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慧
摘要:晏陽初是中國近現代教育家、平民教育運動與鄉村改造運動提倡者,其平民教育思想雖然是針對20世紀教育問題提出的,但影響了嘉陵江三峽實驗區農村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四大教育”、“三位一體”等主張對嘉陵江三峽實驗區的教育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晏陽初;平民教育;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農村教育
晏陽初作為平民運動和鄉村改造的奠基人,深受儒家“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思想的影響,認為平民教育是救國救民之良方。1920年,晏陽初從法國回中國后,游歷19個省,積極進行社會調查,研究中國平民教育的現狀。他指出當時的中國雖號稱有四萬萬人民,但其中80%以上是文盲,而且這些“有眼不會識字的瞎民”的絕大多數是在農村,號召知識分子到鄉村中去,為農民辦教育,教農民識字,開展平民教育運動。而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作為20世紀30年代重慶鄉村建設運動的重要示范區,雖不是晏陽初創辦的,但其農村教育實踐深受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在教學宗旨、教育內容、教育方式三方面,均體現了晏陽初有關“平民教育”的構想。
一、教學宗旨
1923年,在晏陽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的努力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成立,宣布其教育宗旨是“除文盲,做新民”。“除文盲”就是消除文盲,在當時就是指消除那些不識字、未受過教育的人。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在制定民國二十六年義務教育實施計劃時也指出義務教育的意義:“一是灌輸社會國家的觀念與喚起民族意識、使廣大民眾成為健全的中華民國國民;二是授予必須的知識技能、養成各種優良的態度和習慣,因以改善其生活。”[2]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兩者在教育宗旨方面具有一致性,都主張通過文字教學,使農民接受教育,以培養農民的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造就“新民”,從而達到強國救國的目的。
二、教育內容
1933年,晏陽初在《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定縣工作大概》中寫道:“在定縣,我們研究的結果,認為農村問題是千頭萬緒,從這些問題中,我們又認定了四種問題是比較基本的。這四大基本問題可以用四個字來代表它,所謂愚、貧、弱、私。”[1]“愚”是指中國最大多數人民缺乏知識技能;“貧”是指中國最大多數人民生活水平極低;“弱”是指中國最大多數的人民不懂科學治療和公共衛生;“私”是指中國最大多數人民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訓練。要解決這四個基本問題,就要從事四種教育工作,即“用文藝教育攻愚,培養知識力;用生計教育攻貧,培養生產力;用衛生教育攻弱,培養強健力;用公民教育攻私,培養團結力。”[4]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將晏陽初提出的“四大教育”思想在實踐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一)文藝教育。晏陽初曾指出“藝術是直觀教育唯一的利器”[3]。文藝教育就是以文學藝術為手段培養農民的文藝興趣,使他們能在欣賞文藝時獲得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其目的是為了豐富民眾的知識,解決“愚”的問題。主要是通過編輯自修課本和平民讀物、戲劇教育活動、歌唱比賽等多種方式來開展。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農民進行文藝教育,激發農民追求新知識和現代生活的興味。比如:創辦通俗讀物報刊,利用一切節日、集會、比賽等實施新知識與新的生活方式的的宣傳;建立戲劇專科學校,采取看戲免票的形式,支持民眾劇團、新劇團、游藝學生隊等的演劇活動,以電影放映的形式向民眾傳播、科普時事,培養人民的文藝興趣。
(二)生計教育。生計教育就是向農民普及科學的知識和生產技術,以提高其經濟生活水平。晏陽初提出:“要訓練農民生計上的現代知識和技術,以增加其生產,要創設農村合作經營組織;要養成國民經濟意識與控制經濟環境的能力。”[3]它主要包括農民生計訓練、合作組織制度和動植物生產改進三個方面。其目的是用生計教育攻貧,培養生產力,解決“窮”的問題。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自成立起,就開始探索農產品的改良方法。實驗區指導農人,用混合選種法選擇優良的稻麥種子種植,在玉米開花之前,將各玉米中的雄花全部除去,然后從已除去雄花的玉米中選擇自受花粉最優良的若干穗,標記號碼,在第二年年另覓佳穗,與上年選擇的優良之穗交互種植,培育優良品種,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同時,實驗區還花重金引進外地品種,進行雞鴨改良試驗,幫助農民提高的家畜存活率,教授農民病害蟲防除的方法,指導農民制造農具等,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此外,實驗區還建立了北培民眾消費合作社、北培銀行、峽區煤業合作社等合作組織,以集中農民的力量,發展合作事業,提高經濟效率,解決農民的生計困難。
(三)衛生教育。晏陽初認為“應當在公共衛生方面,授以科學醫藥常識,養成衛生習慣,建設衛生環境,以解決‘弱的問題”[3]。衛生教育就是普及衛生知識,養成衛生習慣,使人人成為強健的國民。他提出在衛生教育上,一方面要“使人人為健康的國民,以培養其身心強健的力量;一方面要創建農村醫藥衛生的制度……以促成公共衛生的環境”。[3]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一直都很重視衛生教育。從民國十六年起,實驗區就開始大規模地幫助農民免費點種牛痘,每年春秋雨季舉行從未間斷。實驗區還設立峽區地方醫院,建立各區保健所,聘請醫生,培訓合格醫生。此外,實驗區舉辦健康比賽,開展保健運動,積極向農民普及衛生知識,引導農民養成健康的衛生習慣,使人人成為強健的國民。
(四)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在四大教育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晏陽初指出公民教育“應當對民眾施以良好公民訓練,使他們有公共心團結力,有最低限度的公民常識,發展團結力量,啟發民族自覺,訓練自治能力,培養法治精神,以解決‘私的問題”。[3]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在平民教育的活動中,先后組織了禁賭會、掃雪、修路、自衛、植樹等一系列活動,發動民眾參與鄉村建設,將農民團結起來,培養農民的責任心。實驗區先后印行《峽區事業常識》、《嘉陵江三峽鄉村實驗區工作報告》、《北碚概況》等小冊子宣傳實驗區事業進展與事業精神,使農民充分了解實驗區日常生活與社會的變遷,培養民眾的公共心和團結力。
三、教育方式
平民教育運動的對象是全體民眾。晏陽初為了不使“四大教育”只停留在理論層面,主張用“三大方式”把“四大教育”推動起來,即“學校式”、“社會式”和“家庭式”。這“三大方式”在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的農村教育中也得到了體現。
(一)學校式。學校式教育的主要對象是青年,采用平民學校的形式,“以實施文字教育為主,注重工具知識的傳授與基本訓練,注重個人的教學”[1]。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倡導實用,改良教育方法。“民國十九年設立中學校一所,訓練學生一部分使能于畢業后升入國內外有名大學肄業;另一部分則畢業后是能供各事業之應用。”[2]此后,實驗區創立普通小學、簡易小學、短期小學,開設國語、寫字、作文、算術等課程,派教師給農民送教材,采用科學的方法講學,教授青年生活常識、珠算、音樂等新知識;成立學生隊、小學教育研究班、義務教師研究班等組織,培養實務人才,訓練青年以科學的方法做事,以適應新興事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社會式。社會式教育的主要對象是一般群眾及有組織的農民團體。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的社會教育以無處不在的方式惠及每一個平民。比如:設立民眾學校15所進行掃盲,根據職業、性別等特點分別開辦船夫學校、力夫學校、婦女學校、工人學校等實施針對教育;建立公園、博物館、圖書館、醫院、體育場,開放公共場和生活區域,供農民參觀、游覽、學習;通過“布置識字環境”,以看病免掛號、買布打折等優待措施獎勵識字者,激發農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采取“集團參觀”、“巡回展覽”、“挨戶教育”等方式傳播新聞,向民眾介紹生活常識等。
(三)家庭式。家庭式教育目的在于使家庭中每一個成員都能得到相當的教育。這種方式常與學校式、社會式結合進行。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歷來重視家庭教育,曾在多地建立民眾學校,開設婦女職業班、女子音樂班,把家庭婦女組織起來讀書,接受教育。在制定民國二十六年義務教育實施計劃時,實驗區對區內學齡兒童進行了充分調查,明確規定“凡六足歲至十二足歲之兒童、若因特別情形、經教育委員會批準予以免學或緩學者外、均須強迫入學。緩學或免學兒童之理由、調查者應按規注明、以便學校復查。凡無特殊理由并未經學校準予免學或緩學之兒童、其家長或保證人不申送入學讀書、該學區之教師學董或調查者、均可根據實施義務教育辦法大綱施行細則第六條之規定辦理。”[2]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家庭對上學青年、兒童的反對和阻力,使實驗區所有的適齡兒童都有機會接受平民教育,學習新知識。
總之,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鄉村建設中,晏陽初的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實踐,對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的農村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新時代背景下,繼續深入研究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總結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的經驗教訓,對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農村教育、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宋恩榮.晏陽初全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2]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民國廿六度義務教育實施計劃[N].北碚月刊(第1卷),1937年.
[3]晏陽初.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運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4]史振厚.論晏陽初的“四大教育”及其現實意義[J]. 成人教育,2001.
[5]黃子裳、劉選青.嘉陵江三峽鄉村:十年來之經濟建設[N].北碚月刊(第1卷),19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