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虹聿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蘋果公司CEO庫克
繼FBI和美國司法部之后,美國總統特朗普也對蘋果公司拒絕解鎖恐怖嫌犯的iPhone手機表達了不滿。美國政府與蘋果公司之間這場爭論的實質是:公民隱私與國家安全哪個更重要?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報道,2020年1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吐槽:“國家一直在幫助蘋果公司解決貿易和其他問題,而這家公司卻拒絕解鎖殺手、毒販和其他暴力犯罪分子的手機。”
事情的起因是一起震驚美國的槍擊案。2019年12月,沙特空軍成員阿爾沙姆拉尼應邀到美國軍校交流學習。在佛羅里達州彭薩科拉美國海軍航空基地的一幢教學樓內,他突然開槍襲擊美軍,造成3人死亡,數人受傷。阿爾沙姆拉尼被一名當地警官開槍打死。
隨后,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向蘋果公司發函,要求解鎖兇手使用的兩部iPhone手機。但蘋果公司向媒體發表聲明稱,已經向FBI提供了手中掌握的所有相關信息,無法再提供更多支持。2020年1月14日,美國司法部長威廉·巴爾公開要求蘋果公司解鎖疑犯的iPhone手機,再度遭到拒絕。緊接著,特朗普總統對蘋果公司表達了不滿。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蘋果公司與美國政府之間圍繞用戶隱私問題的爭吵始于4年前。2015年12月2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貝納迪諾縣發生一起槍擊案,造成多人死傷。警方找到兇手使用的一部iPhone手機。FBI帶著搜查令來到蘋果公司,要求提供關于這部手機的一切信息。對此,蘋果公司表示“沒有用戶密碼,愛莫能助”。
隨后,FBI申請聯邦法院執行令,要求蘋果公司開發專門的“政府系統”(即通常人們所說的“后門”),讓美國政府機構可以在必要時對任何一部iPhone手機進行破解。蘋果公司拒絕執行。FBI上訴至美國聯邦法院,蘋果公司則準備好了龐大的律師團隊。
就在雙方劍拔弩張之際,FBI利用來自第三方的技術破解了疑犯的手機,隨即撤訴——這場萬眾矚目的司法大戰暫時偃旗息鼓。
官司雖然不打了,但FBI和蘋果公司的“戰火”并沒有熄滅,而是燒遍了整個美國科技圈。Facebook、谷歌、亞馬遜、推特和微軟等公司都表態支持蘋果公司,認為科技公司不應該給政府開設所謂“后門”。
據美國《赫芬頓郵報》報道,美國政府與蘋果公司之間的法律之爭再起波瀾。雙方爭論的實質是:公民隱私與國家安全哪個更重要?
在美國憲法及權利法案中,隱私權并不像很多人所認為的那樣是一個具體、明確的概念。美國公民的隱私權主要基于《憲法第四修正案》,以及相關的司法判例。后者會隨著時間而變化。
《憲法第四修正案》明確限制了公民的隱私權:人們在其自身、住宅、文件和所有物中享有的安全的權利,享有的不受非法搜查和沒收的權利,不應受到侵犯。但是,如果有正當的理由,而且說明了搜查的地點、將要逮捕的人或沒收的物品,那么法院可以下達搜查令。通俗地說,美國公民的隱私權取決于政府的需要——在政府的搜查權面前,公民的隱私權必須退讓。
在如今的數字時代,科技公司廣泛使用的、商業級別的加密技術,以及防止非法入侵的數據自動清除功能,打破了政府搜查權和公民隱私權之間的平衡——個體公民能夠從技術上阻止政府執行搜查令。美國政府認為,蘋果公司和其他科技公司確保用戶享有絕對隱私權,并不是在維護一項公民本已有的權利,而是提出一種全新的權利。這也是聯邦法院要求蘋果公司配合政府調查的理由。
此前,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東區聯邦地方法院在審理一起案件時認為,嫌疑人不必提交其電子設備的密碼,因為這樣的指令違反了美國法律中“嫌疑人有不被強迫自證其罪的權利”這一原則。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政府無權通過其他途徑破解嫌疑人的電子設備,例如可以求助于黑客破解該手機。在2015年的反恐案中,FBI就是請第三方公司破解了嫌疑人的iPhone手機。
蘋果公司拒絕幫助美國政府獲取用戶手機上的信息,一個重要原因是出于市場方面的考慮。試想,如果iPhone手機有“后門”,那么不只是美國國內,全球范圍內的消費者都會拒絕購買和使用其產品,那將是蘋果公司無法承受之痛。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美國國會正在對四大科技公司(Facebook、亞馬遜、蘋果和谷歌)展開反壟斷調查,調查范圍包括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
近日,美國國會參議院的部分民主黨參議員提出有關保護公民隱私的立法草案。根據這部新的法律,如果科技公司錯誤地處理用戶的個人信息,將受到處罰。這部法律被稱為《消費者在線隱私權法》,它允許人們禁止科技公司將自己的信息提供給第三方,還允許消費者對科技公司侵犯隱私的行為提起訴訟。科技公司必須獲得用戶的許可,才能與第三方共享用戶信息。根據這項新的法律,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一個辦公室將執行新的隱私規則,對侵犯隱私的科技公司進行處罰。
在此之前,硅谷所在的美國加州已經出臺了一部嚴格的隱私保護法,并于2020年1月1日起生效。許多科技公司都表示,將遵守加州的這部新法,并把相關制度用于規范公司在美國其他州或者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業務。
有業界人士擔心,如果美國國會不盡快制定一部聯邦層級的隱私保護法,那么美國其他州可能會自行實施隱私保護措施,或是效仿加州出臺相關法律,從而造成美國隱私保護制度的碎片化。從這個角度看,《消費者在線隱私權法》有獲得通過的可能。
一邊是政府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要求提供用戶的隱私信息,另一邊是保護用戶隱私的要求不斷提高,蘋果公司可謂腹背受敵,處境艱難。于是,它開始反擊。
2020年1月18日,蘋果公司發布了2019年上半年的“透明度報告”,披露了各國政府在全球范圍內向蘋果公司索要用戶信息的情況。
美國政府要求蘋果公司開設“后門”,讓政府可以在必要時對任何一部iPhone進行破解。而蘋果公司表示,將嚴守用戶的隱私底線,除了機主,沒有任何機構和個人有權解鎖iPhone。
該報告顯示,2019年1月至6月,蘋果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收到6480次索取用戶信息的要求(調取iCloud和iTunes賬戶云端的信息),其中有超過半數的要求來自于美國政府,多達3619次。蘋果公司對其中85%的要求進行了回復。
報告還披露,在美國政府提出的要求中,有很大一部分是FBI根據美國《外國情報監視法》,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提出的。其中的“非內容數據要求”涉及用戶之間的交流情況;“內容數據要求”則包括用戶的照片、電子郵件、聯系人和日歷信息,等等。
蘋果公司強調,FBI提出的這些要求都未經美國法院的監督或批準,但蘋果公司仍然給予配合,“這已經是底線了,蘋果公司不可能幫助政府獲取用戶手機端的信息”。
支持保護用戶隱私的人們很可能會贊賞蘋果公司的立場,畢竟沒有人愿意自己的手機隨時面臨被某個機構強行解鎖的情況。但從法律角度來看,讓政府都無法破解的加密技術是不可能長期有效的。在美國,隱私權的前提條件一直都是:政府在必要時可以侵犯這種隱私。
公民的個人權利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立法和司法系統需要加快腳步跟上。對于美國的立法機構來說,當務之急是起草新的法律法規,并樹立更好的司法判例,這樣才能建立更完善的隱私保護制度。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