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能源安全突出表現在石油安全上。石油是現代工業的"血液",關系著經濟發展和能源安全。為了爭奪石油的控制權和定價權,曾經發生了多次戰爭,也因為石油供給中斷和價格波動,爆發了二戰后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當前,中美貿易摩擦不斷,雙方進行了多輪談判,時有進展,時有反復。在這一背景下,保障我國的石油安全成為重要的問題。本文回顧了石油工業的歷史,并從歷史上圍繞石油的爭端中汲取智慧,提出了增強我國能源安全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貿易摩擦;能源安全;石油安全
一、 引言
1974年,國際能源署(IEA)成立,并提出了以穩定石油供應和石油價格為核心的能源安全理念,該理念強調能源的供應安全。該理念正如Yergin(1988)所說:“能源安全就是以合理的價格確保充足可靠的能源供應。”
2014年6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專門研究能源安全戰略問題,會議指出:“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于國家的繁榮發展、人民的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隨著現代化深入和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未來一個時期能源消費還會增長,能源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我國能源儲量具有“富煤、貧油、少氣”的特征,煤炭豐富,石油、天然氣不足。在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一直占據最大比重,但是真正威脅能源安全的卻是石油。以2016年為例,我國煤炭消費量是38.4億噸,煤炭進口量是2.5億噸;石油消費量是5.6億噸,石油進口量為4.4億噸,石油的供給主要是靠進口,石油對外依存度很高。所以,要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最重要的是要保障石油的供給安全。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一方面被作為燃料用于運輸業和軍事,一方面也被作為化工原料,分解和合成各種有機化合物。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8》,在2016年工業(主要是化工)消費石油1.9億噸,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消費石油2.1億噸。一旦石油供應出現問題,整個工業和交通運輸將會癱瘓,會嚴重威脅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
世界石油工業已經發展了160年。1859年8月29日,美國賓夕法尼亞的德雷克井掀開了世界石油工業的序幕。自此,世界石油工業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859年~1921年,世界石油產量快速增長至1億噸。1900年,世界石油消費量只有2 000萬噸,僅僅過了20年,就突破了1億噸。在這一時期,人們使用蒸汽機帶動的沖擊鉆來鉆井,使用蒸餾的方法來加工原油,通過蒸餾并分離得到這一階段主要的石油產品——煤油。
1921年~1980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量的技術被應用到石油開采和提煉中,大型油田相繼被發現,石油在軍事和工業上的應用日漸廣泛,成為工業的血液、經濟的命脈。1930年,世界石油產量達到2億噸,1940年,接近3億噸。二戰以后,經濟和社會的重建增加了對石油的需求,電子信息技術革命進一步提高了石油工程技術水平,在中東地區發現的大型油田增加了石油的供應能力,世界石油工業繼續高速增長。1950年,世界石油產量達到5.38億噸,1960年,達到10.8億噸,1970年,達到23.2億噸,1979年,達到32.33億噸。
1980年至今,世界石油生產在波動中緩慢發展。經過兩次石油危機,西方發達國家開始進行戰略石油儲備,以減少國際油價對經濟的影響。歐美等發達國家逐步完成了工業化,開始重視節能減排。美國甚至出現了去工業化進程,將大量的低端制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在國內只保留了高端制造和服務業。這一時期,發展中國家的石油需求在快速增加,中國、印度等國家的石油需求迅速增加,并開始大量進口石油。
我國的石油工業是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49年,我國的石油年產量僅僅12萬噸,幾乎沒有石油工業。1955年,地質部和石油部開始在松遼盆地進行地質調查,并于1960年在黑龍江大慶開展了大規模的石油會戰,開發了大慶油田。大慶油田是我國第一個大油田,也是迄今我國生產石油最多的油田。大慶油田的發現迅速帶動了原油產量的急劇增長和煉油化工的發展。1965年,我國原油產量突破1 000萬噸,生產石油產品494種,生產汽油、煤油、柴油和潤滑油達到617萬噸,實現中國油品的自給。我國又先后開發了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等新油田,原油生產能力不斷增長,1978年,我國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
改革開放掀起了中國發展的新篇章。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我國的工業迅速壯大,人民逐漸富足,汽車作為交通工具也走進普通家庭,我國的石油消費量迅速增加。1993年,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之后我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根據《2018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我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升至69.8%,我國的石油消費已經嚴重依賴進口,石油安全成為影響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問題。
2018年3月22日,美國宣布基于“301貿易調查”對從中國進口的約6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以扭轉對華貿易赤字,這揭開了中美貿易摩擦的序幕。截至2019年10月11日,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已經進行了十三輪,過程反復而曲折,這一貿易談判將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博弈的過程。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對中國的科技企業也進行了針對性的制裁,修改了國內法規,進一步限制中國企業參與美國的高科技領域,甚至限制中國科技企業與美國企業進行合作。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宣布重啟對中興通訊的制裁,美國企業被禁止在未來7年內向中興通訊銷售元器件,這一度使我國的通訊公司中興通訊頻臨倒閉。2019年5月16日,美國商務部將中國民營企業華為公司列入貿易特殊名單,要求美國企業不得向華為公司及其附屬公司出售一切重要的技術、配件,中斷了華為與美國企業的合作。之后,美國企業和國際學術組織迅速跟進,切斷與華為公司的合作。
美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赤字,發起了對我國的貿易戰,然而美國在科技方面也在不斷制裁中國企業,可見,雙方的摩擦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貿易領域。在這一背景下,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特別是石油安全,對于維護經濟安全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歷史上與石油有關的戰爭與危機
20世紀60年代,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費中的比重超過煤炭成為世界第一能源,大約占40%。作為最重要的能源和工業原料,石油是現代工業體系中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之一。圍繞石油,歷史上曾多次爆發危機和戰爭。
1975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了報復美國,阿拉伯產油國減少了石油產量,并對美國實施石油禁運,這導致石油供給危機,油價也迅速從每桶3美元上漲到12美元。這次石油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1978年,伊朗爆發革命,并與伊拉克開戰,石油產量減少,油價很快從每桶13美元上漲到35美元,這次石油危機導致美國等發達國家出現了長達三年的經濟滯脹。
1990年8月1日,伊拉克與科威特圍繞石油問題的談判宣告破裂。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很快占領全境,這嚴重威脅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石油供給安全。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開始轟炸伊拉克,海灣戰爭爆發。通過42天的空襲,多國部隊重創了伊拉克,迫使伊拉克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從科威特撤退。西方盟國通過海灣戰爭確保了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而受到威脅的石油供給安全。在此期間,國際油價從14美元上漲至42美元,又一次造成了經濟危機。
總結以上與石油有關的危機和戰爭,石油安全的核心是石油供給,以及油價大幅上漲給石油進口國造成的通貨膨脹。
三、 我國在能源安全上取得的成就
為了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我國實施了以下戰略:
1.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為了提高石油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我國加大了對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重點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了更環保的油品標準,引導國內石油企業對煉油廠進行技術改造,生產更加清潔的油品;二是支持引導石油企業以非糧食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增加了能源供給,提高了人民收入;三是制定更高的節能減排標準,引導石油企業節能減排。在節能減排方面,從1998年到2008年,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合計煉油能耗從90.98千克標油/噸下降到69.75千克標油/噸,降幅達到23.3%,減少了能源消耗630萬噸標油。乙烯能耗從809.1千克標油/噸下降到691千克標油/噸,減少能源消耗121.4萬噸標油。在節能減排方面,我國已經取得了巨大成績。
2. 加強對國內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新中國成立以來,石油工業一直把油氣資源的勘探作為重點工作。截至2008年,我國用于油氣勘探開發的投資約2.15萬億元,占石油工業總投資的59%。截至2016年,我國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381億噸,探明可采儲量101億噸,我國的油氣勘探取得了巨大成績。
3. 發展新能源。我國初步建立了綠色多元的能源供應體系。截至2017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量達到6.5億千瓦,新增裝機規模占全球的40%,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的裝機規模居世界第一,核電的在建規模也居世界第一。新能源的發展保護了環境,減少了污染排放,也節省了我國的油氣資源,增強了我國的能源安全。
4. 加強與周邊國家、油氣出口國的能源合作。在油氣合作方面,我國積極推進與世界主要產油國的合作,推動油氣上下游產業鏈的深層次合作;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已初步建成了東北、西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氣輸送管道。其中,中亞天然氣管道于2009年建成投產,該管線每年向中國輸送300億立方米天然氣;中俄石油管道于2011年投產,該管線每年向中國輸送1500萬噸石油;中緬油氣管道于2013年建成投產,該管線具備每年向中國輸送120億立方米天然氣和2 200萬噸石油的設計能力。這些合作體現了合作共贏的能源安全觀,保障了我國的油氣供給,維護了能源安全。我國不斷深化與產油國的雙邊、多邊能源合作,擴大中國在國際能源安全事務中的影響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我國推動建立了中國—東盟清潔能源建設計劃、中國—阿盟清潔能源中心、中國—中東歐能源項目對話與合作中心。
5. 開展戰略石油儲備。戰略石油儲備,是指政府控制的、用來應對石油危機或嚴重石油供應中斷的儲備。在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為了支持埃及和敘利亞,阿拉伯產油國以石油作為武器,對支持以色列的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進行石油禁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宣布收回原油標價權,并將基準原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提高到每桶10.6美元以上,最高時達到了13美元。原油價格的暴漲給西方國家的經濟造成了沉重打擊,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出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面對石油危機引發的嚴重經濟衰退,美國開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以便在石油市場發生劇烈動蕩時保護國內市場,在石油供給受到影響時,保障石油供給。
1993年,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國家石油儲備也開始成為議題。經過分析論證,2003年,中央批準進行國家石油儲備。2007年,我國成立了國家石油戰略儲備中心,該中心制定我國的戰略能源儲備政策,并進行管理。中石油、中石化等國有石油企業也開始建立企業的原油商業儲備基地。2009年,中石化鎮海嵐山儲備基地建成,這是中石化第一個大型原油商業儲備基地。截至2016年,我國已經建成舟山、舟山擴建、鎮海、大連、黃島、獨山子、蘭州、天津和黃島國家石油儲備洞共9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可以儲備原油約3 000萬噸。我國已經初步形成國家石油儲備、地方石油儲備和企業石油儲備這一多層次的儲備體系。
6. “一帶一路”能源合作。2013年9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哈薩克斯坦時,發表了重要演講,習近平指出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013年10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APEC峰會,習近平指出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的能源合作指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2015年3月,為了落實這一倡議,我國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和行動,這一文件明確了能源合作的內容:一是加強能源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維護輸油管道、輸氣管道等運輸管道的安全。二是加強在煤炭、油氣、金屬礦產等能源資源勘探方面的開發與合作,推進能源資源加工轉化合作,推動清潔、可再生能源合作,形成上下游一體化產業鏈。
四、 政策建議
當前,中美貿易摩擦不斷,中美在科技領域也出現了摩擦。和平與發展是當代社會的主題,合作共贏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然而,歷史上圍繞能源,尤其是石油,也曾爆發多次經濟危機甚至戰爭。在這一背景下,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至關重要。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 進一步增加戰略石油儲備。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戰略石油儲備體系,然而目前儲備的規模還比較小,我國應該進一步擴大儲備規模,保障能源安全。目前,我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尚不足一個月的石油消費量,一旦出現油價大幅上漲或者供應中斷,我國當前的儲備難以平抑國內價格,也難以保障經濟社會正常運行。以日本為例,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以前,日本已經建立了90天的戰略石油儲備,但仍難以在第二次石油危機時平抑國內的石油價格。此后,日本又進一步擴大了戰略石油儲備規模,2008年,日本的戰略石油儲備已經可以滿足155天的消費,在這之后日本保持了大致的儲備規模。我國的石油主要依賴進口,2018年,石油對外依存度接近70%,這一點跟日本的情況很接近。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固然會有一定的成本,但是戰略石油儲備維護經濟安全和能源安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當前環境下,我國應該進一步增加戰略石油儲備,增強國家能源安全。
2. 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在我國石油的消費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消費占大約2.1億噸,可見交通運輸消耗了我國接近40%的石油。當前,新能源汽車技術正在取得重大突破,國家可以加大對這方面技術創新的經費支持和獎勵,引導社會資金從事相關的研發和生產,推動新能源汽車技術進步。隨著新能源汽車性能提高和價格降低,新能源汽車將走進越來越多的家庭,傳統的汽油車將越來越少,我國在交通運輸上的石油消費將會大幅減少,這將提高我國的石油安全。
3. 立足國內、開拓海外。我國石油資源儲備不足的基本狀況很難改變,石油對外依存度高的基本狀況也很難在短期改變。為此,我國應該立足國內、開拓海外,增強國家的能源安全。一方面,我國要立足國內,繼續發揮國內油氣資源的基礎性保障作用,加強國內油氣田的勘探開發,加大對老油田的技術改造,增產增效。另一方面,要鼓勵支持我國的石油公司參與海外油氣田的勘探開發,建立多元化的油氣進口渠道、運輸渠道和基礎設施,最大程度的利用市場的力量來增強國家的能源安全。
4. 完善“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中的市場機制。“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為中國未來的能源合作指明了方向,體現了平等互利的原則,也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是新時期的重大理論創新。截至2018年8月,我國已經與相關國家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100多項,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然而,這些文件更多的是合作意向,在市場的微觀機制方面尚需要加強。能源的跨國合作與開發一般周期很長,投入巨大,企業面臨的風險很大。為了推動這些項目落實,需要在政策的扶持和引導下建立市場機制,市場機制將為企業的融資、投資、風險分擔、退出提供平臺,也將極大的推動能源合作的落實。
參考文獻:
[1] 王蕾,裴慶冰.能源技術視角下的能源安全問題探討[J].中國能源,2019,(10):38-43.
[2] 呂江.“一帶一路”能源合作(2013-2018)的制度建構:實踐創新、現實挑戰與中國選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6):10-19.
[3] 王禮茂,屈秋實,牟初夫,方葉兵,熊琛然.中國參與全球能源治理的總體思路與路徑選擇[J].資源科學,2019,(5):825-833.
[4] 許勤華,袁淼.“一帶一路”建設與中國能源國際合作[J].現代國際關系,2019,(4):8-14.
[5] Daniel Yergin,Energy Security in the 1990s, Foreign Affairs,Vol.67,Fall 1988:116-119.
作者簡介:王光輝(1982-),男,漢族,山東省臨沂市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與資本市場。
收稿日期:201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