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可 楊士龍 張建偉
內容提要 Civil媒體公司是一個將區塊鏈技術與新聞業融合的先行者,探索了新聞業的新經濟模式。同時也為新聞業引入一種新的融資模式,建立了記者與讀者之間的直接聯系和價值交換機制,對于目前的付費墻和付費訂閱是一種顛覆。
作為“去中心化、可追溯和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賬本數據庫,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具有無需中介參與、過程高效透明且成本低、數據高度安全等優勢。以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為基礎,用區塊鏈的思維和方式再造新聞業的生產、傳播、消費和反饋機制,正在全球催生新的媒體生態。2016年成立的美國初創公司——Civil媒體公司(The Civil Media Company)即是其中一個將區塊鏈技術與新聞業融合的先行者樣本。新華社北美總分社記者專訪了Civil共同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馬修·艾爾斯(Matthew Iles),對區塊鏈技術將如何顛覆新聞業這一熱點問題進行了探尋。
觸動艾爾斯創建Civil的,是當前美國新聞業的頹敗——一方面,網絡假新聞和不實信息滿天飛,嚴重削弱公眾對新聞媒體的信任;另一方面,眼球經濟時代的廣告營收大部分被谷歌、臉譜、推特等搜索引擎、新聞聚合平臺或社交媒體壟斷“虹吸”,導致傳統新聞媒體經營難以為繼。
Civil的目標是依托區塊鏈技術和加密貨幣驅動的商業模式,逐步建立一個去中心化、可持續發展的新聞社區。新聞媒體不再依賴搜索引擎和內容分發平臺等中心化機制的介入,逐步建立起內容產生價值,形成價值直接服務于內容產出的良性循環機制,并最終打造一個可信任的網絡(the Trusted Web)。
Civil新聞社區基于世界領先的可編程區塊鏈——“以太坊”區塊鏈建立,其首筆投資500萬美元來自ConvenSys風險投資公司(“以太坊”區塊鏈開發人員組成的公司)。艾爾斯透露,公司目前管理團隊13人左右,是一個高效運轉的隊伍。
目前Civil 生態系統(Civil Ecosystem)設有一個非營利實體Civil基金會(Civil Foundation),首席執行官為《紐約時報》前媒體高管薇薇安·席勒(Vivian Schiller)。兩個營利實體為Civil工作室(Civil Studios,類似一家風險投資公司,主要試點并資助有發展潛力的新聞相關項目如播客、紀錄片等)和 Civil實驗室(Civil Labs,為Civil生態系統開發軟件應用程序研發等)。
2019年3月,Civil推出了自己的代幣CVL。對于記者和自由撰稿人來說,代幣可以作為他們的“激勵薪酬”,類似于企業管理中的股票期權。對于讀者來說,可以用代幣激勵記者報道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或者為了賺取代幣而主動參與事實核查。任何CVL代幣持有者都可以針對存在假新聞、剽竊、受賄等不良行為新聞媒體發起“挑戰投票”。獲得成功的挑戰者則會得到代幣獎勵,而被判定存在不良行為的新聞媒體將會被移出新聞社區。
Civil 基金會可以視作該公司的行政管理部門,設有Civil新聞社區的最高管理機構——顧問委員會(The Council),負責組織制定Civil新聞社區“憲章”以及相關公益活動的組織工作。委員會主要由資深新聞從業人員和新聞傳播專家組成,其功能猶如“最高法院”,負責裁決新聞倫理爭議。但在某些情況下,若平臺成員2/3以上反對委員會決定,其決定將被推翻。
作為Civil新聞社區管理的基本制度,“憲章”由所有CVL代幣持有者參與制定并簽署認可,它對新聞內容和采編流程的倫理規范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主要包括新聞的真實性、準確性、透明性、獨立性,記者和新聞機構的可問責性,新聞報道要尊重報道個體尊嚴并兼顧社會影響,新聞檔案要永久保存,杜絕剽竊,消除偏見,保護用戶數據隱私,等等。
Civil“登記系統”(Civil Registry)則形同新聞倫理的監督機制。新聞機構在申請加入Civil時需要填寫詳細的表格,標明自己的所有制結構、資助來源、商業模式、采編和管理人員名錄等等,還要簽名承諾遵守“憲章”。原則上加入Civil新聞社區的媒體機構需要抵押1000美元價值的CVL代幣,但對于首批加入的和部分符合條件的中小媒體,Civil則采取了贈代幣等激勵政策。
Civil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開發兩款重要的軟件——區塊鏈授權機制(Blockchain-Based Content Licensing)和基于“分布式數字身份”(DID)的Civil ID,計劃2020年上線。前者將幫助新聞機構便捷跟蹤新聞內容去向,更好地維護知識產權,更好地了解讀者和市場需求;后者則可以讓用戶成為身份的唯一所有者,從而擺脫任何中心化注冊服務、身份提供商或證書頒發機構的控制。有了這個ID,區塊鏈上影射的價值對象,也才可能被有序確權和轉移。
盡管CVL首次公開募資金發行尚未完成預期目標,但其理念和模式獲得了傳媒公司的廣泛認同,迄今已有來自美國、拉美、歐洲和東南亞的70家新聞媒體加入了Civil新聞社區,包括英國廣播公司、美聯社和福布斯雜志這樣的國際知名大媒體。
為了推動市場內的新聞交易,Civil接受包括美元、歐元在內的不同貨幣支付和信用卡支付。但是,對于那些想要深度參與平臺互動的用戶來說,則必須使用CVL代幣。代幣持有者可以參與投票,也可以對采訪方案提出自己的建議。這體現在Civil三項主要功能里:
一是新聞編輯室(Newsroom):由讀者端驅動,任何用戶可以發起某一新聞主題,其他人借由貢獻CVL代幣,附議此主題,附議者越多,集資金額越大,任何記者個人或新聞機構都可以出面認領。若兩組以上人馬有意報道,則形同競標。最后由參與眾籌的會員投票決定如何分配,或由誰得標進行報道。
二是新聞臺(Stations):由報道端驅動,新聞記者或媒體機構都能成立一個新聞臺,針對單篇報道尋求贊助鼓勵,或針對一項大型計劃尋求募資,形同一個自主提案承攬的平臺,完成作品必須對所有讀者公開。此舉旨在避免過度迎合大眾而產生的弊端。
三是事實核查服務:(Fact-Checking As A Service),無論新聞編輯室或新聞臺,所有募資成功的報道都必須拿出小筆額度的CVL代幣,作為用戶或專業記者進行事實核查的報酬。任務完成后,這些CVL代幣將自動分發到他們的錢包中。
新聞機構和自媒體及個人申請加入Civil新聞社區,首先需要提交一份“使命”(mission)說明書,概述擬創建新聞編輯室的目的、目標社區、如何從社區獲得資金的計劃、如何使用資金等,然后提交人員名冊,接下來要簽署承諾認可Civil新聞社區“憲章”,最后要質押一定數額的CVL代幣,安裝連接到“以太坊”區塊鏈的軟件。
區塊鏈技術使得這種基于群體投票的事實核查成為可能,從而能有效打擊假新聞、剽竊、“洗稿”等行業亂象。通過將內容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聯系,避免內容聚合平臺和社交媒體對新聞生產的價值攫取。上傳到新聞社區的內容不能隨意篡改,有效規避了社區內外力量對新聞報道的干預和審查,原創內容的價值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全球“四大”審計咨詢公司之一的德勤曾在《區塊鏈:改變媒體的游戲規則》(Blockchain @ Media A new Game Changer for the Media)報告中分析了區塊鏈變革媒體行業的五種可能:
第一,區塊鏈技術將加速碎片化內容的貨幣化進程,助推內容變現;第二,廣告營銷將省去更多中間環節,進一步垂直化;第三,版權問題將會得到規范,創作者的經濟權利和精神權利將會得到更好地保護;第四,行業將會向更加安全和更加透明的方向邁進,假新聞和盜版等問題將會得到解決;第五,在區塊鏈技術完全普及后,媒體業有望形成一個“無邊界的付費內容市場”,用戶訂閱和數字版權管理格局將會得到根本性的變革。
顯而易見,Civil已經走在了區塊鏈+媒體的最前沿。其探索的核心是基于區塊鏈技術打造一個新聞出版發行平臺,利用“以太坊”區塊鏈和加密經濟學將第三方利益排除在外,使得新聞業者得以擁有和運營自己的社區,為新聞業創造一個可持續的市場,擺脫廣告、假新聞和其他一些外部影響。
然而,Civil新聞社區的去中心化并不意味著打破傳統大眾媒介以傳播者為中心的廣播式內容生產,相反它更依賴于專業傳播者和傳播機構提供高質量的內容產品。用艾爾斯的話講,新聞媒體并不需要改變生產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我們只不過把他們的產品打上了一個“可追溯的真實產品標簽”。
有了Civil這樣的平臺,新聞機構可以集中做好專業——選題判斷、內容整合,而其不擅長的事情,比如知識產權保護、作者酬勞支付和內容分發等,依托區塊鏈技術就可以幫助處理。
Civil另一個創新點是為新聞業引入一種新的融資模式,建立了記者與讀者之間的直接聯系和價值交換機制,對于目前的付費墻和付費訂閱是一種顛覆。讀者可以通過發起任務來讓新聞團隊調查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徹底改變了傳統新聞閱讀體驗中的“被動接受”。這必將激勵和帶動讀者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意識與能力,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 2019 年5 月16 日,第三屆世界智能大會智能科技展上由新技術推動的新經濟模式倍受追棒。(新華社記者 岳月偉/攝)
與傳統的內容平臺相比,區塊鏈最大的優勢在于其通過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和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對數據加密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進行大幅度提升。因此,轉型至區塊鏈,將會成為新聞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發展趨勢。
可以說,Civil預演的是優質媒體及內容通過交易和眾籌的方式實現價值的流通與升級,從而打造一個集媒體資產、數字金融、媒體大數據、互動社區于一體的媒體數字資產交易互動平臺。
對中國媒體而言,依托區塊鏈技術打造自有全球新聞傳播平臺,可以增強知識產權保護能力,更好跟蹤輿情和市場需求,同時對突破西方主流媒體的渠道壟斷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磚國家等,如建立一個基于區塊鏈的新聞社區,則可以吸引和激勵當地媒體從業者和普通受眾深度參與和深入閱讀,有利于增強雙方多元合作和人文交流等報道內容。這對中國新聞報道的定向傳播、有效傳播意義重大。推特、臉譜在香港修例風波報道中悍然刪除、停止所謂來自中國大陸的“宣傳”賬戶的做法,更加顯示了中國對于一個嶄新傳播平臺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