春節是全家團圓的節日,在很多人全家團聚的時候,大連地鐵建設工地上,許多工人還堅守在地鐵施工的一線……僅僅經過一天的休息調整,大連地鐵建設的各個標段都相繼恢復施工了。大年初一,在地下30多米深的長春路站至聯合路站的區間隧道內,記者與施工人員伴隨著軌道上飛舞的焊花,一起親歷地鐵2號線軌道鋪裝工程“馬年第一焊”。
清楚地記得,那天早晨很冷,說話都會不停吐出“白霧”。焊軌隊隊長陳德全手拿一掛1萬響的鞭炮正等著我。他說:“今天恢復施工,也是馬年第一焊,一會兒放上一掛鞭炮,圖個喜慶,讓施工現場也有個過年樣兒。”
我跟隨陳隊長經過聯合路站的通道口來到隧道內,沿著左線隧道走向作業區。大約前行900多米,來到閃光接觸焊軌機組前,只見提前進入隧道的施工人員正在分工進行焊軌的準備工作。現場工人神情專注,絲毫也不敢馬虎。隧道內操作空間有限,為了查驗焊接前的軌道接頭是否對接準確,焊機頭的操作員李焱趴在軌道邊用手觸摸軌道接頭左右高低的情況。陳德全告訴我:“聯合路站鋪軌基地作業場地比較小,下井的軌排只能是12.5米的短軌排,這樣導致長春路站至聯合路站區間需要焊接的軌道接頭比正常情況下多出1倍,單線隧道就有100多對接頭。”由于地鐵列車設計最高時速達120公里,為保證安全平穩運行,焊接完成后還要對每個焊頭進行粗磨、探傷、正火和精細磨等工序,最終使軌道平直度誤差不超過一根頭發絲的厚度。
當準備充分后,伴隨著鞭炮聲,焊軌機組開始了“馬年第一焊”。在焊接現場,焊花飛舞,焊軌機不斷轟鳴,噪音有時超過90分貝,油煙混雜讓人喘不過氣來。陳隊長說:“我們都在全國七八個城市焊過軌,家不在大連,過不過年都不重要,多搶一天活兒,就能讓地鐵早一天通車。”對于這一幕,我在采訪本上寫道:“盡管非常熟悉地鐵建設,盡管已經多次采訪節假日施工人員,可此刻我仍然覺得,眼前的焊花如此絢爛,美過漫天璀璨的煙花……”
作為城市管理工作報道的記者,每年春節“掃紅”的采訪是必須進行的,如何在這樣典型的“四季歌”報道中突出新意,也是每年春節我必須“下功夫”的“作業”,要把年年歲歲相似的“四季歌”唱出“新詞”與“新曲”。突出“新意”,最重要的一點就要求記者俯下身、沉下心,深入生活,采訪時要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年年“掃紅”,我的年年“掃紅”報道卻不同。與大連市環保志愿者協會的志愿者一起“掃紅”,了解到越來越多的市民成為志愿者,成為大連市文明城市創建的重要力量,甘于奉獻、熱心付出;連續多年“掃紅”垃圾量的逐年 遞減現象,一線環衛工人親身感受到“一年比一年少”,這體現出越來越多的市民環保意識增強,選擇少放或不放鞭炮;環衛工人王鋒在春節除雪中,為保護同事受重傷,將他的事跡報道后引起全市關注,后來王鋒被評為“大連好人”。
記憶最深的一次報道是2019年大年初一凌晨,我與環衛工人孫鳳江、蔣紅梅祖孫三代一起去“掃紅”的報道。來自黑龍江的孫鳳江、蔣紅梅夫婦一直在大連潔立德公司做環衛保潔工作,是名副其實的“老環衛”,所在班組主要負責虎灘路及兩側小區的環境保潔工作。除夕夜的鐘聲剛剛敲響,一家三代就來到漁人碼頭集合地點,一家人組成了一個“戰斗小隊”,推車的,扛揪的,拿掃帚的,拎袋的,人手一件工具。
孫鳳江大聲說:“開始戰斗吧!力爭在凌晨4點完成任務!”按照預案分工,一家人掃的掃,收袋的收袋,裝車的裝車,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孫鳳江一會兒教兒媳如何掃、如何堆堆兒,一會兒又提醒兒子如何裝袋裝車垛垛兒,看他忙碌的身影,就像一個戰斗指揮員在指揮。最小的小孫子才6歲,也拿著袋子像模像樣地裝路邊的鞭炮垃圾。
孫鳳江說:“這樣的掃紅,我們一家人并肩戰斗已有八九年歷史,都習慣了,也算是‘打仗’全家上,掃紅祖孫兵吧。”老伴和兒媳接過話題說:“放煙花鞭炮影響空氣質量,還制造垃圾,破壞市容環境。不過,這幾年,明顯感覺放鞭炮的越來越少了。以前,除夕掃紅基本要掃到初一早晨七八點鐘,今夜掃紅凌晨四五點鐘就能結束。”
看著祖孫三代忙碌的身影,我深深地感受到,正是有成千上萬的“孫鳳江”一樣的普通人,默默地奉獻著對這座城市深沉的愛。新聞報道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讀者,記者就必須無條件地、長期地深入基層,應該主動與基層群眾打成一片,與基層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貼近群眾,在與群眾深入交流中獲取新聞作品的原材料。只有通過這樣深入現場,采訪大量詳實生動、有說服力的感人事實,才能讓新聞作品鮮活、具有感染力,自己被感動的時候,讀者也會被感動。
每年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沉浸在節日的喜慶之中,在吃年夜飯、看春節聯歡晚會的時候,城市供熱工人正在一線用辛勤的工作為每家每戶默默地送上“暖流”。我已經連續7年在不同的鍋爐房里,與司爐工一起過年守歲了。
2016年至2018年的大年三十,我都在大連虎灘供暖工程有限公司鍋爐房度過。這幾年,這座鍋爐房連續大投入,對供熱管網實施改造,進行環保升級建設,不但實現了環保排放,而且供熱區域的供熱質量明顯提升,百姓叫好。
2018年春節,我大約晚了一小時到鍋爐房。剛進入,司爐工楊財就高興地招呼:“你可算來了,餃子都帶你的份了,就怕你不來。”鍋爐房里共有3臺鍋爐,分別是65噸、40噸、20噸,前方掛上一排12個大紅燈籠,年味十足。楊財家在吉林,老伴與兒子、孫子都在老家過年,因為忙活供熱,都忘記了給家人打電話。楊師傅笑著說:“還沒來得及給家人打電話,你也沒在家過年,正好咱倆和工人一起過年吧。”

□ 圖1 春節期間,張吉存在地鐵工地采訪。

□ 圖2 春節期間,張吉存在鍋爐房采訪供熱。

□ 圖3 張吉存操作供熱遠程監控系統查詢住戶家中室溫。
記者注意到工人在鍋爐前的小桌子上已擺好飯菜,值班總經理孫林叮囑我:“你說今年三十是最后一年在我這里采訪,明年就去別的鍋爐房,今天你一定要和我們吃年夜飯。”年夜飯還記得帶我一份,這正是對我堅持大年三十也在一線采訪最大的褒獎。
新春走基層,是在年味兒中尋找新聞的味道,在行走與采訪中感受城市的發展與百姓的安居樂業。情到深處自然真,意到切處自然實。只有扎實深入地采訪,帶著感情走基層,用心去感受百姓的生活、感知群眾的冷暖,挖掘最富現場感的細節,記錄生活化的語言,才能寫出充分的、樸實的、鮮活的報道,不斷呈現出有“溫度”的新聞。
基層故事多,說起走基層的故事,思緒更是如開閘的水一樣在頭腦中涌現。可以說,基層是新聞報道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對于廣大新聞工作者來說,轉變作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既是聽從黨的召喚、完成為人民服務的職責和使命,也是自身成長的必由之路。
最美麗的風景在基層,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層,最鍛煉人的舞臺在基層。其實,走基層本來就是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所在,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方式,這種新春走基層應該是新聞記者職業生涯的常態,我希望自己能夠繼續這樣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