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波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年人較為常見的創傷性疾病之一,大部分是因為摔倒后髖部著地引起的[1],在我國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的背景下,患病率越來越高。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在無顯著手術禁忌證時實施手術治療,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和生存率。目前,臨床上主要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動力髖螺釘內固定術和股骨近端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LCP)等治療[2]。本研究主要針對動力髖螺釘內固定與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在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綜合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3 月~2019 年4 月本院收治的82 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基于系統抽樣法分為動力髖螺釘組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組,各41 例。動力髖螺釘組男22 例,女19 例;年齡54~83 歲,平均年齡(73.26±11.14)歲;致傷因素:交通傷13 例、摔傷17 例、高處墜落傷11 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組男23 例,女18 例;年齡55~81 歲,平均年齡(73.19±11.21)歲;致傷因素:交通傷11 例、摔傷18 例、高處墜落傷1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開始,牽引脛骨結節或者皮膚大約3~7 d,術前協助患者進行各項常規檢查,并交由麻醉科與內科會診,開展內科并發癥相關治療。與此同時,檢查患者頸干角、股骨髓腔粗細情況,以便于手術材料的選擇。術前30 min 予以患者抗生素預防,術中均接受全身麻醉,幫助患者更換體位至仰臥體位,墊高患側臀部,高度大約10~20°。
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治療。固定健側部位,屈曲軀干與患肢,角度大約15°。在X 線C 臂機輔助下縱向牽引,閉合復位骨折部位,由股骨大粗隆頂端上方開始,作一縱向切口,長度大約是4 cm,將肌肉分離,一直到可以顯示出來大粗隆定點,導針進入部位以與定點偏前內側大約1/3部位,在X 線C 臂機明確后進行擴髓,然后將適合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插入其中。近端作一小口,在透視和側向瞄準桿輔助下,旋入近端螺旋刀片導針,明確具體部位后將螺旋刀片放置在股骨頸內部,螺旋刀片鎖定后,以患者實際狀況為依據選擇靜態或者動態方式。在X線C 臂機輔助下明確固定后將尾帽安裝好,分層清洗,并縫合。
動力髖螺釘組采用動力髖螺釘內固定治療。在X線C 臂機輔助下實施縱向牽引,閉合復位骨折部位,由股骨大粗隆頂端下方開始作一縱向切口,長度大約是10 cm,股外側肌、大粗隆清晰顯示出來。在大粗隆下方大約2 cm 股骨外側中間位置放置導針,確保角度135°。利用X 線C 臂機明確導針部位,良好后,測量股骨頸螺釘長度,擴孔、攻絲后將螺釘旋入其中。然后將動力髖螺釘鋼板安裝在股骨干外側,將螺釘擰入其中并固定,尾帽安裝,并分層清洗,最后切口縫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手術相關指標 主要包括骨折愈合時間、手術時間、下地負重時間、術后傷口引流量和術中出血量。
1.3.2 治療效果 以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判定治療效果[3],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90~100 分說明優;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80~89 分,說明良;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70~79 分,說明中;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70 分,說明差。優良=(優+良+中)/總例數×100%。
1.3.3 并發癥發生情況 并發癥主要包括股骨頭壞死、骨折愈合延遲、內固定斷裂、髖內翻。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組骨折愈合時間(12.32±0.67)周、手術時間(84.69±5.64)min、下地負重時間(56.74±3.46)d、術后傷口引流量(61.32±9.41)ml 和術中出血量(200.21±10.16)ml均優于動力髖螺釘組的(16.53±0.95)周、(115.34±6.62)min、(72.14±3.03)d、(101.23±11.67)ml、(400.12±20.69)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組優良率95.12%明顯高于動力髖螺釘組的78.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動力髖螺釘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動力髖螺釘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4.39%,其中股骨頭壞死1 例、骨折愈合延遲4 例、內固定斷裂2 例、髖內翻3 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88%,其中骨折愈合延遲1 例、髖內翻1 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動力髖螺釘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近些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的同時股骨粗隆間骨折患病率不斷增高,其與骨質疏松等疾病存在緊密聯系。股骨粗隆間骨折不僅創傷明顯,并發癥發生率高,而且預后效果不理想,如果未及早接受治療,很容易出現并發癥,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質量,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脅[4]。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治療過程中,往往以內固定手術、保守治療等為主,在醫學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內固定器械在臨床中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其作用效果得到了醫學界的關注[5]。
動力髖螺釘組成包括套筒鋼板、螺紋拉力釘和加壓螺絲釘,具有較大的抗彎力,固定效果明顯,而且加壓能力和活動效果明顯,具有靜壓力和動壓力兩種功效[6]。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屬于髓內系統治療方法,該方法具有良好的抗扭轉力和加壓力[7],相比于動力髖螺釘方法,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負重軸與髖關節更近,可進一步提高固定穩定性和強度;是一種微創方法,切口小,不會對肌肉造成損傷,而且無需將骨膜剝離,具有操作時間短、操作方便、簡單等,其可以減少失血量;因此,針對由骨質疏松造成的骨折的治療,螺旋刀片更加適用[8]。
綜上所述,針對股骨粗隆間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治療效果優于動力髖螺釘內固定,除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引流量少、骨折愈合時間短外,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有助于改善Harris 髖關節功能,避免并發癥的發生,值得在骨科臨床中采納以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