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瑩 劉曼
1.研究背景
大連市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南部, 遼東半島的南端, 東臨黃海, 北接陸地, 南隔渤海海峽與山東半島相望,地形以山地為主[1]。同時,依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大連是一座資源型缺水城市,2018年全市水資源總量為24.68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減少21.1%。[2]旱年多于澇年,且年降水量70%集中在夏季6—8月,降水極不平均。
大連工業大學位于大連市甘井子區,以玉山為天然屏障,校園因行就勢,地形變化明顯,受地形等因素影響,在結構空間、綠地布局、功能類型等方面存在明顯制約。根據《2018 年大連市水資源公報》顯示,甘井子區地表水徑流深136.3毫米,地下水資源量0.160億立方米,在全市范圍內處于偏低水平。旱季水資源供應不足靠人工補給,雨季徑流大,流速快,易產生校園積水與內澇,校園水資源在時間分配上嚴重不平衡,利用雨水資源營造生態景觀具有現實性和迫切性。
2.山地型校園雨水資源景觀化利用的意義
以大連工業大學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校園內部地形、空間、布局的調查分析,結合大連市降水特征與校園雨水徑流特點,對山地型校園的地形和積水點分布特征進行梳理,以此為依據,進行不同地形條件與節點位置的山地型校園雨水資源景觀化模塊設計,通過不同地形條件模塊單元的選擇與組合,營造山地型校園雨水生態景觀新式,一方面可緩解和調控山地型校園中雨水流速,減輕排水壓力,促進山地地下水儲蓄,保護自然環境,另一方面還可為學生、教工提供全新范式的休息娛樂體驗場所,增加整個校園的景觀層次,使校園整體環境藝術效果更加豐富,根據前期的校園調查結果,60%以上的學生希望校園中可以增加適合學習和休憩的公共空間。除此之外,雨水資源景觀化模塊單元還可為我國其他山地型校園雨水景觀化利用提供建設參考。
3. 山地型校園雨水資源景觀化利用的方法探討
廣泛應用的校園景觀形式雨水利用途徑還包括屋頂集雨景觀、水滲透性景觀鋪裝和設施、水質凈化生態基礎設施(濕地)、雨水基礎設施(雨水井、雨水口)等等,這些都為其他高校校園的雨水有效利用提供了有益借鑒,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高校校園環境迥異,氣候、地形地貌、場地環境、降雨特征、總體規劃、建筑風格以及校園環境實際需求等情況差異較大,校園雨水生態化與景觀化的建設需全面考慮,選擇適合的雨水利用景觀途徑與技術。
4.針對于山地型校園雨水資源利用的景觀設計途徑———大連工業大學校園景觀方案
4.1 綠色街道
校區綠色街道改造主要是沿著校園南北與東西貫穿的道路兩側設置一系列雨水花園及生物滯留池,為順應校園內多變的地形,其形式可大致分為兩種:(1)普通梯田式。山地型校園地形變化較大,在坡地設置梯田式雨水花園可以有效的降低地表徑流流速,同時保護坡地不受雨水沖刷并儲存利用水資源,從而減少旱季景觀用水量。(2)集中蓄水梯田式。在中間低,兩邊高的地方,可在中間建立蓄水池,兩側建立梯田,雨季時雨水通過梯田下滲至地下,并最終匯集至中間的蓄水池,旱季將回收的雨水在土壤下層滲透,當降雨量過大蓄水池達到飽和時,雨水可沿埋設在地下的雨水管道流入其他分支蓄水池中。
4.2小型雨水收集生態島
生態島是一種地形結合蓄水池的景觀構想單元。充分利用校區山地地形,選取玉山上雨水容易匯集的區域改造成若干小型蓄水池并結合地形進行生態島布局。小型雨水收集生態島利用了生態島的形式,將“島”的體量縮小到微觀單元內,可將山地型校園地形上的不足轉化為構建優勢,為改造小型生態島提供條件。除了收集雨水,此生態島還可調節局部微氣候、為豐富校園景觀特色。
4.3山地型校園雨水花園
山地雨水花園不同于一般的雨水花園,最主在于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因此在滿足其使用功能,綠化效益,園林美化的前提下,必須注意其地理環境、安全、道路和經濟方面的要求。由于山地型校園雨水景觀建造于山體或坡地上,景觀設計受到土質、地形坡度的大小、坡面的朝向、以及排水等條件的限制,因此花園的景觀設計需要合理的構造,一方面結合校園地形坡度可進行合理臺級變化,一方面結合校園中具體朝向、小氣候、雨量等節點位置實際,進行種植體驗的結合與休閑文化方式的開展,力求在模塊的設計方面遵循以下幾點:
將山地的雨水收集和景觀相結合,力求滿足雨水資源的充分利用,緩解山地缺水問題,同時可調節微氣候,營造舒適的環境,美化校園。
4.3.1山地型雨水花園在校區實際情況下的功能創新
作為校園景觀,創新型山地雨水花園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面對各種競爭壓力,大學師生群體存在科研、學業等多重壓力,通過雨水花園開設體驗式種植區,使其放松身心,有利于緩解壓力,對有些疾病有一定的療愈作用。另外,校園地形多變,白天與夜晚的溫度與風力差距大的特點,可以根據地形和氣溫選擇植物。大家在不同山坡與低地種植,既可保留雨水增加綠色空間,還可改善校園中的微氣候環境。
考慮到山地型校園的特殊地理條件,根據實際目標用地進行具體分析,選取既可耐澇又有一定抗旱能力、根系發達、莖葉繁茂、凈化能力強的本地植物。常綠與落葉搭配、草本與木本搭配,保證植物正常生長季相觀賞以及空間效果,同時形成校園中獨具特色的園藝觀賞景觀。
4.4雨水收集景觀設施
校區中存在許多閑置區域,面積有限,且位置特殊不適合實踐上述多種形式。因此,結合大連工業大學的校園文化,設計出一系列雨水收集景觀設施,恢復了閑置區域的功能,同時收集雨水資源,以備不時之需,緩解水資源短缺和時間上分布不均的壓力。
5 結語
本文從山地型校園景觀設計中的雨水資源利用出發,針對大連工業大學的現狀及問題,提出了山地型校園雨水收集利用的景觀設計模式,主要結論如下: ( 1) 山地型校園景觀規劃中應充分利用地形優勢,建造因地適宜的景觀,改善目前存在的問題。( 2) 校園雨水資源收集景觀應根據校園實際情況,在傳統的雨水收集模式上進行創新,滿足學生和教師需求,展示校園特色文化。( 3) 考慮并用景觀途徑調節山地微氣候,深入分析山地校園土質構成,通過植物解決山地校園土壤固定問題。
參考文獻
[1]大連市水務局.2018 年大連市水資源公報[R]. 2018.
[2]賈艾晨 許士國 張 情.大連地區城市雨水利用前景分析.中國防汛抗旱 2012.2第一期.
基金項目:
“大連工業大學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191015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