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巖,王 娜,師燕君,姚 菲,蔣建華
(1.河海大學 土木與交通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4;2.南京工業大學 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1800)
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并先后頒布了“復旦共識”[1]“天大行動”[2]和“北京指南”[3]等指導性文件,為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帶來了新機遇,指明了新方向,開拓了新路徑[4-5]。在此大背景下,作為培養未來土木工程領域骨干力量的土建類高等學校,必然要展開相應的教學改革、創新與探索,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工程技術優秀人才。
土木工程建設法規是我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組織、管理與協調城市建設、工程建設、建筑業等各項建設活動的方針、政策和基本原則。土木工程建設法規教育對于規范建筑活動、提高工程建筑從業人員素質、確保建筑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6]。2011年國家《高等學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明確規定[7],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應知曉法規體系及立法原則,熟悉建設工程招標投標法規、建設工程合同法規、建設工程施工管理法規,并了解其他建設工程法規。目前建設法規已成為我國高等院校工程類專業中重要的法規類課程[8]。
然而,近年來我國工程類建設法規更新頻繁,使得教材內容過時快,部分案例與時代脫節[9],教材內容滯后于工程建設的發展,教學理念落后于土木工程領域綜合化及產業化的發展。此外,由于建設法規教學內容龐雜,傳統的教材知識羅列現象明顯,缺乏與工程建設程序的關聯[10],加之傳統的教學方法過度注重和依賴老師的“教”,缺乏相應的課程實踐[11],學生學起來比較枯燥,缺乏興趣,課堂氣氛欠佳。因此,傳統的課程教學已無法滿足新工科教育的基本需求,全面貫徹新工科教育理念,對土木工程建設法規課程進行系統、深入地實踐與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導和現實意義。
新工科建設是應對新經濟的挑戰,從服務國家戰略、滿足產業需求和面向未來發展的高度,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基礎上,提出的一項持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動計劃。該計劃具有反映時代特征、內涵新且豐富、多學科交融、多主體參與、涉及面廣等特點[12],其內容主要是設置和發展一批如人工智能、云計算、互聯網等新興產業專業,同時也包括改造和升級一批傳統工科專業,形成具有跨界整合性、超前衍生性、創新驅動性及應用實踐性等典型特征的新型工科[11]。
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必將是擁有較強創新以及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就要求人才培養要從傳統的理論研究型轉向重能力的應用型新工科人才。新工科建設人才培養目標可以表述為以服務國家戰略、滿足產業需求以及面向未來發展為導向,主動布局、設置、建設和發展相關新工科專業,培養造就大批具有創新創業能力、跨學科融合能力、勝任行業發展需求的各類交叉復合型創新工程科技人才。這種人才既要在某一學科專業上學業精深,還應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既要有解決現有問題的能力,還應具備運用新知識、新技術解決未來發展問題的能力,對未來技術和產業起到引領作用;既具有過硬的工科專業技能,還要兼具良好的人文素養[13]。
自新工科概念提出以來,國內高校紛紛制定相應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方案,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成為當前各高校的重要教學改革任務之一[14]。作為傳統的工科專業,同時也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應用工程學科,土木工程應主動適應新工科建設的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新質量、新體系,深化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改革,加快推進“新工科”建設[15],因此,在課程建設中應當重視人才培養與工程領域的緊密聯系,面向行業當前和未來的發展需要,確立新型的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體系[15-16]。
土木工程建設法規課程涉及土木工程、法學、經濟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內容,它將土木工程與法學兩個獨立的學科緊密聯系在一起,是一門具有顯著綜合性特征的交叉學科。此外,法律法規的理論知識與工程建設的各個環節相互對應,具有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的特征,因此,該課程建設十分符合土木工程專業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的改革趨勢。
工程建設行為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活動之一,受到相關建筑法規的規范和約束,然而違反建設法規的行為仍時有發生[17],一方面土木工程師在工程項目的全過程管理中,缺乏相關的法律知識;另一方面法律專業人士在解決工程建設推進、改造和維護過程中的相關糾紛時,不熟悉土木工程的專業知識,因此,將工程實際與相關法學知識有機融合具有較大的社會需求和探索空間。
土木工程建設法規作為一門“土木工程-法學”的復合課程,既可以幫助土建類專業學生從法律的角度重新認識所學的知識,增強法律意識,提高行業素養,又能幫助法律專業學生掌握更多的工程建設知識,提高業務能力。該課程的建設既有利于培養具有高水平法律素養的土木工程創新人才,同時又有助于培養具備土木工程專業知識,并在相關領域具有較強能力的精英律師和法律工作者[18],因此土木工程建設法規課程建設對于培養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對其進行相關實踐與探索已勢在必行[19]。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走出去”已經升級為國家戰略,并且得到了國家各個層面的積極響應,建筑企業也正在加大步伐實施“走出去”戰略。
目前,世界高等工程教育正面臨新機遇、新挑戰,主要發達國家均積極開展了工程教育改革創新相關工作。我國新工科建設需借鑒國際先進理念和標準,明確新工科教育未來發展的重點和方向,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這也是新工科目前已達成的共識[1]。
為滿足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需求,應立足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發展前沿,研判發達國家工程教育的新動態和新策略,進而提出面向未來的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2]。為此,對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20-23]四所國外名校開設的建設法規類課程,從課程基本信息、教學目標、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四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國外四所著名高校建設法規類課程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從課程名稱看,國外的建設法規類課程除了介紹基本的建設法規外,還對建筑業經濟、建筑案例、商務環境、爭議解決有所涉及。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專門針對建筑法和建筑經濟專業碩士生開設了一系列建設法規相關課程,十分重視土木工程、法學以及經濟學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對課程學習者的專業知識及實踐能力均有較高要求。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同時開設了建筑法、建筑案例研究兩門課程,強化工程案例教學,使學生更加系統地掌握建筑工程案例涉及的諸多問題,培養學生將案例問題與相關建筑法知識自主融合的能力。帝國理工大學開設商務環境與建設法規課程,將建設法規與商業環境相結合,具有一定的商業管理屬性,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可以為將來從事工程項目管理工作的學生打下法律知識基礎[24]。南洋理工大學開設建筑法和爭議解決課程,著重培養學生協調建設工程各方主體利益的能力。
此外,四所國外名校建設法規類課程均適用于土木類專業,多數設置在研究生階段,針對本科生課程設置在高年級階段,這與國內基本一致。從課程學分來看,雖各高校課程學分標準不一,無法進行直觀比較,但目前國內高校土木工程建設法規課程學分和學時數普遍較少,授課教師需要在有限的課時內把握教學重點,并借助多種教學模式盡可能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
國外四所著名高校建設法規類課程教學目標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四所國外高校的課程教學目標均側重培養學生將法律法規知識應用于工程實踐的能力,使其能夠解決實際工程中與法律相關的各種問題,十分注重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相比之下,國內土木工程建設法規課程的教學目標仍強調學生掌握建設法規基本概念,而非掌握解決具體施工問題的技能;強調學生認識建設活動涉及的法規的運用,而非通過接觸實際的工程案例培養實踐能力;強調學生明確建設法規的重要性,而非通過真實感受去理解法律環境對建筑行業的影響。因此,在新的土木工程建設法規課程建設的培養方案中還應強化土木工程與法學之間的滲透融合,注重培養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

表1 國外四所著名高校建設法規類課程基本信息

表2 國外四所著名高校建設法規類課程教學目標
國外四所著名高校建設法規類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如表3所示,各高校側重內容有所不同,從具體的課程內容看,仍存在如爭議處理、合同法和侵權責任、項目管理以及案例研究等共性問題。其中爭議處理、合同法在國內土木工程建設法規課程內容中有所涉及,還應在課程建設中加以強化,對侵權責任、項目管理,以及案例研究等內容作相應補充。

表3 國外四所著名高校建設法規類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
就教學方法而言,四所國外高校均引入了案例教學,但具體實施有很大不同,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采用案例模擬的形式,讓學生分別以原告和被告的身份模擬審判當下相關工程案件;而南洋理工大學的學生則通過直接接觸合同爭議相關的實際法庭案件,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此外,各校課堂教學活動豐富,如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在建筑案例研究課程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學期專題研究,并進行相應的學術報告和討論;帝國理工大學在課程教學中,建筑領域的法律專家會將傳統的授課與課堂討論相結合,教會學生討論法律問題的技巧;商業項目經驗豐富的教授會將課堂授課與視聽材料、群組游戲等教學活動相結合,提高學生的上課積極性。此外,除帝國理工大學外,其他三所名校均采用了在線課程教學。
目前,國內高校土木工程建設法規課程的案例教學主要停留在教師剖析講解案例,師生及學生之間缺乏互動。此外,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和推廣應用正是新工科背景下創新工程教育方式與手段的重要內容之一[2],在土木工程建設法規課程建設時應充分借鑒。
1.教材內容的實時更新
通過對2017年2月出版的《土木工程建設工程法規(第3版)》(吳勝興主編)中涉及的法規更新情況調研發現,在教材出版后,約有22%的法規進行了修訂,約有12%的法規已廢止失效,約13%的最新頒布法規需要補充,僅兩年時間,教材內容的更新明顯滯后于建設法規的更新速度,這是該類教材普遍面臨的嚴峻問題[9]。針對此問題,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建設法規課程團隊適時推出《土木工程建設法規(第四版)》教材(2020年出版),對相應法規進行實時更新,并進一步加強工程建設各環節與相關法律知識的深度融合。此外,新版教材充分考慮了國外普遍重視的爭議處理、合同法和侵權責任及項目管理等課程內容,并作了相應的強化和補充。
2.教材內容的國際化響應
繼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中國釋放出“更加開放”的信號之后,中國投資環境的自由度越來越高,包括工程建設在內的各個領域都在吸引外商投資。此外,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進程的大背景下,我國“國際化”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內建筑企業積極響應“走出去”戰略,大規模承建海外國際工程項目。為順應我國工程建設面臨的新形勢和新環境,把握新工科教育未來發展的重點和方向,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納入《土木工程建設法規(第四版)》教材,對外商投資中國建筑市場以及中國企業投資國外建筑市場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了系統全面介紹,并從建筑法規體系、建筑許可制度、招標投標制度及建筑質量管理四個方面分別對美國、歐洲及日本工程建設相關法規展開介紹。這一舉措對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有著重要的意義。
針對目前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建設法規課程學時不足以及課堂缺乏互動等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即“課前預習(在線)+課堂研習(教學研討結合)+課后復習(在線)”的混合教學模式。這種混合教學模式實現了網絡在線教學和課堂傳統授課的優勢互補。開課初,教師先幫助學生熟悉該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建立在線自主學習的意識,學生通過線上學習可以提前預習課程內容。開課期間,教師積極開展課程研討,通過案例討論、案例重現、案例辯論等教學方式,打破傳統“一言堂”“滿堂灌”的陳舊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深度參與學習。課程結束后,學生可以在線上繼續學習,通過完成線上作業有效鞏固學習效果。
該教學實踐加快了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知識傳授為主向能力培養為主”到“課堂學習為主向多種學習方式”的轉變,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并提高了學生的創新素質與創造潛能,符合新工科背景下對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要求。
為適應當前互聯網+教育時代的要求,課程建設應扎實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構建以MOOC(慕課)課程為代表的優質在線開放課程,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革[25]。
“翻轉課堂”的教學實踐為土木工程建設法規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積累了緊扣教材內容的PPT、知識點框圖、100多個經典案例,以及2 000余道試題等一系列完備的教學資料,在此基礎上對該資料和在線課程體系進一步整合,并借助中國大學MOOC平臺中的SPOC(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系統,補充錄制相關教學視頻,擴充最新發生的熱點工程案例。此外,通過SPOC在線系統公告及時發布新的工程理論經驗及新修訂和頒布的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完成在線課程的建設,使其成為知識傳授、資源共享、師生互動的重要平臺。目前針對河海大學校內學生的土木工程建設法規課程SPOC教學已進行了兩輪授課,取得良好效果,得到學生的一致好評,實現了專門針對在校注冊學生的小眾化課程優質教育。
為擴大該課程教學的受益范圍和社會影響力,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建設法規線上課程作為2019年江蘇省在線開放課程向全社會開放。課程團隊專門開通了手機服務專線,第一時間解答課程注冊、使用和答疑問題,并收集反饋意見。此外,借助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進行課程推廣和信息推送,上線14天,選課人數已突破500人,預期第一輪授課結束,受眾人數達到2 500人。
目前,在線開放課程系統正在不斷完善中,還需增加注冊工程師考試相應知識點和案例等課程資源,進一步優化系統的在線教學和測試功能。預期受眾為土木工程、法學等專業的本專科在校學生,以及土木工程和法學相關從業人員,尤其是準備參加注冊工程師類考試的相關人員,力爭早日建設成為面向全社會開放的精品課程,培養更多面向未來的復合型創新工程技術人才。
(1)通過分析國外四所著名高校建設法規類課程開設情況發現,國外高校均注重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通過模擬審判或直接接觸爭議處理的實際法庭案件等多種案例教學手段,提高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尤其是爭議問題的實踐能力。這些面向工程實際問題的教學理念符合新工科建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值得國內高校借鑒。
(2)通過土木工程建設法規課程教材建設,對教材內容和教學理念進行實時更新,對工程建設主要環節及相關法規進行深度融合,解決了教材內容滯后及知識點零碎等問題,并在教材中強化和補充了國外普遍重視的課程內容,將涉外及國外相關建設法規融入教材,對于培養面向未來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具有重要的教育和現實意義。
(3)“翻轉課堂”通過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解決了課堂學時不足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充足的課堂時間采用一系列的案例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幫助學生鞏固理論知識,并逐漸加深理解和運用,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以及創新創造潛能,培養符合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4)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是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徑,為學生提供了廣泛且優質的課程資源,學生通過在線自主學習,能夠了解工程建設法規的最新動態,及時掌握和積累更多的新理念和新知識。此外,該開放課程還可向全社會推廣,如土木工程和法學以及其他相關從業人員,尤其是準備參加注冊工程師考試的相關人員。從目前建設成效來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還有進一步的探索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