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志軍
2019年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85周年,中宣部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組織了“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活動。
作為地方省級黨報,面對新聞宣傳的新要求,以及中央媒體的強大資源和兄弟媒體的激烈競爭,面對“再走長征路”這個“同題作文”,怎樣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在眾多報道中獨樹一幟呢?這是個巨大的考驗。
對此,湖南日報的做法是“兩個注重”,即注重挖掘和講好長征故事,注重發掘故事中的寶貴思想內涵。從2019年6月27日至7月31日,湖南日報的“記者再走長征路”系列報道,運用“一個故事+一幅圖片+一篇采訪手記”的組合方式,連續刊發了16篇報道,新湖南客戶端的總點擊量近500萬。在宣傳角度、報道形式及傳播方式等方面嘗試創新,取得了良好傳播效果。
長征的歷史已經被講了很多年,可是長征中的故事卻總有滄海遺珠。
長征報道要創新,首先內容要創新。《湖南日報》的“記者再走長征路”系列報道,通過尋訪見證者、紅色文物以及歷史遺跡,以小見大,濃墨重彩地挖掘和講述了一批在湖南口耳相傳或是鮮為人知的長征故事,弘揚長征精神,詮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以及軍民魚水深情,為走好今天的新長征路汲取精神力量。
系列報道的開篇《夜宿梨山》,記者走進桂陽縣正和鎮朝陽村李家自然村梨山,為讀者還原了紅六軍團長征“夜宿梨山,秋毫無犯”的故事。當年那段佳話的見證者、紅六軍團通訊連二班副班長林文興,曾于1982年7月19日在《湖南日報》發表了文章《夜宿梨山》,深情回憶了當年的情景。之后,這段歷史塵封了37年。在這次的“記者再走長征路”報道中,這段歷史再次見諸《湖南日報》,通過歷史與現在的連接,在當前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大背景下,進一步凸顯了長征精神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世人皆知狼牙山五壯士,卻罕有人知曉小水紅軍跳崖八烈士。數年前,湖南日報記者得知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小水村一座名為大坡界的山上,有8位紅軍戰士曾寫就寧死不屈、舍身跳崖的壯舉時,心頭頓時一震:湖南竟然也有類似“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然而在查閱史料時,發現有關小水紅軍跳崖八烈士的記載僅有只言片語。于是,在這次的報道中,《湖南日報》采訪小分隊對這個故事進行了重點挖掘,不僅還原了當年的歷史,還挖掘出紅軍戰士舍身跳崖后更令人動容的一幕:“戰斗結束后,敵人在懸崖下清理戰場時,找到了這8位紅軍戰士。其中,6位戰士已經犧牲,還有兩位戰士身受重傷。當時,敵人假惺惺地對幸存的紅軍戰士說,國民黨也優待俘虜,只要說出紅軍部隊的下一步去向,就給他們治傷,還發放銀元。面對擺在眼前的又一條‘活路’,兩位紅軍戰士依然選擇了拒絕。敵人見狀,馬上撕掉了虛偽的面孔,將兩名紅軍戰士殺害?!备寮妶蠛?,湖南省黨史研究院的專家特意致電湖南日報表示感謝,稱“湖南日報的報道,進一步豐富了對當年小水跳崖歷史事件的研究”。
系列報道中挖掘出來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長征故事,大都是過去鮮為人知的故事。這些故事的寫作,都經歷了反復打磨,每篇都保持了高水準、高質量,標題均是精心提煉的4個字,還做到了故事精彩、還原現場、今昔貫通、語言生動。
在《一條棉褲》中,城步苗族自治縣長安營鎮長坪村侗族老人周旺華家里,一直保存著紅軍戰士送給他的一條棉褲,至今85年不洗,因為“一洗就會把親人的感情洗掉”。《一盞馬燈》的故事中,描述了當地苗醫治療紅軍傷員、紅軍送其一盞馬燈的故事。在《一只竹碗》中,邱家儒、邱聲彪兩代人保留的紅軍竹碗背后,是當地群眾幫助紅軍跟時間賽跑,浮橋與渡船并用,終于使“紅星縱隊”順利渡江的動人故事?!稊啾蹖④姟芬晃?,描寫了時任紅二軍團五師師長賀炳炎,在沒有任何麻醉的條件下,憑著驚人毅力,讓醫生用一把普通的木工鋸子,將自己負傷的右臂,連骨帶肉整條鋸掉的故事,充分展現了共產黨人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為挖掘《浴血延壽》的故事,記者翻越2000多個臺階爬上青石寨,寫下紅軍浴血奮戰拿下青石寨,沖破國民黨第二道封鎖線,瑤民們抹著眼淚把紅軍戰士遺體掩埋在青石寨下,建成一座紅軍墓,“沒有青松翠柏,只有黃土一抔”的感人故事?!读鶄€銅板》中,記者挖掘出紅軍戰士在百姓家吃了蕎麥粑粑和半個南瓜,走的時候悄悄留下6個銅板的故事,以生動的故事和靈活的筆力,展現了紅軍的紀律嚴明,體現了于細微處見精神、見品德的真諦。在采寫《搶渡瀟水》一文時,記者通過實地走訪,以獨到眼力,在采訪到當地群眾幫助紅軍渡河、成功進入道縣的故事后,進一步挖掘出新中國成立后群眾與耿飚的書信往來、耿飚后人與群眾后人延續這段親情的故事,惹人關注。
在長征途中,這樣的故事,實在太多太多。正是通過這些故事的挖掘和講述,讓人們對歷史保持一顆敬畏之心,經過精神的洗禮,繼續砥礪前行。
講故事能吸引人,講有思想的故事則能影響人——新聞宣傳工作應當把握的這一重要理念,在湖南日報“記者再走長征路”系列報道中,得到了踏實踐行。
這一組系列報道,利用“采訪手記”的方式,觀照現實,揭示故事意義,體現寶貴價值,詮釋深刻內涵,起到了思想輿論導向的“心燈”作用。
以《夜宿梨山》的“采訪手記”為例,記者發出這樣的心聲:艱難跋涉在長征路上的紅軍將士,“夜宿梨山,秋毫無犯”,留下了滿山熟透的梨子,更留下了我們黨、紅軍與百姓的魚水深情。當初害怕兵患、躲避部隊的桂陽縣燕山村李家窮苦老百姓,就是從“夜宿梨山”中,最直接也最深刻地認知了中國共產黨,并下定了“一定要跟共產黨走”的決心。愛人民者人民愛,得民心者得天下。正因為贏得了民心,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才能克服千難萬險,奪取長征的偉大勝利。
《一條棉褲》配發的“采訪手記”中,基于紅軍長征途中一位戰士看到當地貧窮百姓周世忠在寒冷的冬天衣著單薄,毅然將僅有的一條棉褲送給周世忠,85年來周家把這條棉褲當作“傳家寶”的感人故事,記者發出“不同的是故事,相同的是傳承”的感慨:乍聽“一條棉褲”的故事,記者腦海中不由地浮現出了“半條被子”的故事。是巧合么?細細一想,非也,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在長征途中,留下了太多“紅色傳家寶”的動人故事。不同的是故事的主角和情節,相同的是背后的精神與傳承。

□ 湖南日報記者與央媒參訪團一行,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梨子界紅軍烈士墓前聽當地黨史專家介紹紅軍長征路過通道時的戰斗情況。
在《紅軍裁縫》的故事中,記者翻山越嶺追尋一位失散紅軍把自己的技藝向貧苦百姓傾囊相送的故事,寫下了題為《魚水情,密密縫》的“采訪手記”:“缺少裁縫,那就為他們挑燈夜戰,密密縫制;缺少縫紉技術,那就毫無保留地細細教會他們”,“紅軍裁縫的故事,詮釋的正是這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將人民群眾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然后把服務群眾的工作真真切切地做細了、做深了、做活了,做到暖心處。將心比心,我們就贏得了民心?!?/p>
在《跳崖取義》故事中,當了解到因為無法查證,小水戰斗紀念碑上沒有留下烈士的名字,記者寫下了《英雄無名精神永在》的“采訪手記”:“我們的先烈,不論有沒有留下姓名,都光芒永在,燭照人心,激勵我們不斷戰勝前進路上的艱難險阻”,“烈士無名,卻值得我們永遠感念。不忘英烈,銘記歷史,才能更好地發憤圖強、繼往開來,才能把革命先輩開創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創造新的輝煌”。
又如根據《紅軍借據》故事配發的“采訪手記”寫道:“一諾千金,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在當今,信守承諾的精神尤顯珍貴”,“要讓群眾把你記在心里,不需要多么宏大的誓言,不需要驚天動地的壯舉,解決好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兌現好服務群眾的承諾,才是獲得民心、夯實基礎的基石”……
從撫摸真材實料中產生的真情實感,道出的真知灼見,讓人信服。
重大主題宣傳,基本上屬于“規定動作”,公眾從同一主題中讀到看到聽到的內容基本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對事實解讀的觀點。哪家媒體有觀點,并解讀得精準到位更有場景和“智慧量”,誰就更容易被公眾所接受。《湖南日報》的這一系列報道,正是在這方面下了功夫,將“就事寫事”變為“就事論理”,與時俱進畫龍點睛,從而使老題材在新時代煥發出生機與活力,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提供了事理交融的生動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