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依芳 盧秋萍
摘要:對大多數高中生而言,英語語法教學是特別枯燥的教學形式。將象似性理論應用于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教師能夠以一個新的視角將英語語法教學與學生對客觀世界的理解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重新建構對語法的認知。通過對距離象似性下限制性與非限制性定語從句的分析,提高學生學習語法知識的興趣,增長智慧。
關鍵詞:象似性;距離象似性;高中英語語法教學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教育部2017)指出“教師應該認識到,本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英語教學語法觀,是以語言運用為導向的‘形式——意義——使用三維動態語法觀。”傳統的語法教學多注重語法形式,如何從“形式”到“意義”再到“使用”是重點。在象似性理論指導下的英語語法教學可以使學生對語言“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增加對語言的學習興趣,提高對英語語法的理解。
二.象似性理論
象似性理論是相對于索緒爾提出的語言是任意性而言,是認知語言學理論框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王寅(1999)對象似性做出如下定義:“語言符號在音、形、或結構上與其所指之間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現象?!奔凑Z言符號在發音,書寫形式以及語言結構上與現實生活存在著象似性。王寅(2009)指出,象似性理論的哲學基礎是體驗哲學,“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在人的體驗和認知作用下形成的,必須依據‘現實―認知―語言的人本性原理來研究?!毕笏菩岳碚搹摹艾F實——認知——語言”為出發點,認為語言具有理據性,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結果,與人類的經驗息息相關。
本文主要從結構出發,即句法象似性,對英語語法學習進行探討。沈佳煊(1993)總結出句法象似性的三個原則,順序象似性,數量象似性,距離象似性,文章主要就距離象似性在英語語法上的體現進行展開。
三.英語語法學習認知
在結構主義語言學下,老師不斷對語法結構進行分析,然后學生做相對應的語法練習題,之后對其進行死記硬背以應付英語考試。但是學生能否正確表達英語語法形式并理解英語語法背后的含義有待思考。王寅(2006):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深受社會環境,身體經驗,認知機制,概念原則,思維方式的影響。英語作為一門學科的同時還是一種語言,在教學中,僅僅分析語法句子結構,灌輸所謂的固定搭配是遠遠不夠的,應幫助學生更好的通過英語這一學科來探索語言形式與現實生活意義之間的關系,了解語言形成背后的認知機制。
Haiman(1989)認為語言結構常常與我們的非語言圖示相似。語言就像圖示。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應該告訴學生語法規則是什么樣的,還應解釋其表示意義以及為什么呈現出這樣的語法規則,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通過語言學習英語甚至人類的認知方式,進入語言學習高級模式。象似性能夠幫助理解語法規則的意義,在這里,主要闡釋距離象似性原則下的英語語法教學。
四.距離象似性
距離象似性是指語符距離象似于概念距離。 概念距離越靠近,在思維時就越容易將它們放在一起加以思考,表達它們的符號也就越易共現,距離也靠得更近,也更易融合成一個單位(Haiman1983, 1985a, 1985b;沈家煊 1993;王寅 1999, 2001)。在英語語法中有大量符合距離象似性原則的用法,
限制性定語從句和非限制性定于從句的區別一直是高中語法的重難點,這一知識點可用距離象似性來說明。限制性定語從句與先行詞關系更加密切,與其距離更為緊密,因此沒有逗號隔開;而非限制性定語從句與先行詞關系不那么緊密,有逗號隔開,距離較遠。
例如:
I will wear no clothes which will distinguish me from my fellowmen.
I will wear no clothes, which will distinguish me from my fellowmen.
很明顯,第一句話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限定clothes,句中限定的的”clothes”是會將我和我的同胞區別開來。翻譯為:我將不會穿任何的衣服來區分我和我的同胞。中間沒有逗號隔開,從句與clothes的關系更加密切,是為限制性定語從句。第二句話的定語從句是主句的附加成分,我將不會穿衣服,這將會把我和我的同胞區分開來。中間有逗號隔開,與先行詞距離較遠,從句只是對前一句話的附加說明。逗號隔開的不僅是句意,還表達了與先行詞的親密關系。如果能夠將距離象似性這一概念傳遞給學生,那么學生就不僅能夠知道限制性與非限制性定語從句的區別,而且能夠在句子背后映射的體驗認知中有所思,將真實的認知體驗與語言學習相結合。
五.結束語
根據象似性進行教學的語法知識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通過象似性對語言的解析,學生重新認識語法,人的認知體驗與語言相結合,語法緊緊與人的現實生活相聯系,從而變得生動有趣。對教師來講,將象似性理論應用在英語教學可將教學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需將理論深入研究,對語法講解能夠做到融會貫通。
參考文獻
[1]Haiman, John. Iconicity in Syntax TSL6[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5.
[2]陳華娟.從象似性原則看英語語法中的主謂一致 [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60-61
[3]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 2017.
[4]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問題[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1):2-8.
[5]王寅. 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
[6]王寅.論語言符號象似性[J].外語與外語教學(大連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5):4-7.
[7]王寅.從后現代哲學的人本觀看語言象似性[J].外語學刊.2009(6):33-37.
基金項目:
陜西理工大學2019年校級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互聯網+下的象似性理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編號SLGYCX1911);陜西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英語教育碩士研究生學術認同的發展研究”(編號:SLGYJG1804)
作者簡介:
劉依芳:陜西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學科教學(英語)研究生 。
通訊作者:盧秋萍,陜西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語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