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娟
摘要:抗日戰爭的爆發使整個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中國共產黨率先發表宣言號召團結一致抗戰,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最早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并把統一戰線理論發展成為科學的理論體系, 建立起全民族各個階級、階層的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堅實理論基礎。本文從《毛澤東選集》中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的論述出發,分析毛澤東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的形成及其理論內涵,認真回顧并深刻總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知識和基本經驗。
關鍵詞:三大法寶;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科學理論體系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形成于抗日戰爭初期,是最具鮮明中國特色的理論。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統一戰線理論發展成為科學的理論體系, 建立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奪取抗日戰爭勝利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一)華北事變,民族危機加深,中國共產黨人開始確立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1935年10月,中國共產黨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也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國人民集中一切國力去為抗日而奮斗。12月9日,在中共領導下,由北平學聯組織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抗日救國示威游行,呼吁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12月17日中共召開瓦窯堡會議,會上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得到全國各界的積極響應。
(二)西安事變爆發,中國共產黨基本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后,中共以民族大義為重,不計較黨派恩怨,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實現國共第二次合作。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抗日大局的關鍵。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蔣介石最終同意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在新的形勢下,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局面形成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三)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發動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7月8日中共中央即向全國發出通電,呼吁“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1]盡管國民黨軍方面未作出正面回應,中國共產黨人積極倡導與組織盡快建立起民族統一戰線。8 月22 日,中國工農紅軍取消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第八路軍和國民革命新編第四軍,9 月22 日,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
二、毛澤東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等文章以及第二卷中《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國共合作后的迫切任務》、《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以及《<共產黨人>發刊詞》等文章中都有毛澤東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論述,從中不難發現總結其形成過程和理論內涵。
(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的形成
(1)奠定基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前,中國共產黨就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1935年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就提出“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進攻的需要。”“只有統一戰線的策略才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策略。”[2]闡述了建立起民族的統一戰線對于戰爭的重要性。
隨著抗日戰爭的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雖然形成了,但內部卻充滿復雜斗爭。國民黨反動派勢力強大,對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抱有敵意,并組織發動了多次的反共高潮。毛澤東在指揮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武裝力量抗擊日本侵略軍的同時,領導全黨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連續發動的兩次反共行動。這些斗爭在政治上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統一戰線。毛澤東在抗戰初期總結這兩次斗爭并寫出的一系列著作,對各個階級、各種政治力量的態勢和變化作了分析,正確地說明了階級斗爭與民族斗爭的關系,豐富和發展了統一戰線理論。
(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初步形成。盧溝橋事變發生后不久,1937年7 月23 日,毛澤東發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旗幟鮮明指出對付日本進攻的兩種不同方針、兩套不同方法和兩個不同的前途,督促蔣介石實現自己的諾言:“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3]毛澤東最后表示“愿同國民黨人和全國同胞一道為保衛國土流最后一滴血,反對一切游移、動搖、妥協、退讓,實行堅決的抗戰”。[4]
12月, 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策略, 實現了新形勢下中共政治戰略的重大轉變。會后, 毛澤東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 從理論上全面地闡述了中共統一戰線理論和策略思想。在民族危機之時,建立起兩黨的合作,聯合全國各黨各派各軍精誠團結,共赴國難,也即工農兵學商一切愛國同胞的統一戰線。毛澤東闡述,堅持這一統一戰線需要堅定的共同綱領,也即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和共產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并且迫切任務是建立起民族統一戰線的政府作為后盾,以新制軍隊為先鋒,抗日民族 統一戰線理論初步形成。
(3)理論的豐富與發展。1938年9月29日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舉行,毛澤東代表黨中央作《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毛澤東指出:中國抗日戰爭將進入一個新階段。“抗日戰爭發展的新階段同時即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展的新階段”。
毛澤東在1938 年—1940 年發表的《< 共產黨人> 發刊詞》、《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等,對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統一戰線的原則、基礎、領導力量和特點等問題進行了科學的闡述和詳細的論述。毛澤東認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就是要努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階級。根據革命形勢的發展和抗日戰爭斗爭的需要,毛澤東在抗日根據地創造性地采取了“三三制”的政權形式來聯合其他階級和社會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即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抗戰,在抗日根據地建立的一種嶄新的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三三制”政權。
(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的內涵
毛澤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歷時4年多才逐步形成,其本質是群眾路線,其精髓是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在抗日戰爭中指導著中國革命的前途和方向,為爭取抗日戰爭勝利打下堅實基礎。其理論內涵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1)將資產階級區分為民族資產階級和大資產階級兩個部分,并進一步加以區別,從而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聯合一切能夠聯合的力量,把打擊對象孤立到最底限度,成為包括一切還在抗日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在內的全民族聯盟。毛澤東對抗日形勢下各階級關系的正確分析,為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確的斗爭政策和策略奠定了基礎。
(2)統一戰線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毛澤東提出“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這個原則的說明、實踐和堅持,是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引向勝利之途的中心一環;在統一戰線中共產黨要始終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相對獨立性。“不是因合作和統一而犧牲黨派和階級的必要權利,而是相反,堅持黨派和階級的一定限度的權利;這才有利于合作,也才有所謂合作”[5]。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貫徹中,黨必須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在軍隊政府建設中牢牢把握住。保存黨派的獨立性,保存統一戰線的獨立性,謹防合作變成混一。
(3)提出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反對頑固勢力是三個不可分離的環節,把爭取中間勢力視為抗戰形勢發展的重要關鍵。強調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中實行“三三制”原則,中間派占三分之一;隨著形勢變化,要從頑固勢力中分化出一部分作為中間勢力對待。這對孤立頑固派,發展人民革命力量,奪取抗戰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4)形成了同國民黨斗爭的一整套策略。即又團結又斗爭,要有區別地以斗爭求團結;要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方法和“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孤立少數,各個擊破”的斗爭策略;要以革命的兩面政策來對付反共的兩面政策;斗爭的基點要放在隨時準備應付可能發生的突然事變上,但要為爭取時局的好轉而努力等。
(5)把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統一戰線學說和中國國情相結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不是一帆風順的,中國共產黨靈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克服了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以及“左傾關門主義”,最終建立起科學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共產國際曾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作出過一系列指示,其中有一些內容是正確的。但是,卻也產生許多錯誤指示,給中國革命帶來巨大損失。王明作為共產國際派往中國指導抗戰的代表所執行的卻是“只講聯合、不講斗爭”重點是提出“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抗日”的主張,并對洛川會議以來中共中央在統一戰線問題上的許多正確的觀點和政策提出批評。[6]但毛澤東等人對共產國際關于中國抗戰的指示并沒有采取“拿來主義”,而是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他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解決的問題。”[7]
三、總結
毛澤東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中國國情與實踐不斷補充發展,成為抗日戰爭中最重要的理論方針,指導著中國革命最終取得勝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抗戰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因為它最大限度地調動除漢奸、賣國賊和投降派以外的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各黨派的抗日力量,為抗戰的勝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總結回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成功經驗,對于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我們要積極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并將其與時俱進,創造出更大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3頁.
[2] 《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頁.
[3] 《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5頁.
[4] 《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6頁.
[5] 《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9頁.
[6]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第202頁.
[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十五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6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