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梓維
摘要:在非具象油畫展中,領略到當今中國的非具象藝術的巨大發展。通過2018年的這次展出我淺析了一下非具象藝術的發展,抽象與具象等的發展。尤其一幅作品名為《1/2》更是引起了我的關注,這幅作品在我看來就是當今社會一個縮影即有著非黑即白的部分但在交會處之時又有一定的融合,所以帶著對這幅畫的強烈興趣來研究非具象藝術。
關鍵詞:非具象;油畫;幾何形狀;《1/2》
非具象藝術是在具象藝術和變形抽象藝術中發展而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具象藝術和變形抽象藝術都還是一種不完全脫離客觀事物的抽象,在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的畫作中人物。這種抽象發展下去,從簡化形象到變形、打破、到最后對象世界完全在畫面中消失,一種存粹抽象或絕對抽象的藝術形象就誕生了。在英語中稱為nonobjective,在漢語中稱為“非客觀的“抽象,這種抽象還可以叫做非具象抽象。
20世紀中,各類藝術作品不描繪具體事物,也不塑造具體人物形象。作品與自然物之間不存在任何直接表象性再現的關系。對于這種藝術形式——非具象的抽象,有的藝術家將它評論為“具體藝術”。馬克思·比爾將這種理論更加精準化即所謂具體藝術是把抽象的思考本身用純粹的藝術方法創作出一種完全迥異的藝術形式所以才是真正具體的。理論方面存在著一種相反的說法即最抽象的藝術倒是成了最具體的藝術。抽象藝術也被稱為“具體藝術”。只是指抽象藝術創造了一個獨立于客觀事物的另一個具體的東西,具體的存在存在才有意義,否則只能是在“抽象”與“具體”上做概念游戲。
非具象抽象有兩種形式分別是幾何和自由抽象。現代藝術中這兩種抽象的代表各是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在本篇論文中中主要淺析幾何抽象,因為要淺析的作品是幾何抽象。
幾何抽象早已存在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生活中。沃林格爾認為以前的藝術更多地看到大多數民族創造物的自然主義傾向,而沒有看到別的民族中那種在純粹裝飾中表現出優秀的藝術天份。這樣的存粹形式裝飾物是激發起我們對于基本審美感受的創造物。人類藝術歷史發展中的幾何風格是用各種線、圓形、三角形、方形等構成的規則或不規則的幾何紋樣組成的圖案,這種抽象的幾何線抽象的因素,不過是幾何風格是一種更有秩序和規則的存粹幾何裝飾圖案。沃林格爾認為“藝術并不開始于自然主義的創造物,而是開始于具有抽象裝飾的創造物。最初的審美需要拒斥任何一種移情,從而指向了線形的無機物體“。整體構圖中,裝飾線條和色彩被同化到整個抽象裝飾之中,讓人們感覺到整體知覺形象就是一個純粹抽象的幾何裝飾樣式。藝術家們不是借用線條、色彩等來描繪動植物的形象相反是借動植物形象的結構形式特點來構成裝飾藝術的抽象畫面。正如埃及裝飾藝術具有純線條抽象的特征。動物與植物原形被裝飾化、幾何化,整個裝飾圖案中要經過仔細辨識才能重新自然化為動植物變了形的形象,這就非常接近幾何裝飾抽象藝術。
20世紀初期,各種藝術理念如構成主義、至上主義和新造型主義讓現代幾何抽象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構成主義抽象和“結構抽象”二者的差別是結構抽象是不完全地拋棄和放棄客觀對象的變形中人物形象和自然事物的一種內部結構抽象,而構成主義抽象則是與自然事物完全無關的一種抽象,畫面完全由純粹造型要素即平面、色彩構成。就如我所要淺析的作品《1/2》,這幅作品完全由純粹的平面、色彩夠成,畫面主體由黑色和白色構成,在黑與白色要交融的部分,展現出漸變的灰色,這雖然與直接自然之物有差別,但是它所反映的也是全人類社會,也是一種自然社會的景觀,即告訴我們,我們人類社會就是由黑白和漸變的灰色所組成,沒有絕對的顏色。這就是結構主義、新造型主義的體現。
馬列維奇創立的至上主義是一種極具典型的幾何抽象藝術。馬列維奇的作品是由方形、十字形、圓形等幾何圖形構成,黑色白底等顏色形式。至上主義不注重甚至拋棄了畫面的“虛幻”性和三維的畫面空間。其繪畫作品的幾何要素沒有任何體積感,作品的要素不是從自然外觀有機事物中抽象出來的,它不是靠“告訴”它本身之外的什么事物,或傳達自然事物的語義信息而存在,而是由于它本身的存在,它才是“真實的“,馬列維奇是第一個有意形成一個幾何抽象流派的藝術家,他對歐洲的繪畫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我所淺析的《1/2》就是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代表作品,其畫面結構就是由簡單的三種顏色和近似菱形,但所反映的內涵卻不簡單,直面我嗎社會現實,雖然為抽象,但已經把社會的陰暗語光明和灰色地帶所反映。抽象但極致具體,而且近似菱形更是寓意我們社會的便便框框的限制。
新造型主義認為真正并且單純的幾何形式最經不起主觀聯想和對于情感的影響。蒙德里安認為非具象藝術勝過其他具象藝術因為它運用簡單的水平線和垂直線與原色組成的矩形形象,這些因素是“最中立的”。他的作品強調形式與內在關系的韻律并且局限于重復畫面的直線形式的直角,由一些 大小矩形的抽象方格子組成作品。這種幾何抽象藝術形式對現代的建筑中的“國際風格”平頂方盒子建筑設計產生了較為巨大的影響。蒙德里安認為這種直線加橫線的幾何抽象形式是代表了宇宙的平衡規律,這種幾何抽象的“有序”特點。它揭示出在自然外表下的內在本質和“永恒真理”,并且通過中性的構成要素“表現藝術的本質”。
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創作,既從客觀對象中解放出來又拋棄了構成主義的理性嚴格控制的幾何抽象因而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創作主體的情感和精神活動更積極的得到發揮。波洛克將巨大的畫布鋪在堅硬的地面上,提著油桶從四面八方“舞蹈式”的進入畫中滴灑涂抹,畫面呈現出一種激烈的運動,散亂的斑點和蜘蛛網般穿梭成的線條,爆發性的釋放,這一切都標志著藝術家的存在。由各種點、色、線交織而成的“滿篇幅“,抽象畫畫面形象,正是藝術家創作意志沖動和焦慮不安的內心圖像的顯現,藝術家的自由抒發的感情直接和藝術家用物質材料進行的無對象非客觀的形式構成融為一體。
就如我淺析的作品《1/2》一樣,藝術家用最簡單的方式和物質材料來表達對與當今中國社會的焦慮。非黑即白僅有一點點的融合。在一個固定的菱形中用簡單的色彩對社會進行藝術的批判。因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中國的抽象藝術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和“前衛”性質,其發展始終處于當今這個社會的邊緣狀態,這也是非具象藝術家對于這種現狀的不滿。通過簡單的一分為二,把純粹的黑色與白色分開,中間有些過渡的灰色,這種灰色僅僅一條,表現出藝術家對于這個社會的非常簡單的區分和分裂表達一種不滿。這種簡單的幾何與一些簡單的自由的非具象抽象畫作并不是直接的關系表達伊蘇家的情感,而是通過這種抽象的方式,但我認為這比任何一種具體的、描述非常詳盡的方式更好。簡單明了又抽象是一種簡單的又不簡約的形式來批判或表達出此畫坐著的思想,或批判、或贊美,把更多的思想空間留給觀畫者,讓人自己產生無限遐想才是衣服好的批判的作品,。如今的中國在褪去了這種“社會性”的特點后,這個貌似松散的藝術家群體急迫需要一種有效的“凝聚”,來為當今中國的抽象藝術在當代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中開始向傳統詰問、并于國際開始對話,其形式也越來越接近國際化的對話空間。作為人類認識世界和表達思想的一種基礎語言,抽象藝術的語言具有跨民族性和跨文化特性的特征,而與此同時,藝術又是社會的反應,任何藝術思潮的發生必然有著深刻的社會與文化原因。抽象藝術只有介入這個時代和社會的文化形態,才能夠呈現抽象藝術作為人與社會的一種精神需求,才有可能從整體上對中國的抽象藝術進行新的價值判斷,以此推動一場擴展以至于改變人們的視覺與藝術觀念里具有里程碑的藝術革命或革新。在當今中國的社會,任何事情都面臨著變革,《1/2》這幅作品正是在這樣的時候表現出分裂而又在一個菱形的限制中,寓意著社會裂變而不分裂。非黑即白又有一絲融合不正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的體現,運用抽象的形式來表達這個思想非常高超。
參考文獻
[1]《藝術抽象與形式》,陳池瑜; -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9-12-27
[2]《象罔·取真——中國抽象藝術之路》譚平; - 《藝術品鑒》- 2018-06-10
[3]《展覽》- 《藝術品鑒》- 2018-05-10
[4]《架上山水 空靈世界——梁治遠作品的意蘊之美》王東方; - 《現代藝術》- 2016-03-20
[5]《從漢字形體結構看書法表現的空間設計特征》林軍; - 《設計藝術研究》- 2011-10-15
[6]《論裝飾性書法》邱志文; - 《書法之友》- 2002-06-05
[7]《抽象之美與陶藝》楚梵; - 《中國陶瓷》- 2010-09-05
[8]《從東西方文藝看裝飾美》蔣寅; - 《東方叢刊(1993年第1輯 總第五輯)》- 1993-04-01
[9]《論藝術的現代價值》鞠虹; - 《文教資料》- 2009-09-15
[10]《關于裝飾藝術與圖案之我見》潘華; - 《現代裝飾(理論)》- 2012-09-15
[11]《關于裝飾藝術的斷想》洪鐘; - 《裝飾》- 1988-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