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晨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速度的加快,我國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和人民群眾的關注,如何改善環境和發展綠色經濟成為國家政策的研究重點,國家也在不斷的出臺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現在主要從我國目前環境狀況存在的問題、環境保護的意義、環境保護在我國的法治進程以及如何進一步改善我國環境這四個方面進行探究。
關鍵詞:環境保護;法治進程;改善措施
一、我國目前環境狀況存在的問題
(一)大氣污染
我國的大氣質量狀況一再下降,根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空氣質量急需改善,大氣中污染物的含量高居不下。2011年,中國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為一千八百五十七噸,煙塵的量為一千一百五十九噸,中國大多數城市的大氣環境都超過規定的標準,約有百分之七十二以上的城市大氣質量達不到二級標準。大氣污染是中國最緊迫的急需等待解決的環境污染問題。
(二)水污染
中國的能直接飲用的水資源占全球水資源的百分之六,在世界上位居第四位,但是平均人均能直接引用的水資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二十五,因此中國仍然算是缺水嚴重的國家。然而,隨著經濟和科技的不斷進步,隨之而來的代價是我國的水污染變得越來越嚴重,我國的七大水系中,百分之四十二的水質沒達到可作為飲用水源的標準,我國百分之五十二的河段污染嚴重,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湖泊富營養化問題出現并不斷加劇,赤潮的范圍和頻率也在逐步增加,全國地下水基本上多多少少都有被污染的痕跡。
(三)土地沙化
中國土地的荒漠化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二十七,而且還在不斷增長,土地沙化會引起沙塵暴的產生,因為土地鎖不住水從而進一步會導致種植業生產量的下降,各種自然災害會不斷發生。
二、環境保護的意義
(一)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后代的生存地。在目前的科技形勢下,沒有地球,人類無法生存。所以,義無反顧的肩負起保護環境的職責是我們每個人應當盡的義務。
(二)環境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環境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原材料,對人們的生產生活作業提供來源,自然環境會影響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向、產業服務機構,從而會影響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可能促進經濟的發展,也有可能延緩經濟的發展,環境和經濟是相輔相成的,環境會影響經濟,經濟也會反作用于環境,要想更好地發展經濟,就必須改善環境,為經濟發展提供原動力,從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環境保護有利于我們國家實現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可持續性的發展,只有環境、資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了,我們國家就有了不竭的動力,才有可能持續向前,進而才有可能實現我們的目標,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整個社會欣欣向榮。
三、我國環境保護的法治建設
(一)法治建設初級階段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一九七九年九月十三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并于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環境立法由此開始。在此期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連續出臺了許多環境方面的立法,在海洋污染治理上、水污染治理上、大氣污染治理上、各種自然資源濫用上、動植物保護上都出臺了相關法律。環境方面的立法基本完成,我國環境方面的立法擁有了自己體系化的系統。
(二)法治建設發展階段
在中共十五大中,依法治國的理念被明確提出,并且確定了要建設社會主義性質的法治國家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必須要將依法治國貫徹實施,要把依法治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切合實際的做到依法治國。二零一七年,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新的十六字方針,并在十八大上提出了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法治政府三方主體共同建設,一起建設法治國家的觀點。總書記在十九大上的會議上更強調了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堅信生態文明是經濟發展的必需品。
四、改善環境的措施
(一)空氣污染治理
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工業上的工廠排氣和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氣。
我國目前已經采取了很多措施來減少和改善大氣污染,我國在一九八七年制定了《大氣污染防治法》,并在二零一四年開始進行對大氣污染防止與治理相關法律的的修訂,完善了目前立法存在的不足。
(二)水污染治理
造成水體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工業廢水、農業生產、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
工業廢水中有很多有害物質,對人們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工廠的研發部門應該開發利用廢水,變廢為寶,根據廢水中相關有害物質的多少進行有區別的凈化,凈化過程應該嚴格操作。不同的廢水要分門別類的進行排出并且只有達到一定標準才能排出或者是進行廢物再利用。
農業廢水主要是化肥和農藥的不當使用以及牲畜喂養而產生的廢水。針對農業廢水,一方面,可以從源頭上防止,通過減少使用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或者是使用毒性較小的農藥,盡量減少或不排廢水;另一方面,要進行全面規劃,在進行城市規劃之前就要想到哪些地方容易產生污染,從而合理布局,防范于未然。
針對生化污水和生活垃圾,我們盡可能地要減少垃圾的產生,比如塑料袋問題,盡量不用塑料購物袋和一次性餐具。
(三)土地沙化治理
針對土地沙化,我國在《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防沙治沙。一方面,退耕還田增加土地肥力;另一方面,不僅不亂砍濫伐而且還要多植樹,樹木可以固水防沙,同時推廣沙地造林和農田防護林帶,提高土地的承載力。
總之,保護環境現在是一件全民參與的活動。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環境立法也越來越完善,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也在不斷加強,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近年上海率先實施垃圾分類,將理論付諸于實踐,給全國樹立了一個很好地榜樣,是一個好的開始。法治國家不僅需要良好的經濟運行,還和美好的環境、健全的法律、傳承的文化等密切相關,保護環境是建成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國家是優美環境的保障。
參考文獻:
[1]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國環境狀況報告》[R].2011年.
[2]田鵬.《談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GIS課程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5年52期.
[3]周鳳龍.《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時代價值及路徑探析》[J].《理論研究》.2019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