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曉龍
(甘肅省莊浪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莊浪744600)
莊浪縣位于甘肅省中東部,六盤山西麓,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氣候冷涼,土層深厚,日照充足,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是甘肅省馬鈴薯優勢主產區,常年播種面積3.33 萬hm2以上。為了進一步推進馬鈴薯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助推產業扶貧,2018年莊浪縣以綠色優質新品種篩選、推廣和應用為核心,引進國內馬鈴薯優良新品種13 個,進行了品種篩選試驗,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供試馬鈴薯品種13 個,分別為中薯18 號、中薯19 號(均由中國農科院選育);隴薯6 號、隴薯8 號、隴薯9 號、隴薯11 號(均由甘肅省農科院選育);寧薯16 號(由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農科院選育);華頌7 號、華頌11 號(均由華頌公司選育);DS8(由定西市農科院選育);天薯11 號(由甘肅省天水市農科所選育);莊薯3 號、莊薯4 號(均由甘肅省莊浪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選育)。參試材料為黑色地膜0.01 mm×120 cm(由甘肅省天寶塑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尿素(含N 46%,由中國石化蘭州化學工業公司生產),普通過磷酸鈣(含P2O512%,由甘肅省白銀磷鹽化工廠生產);硫酸鉀(含K2O 33%,由甘肅省白銀豐寶農化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試驗設在莊浪縣通化鎮通邊村實施,試驗地海拔1 938 m,年均氣溫7.9℃,年降水量540 mm,試驗地為川旱地,地勢平坦,肥力中等,地力均勻,黑壚土,前茬作物為小麥。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法設計,共設13 個處理,3 次重復,按全膜壟作穴播栽培模式種植,小區面積33 m2(5.5 m×6 m),每小區5 壟,寬行距70 cm,窄行距40 cm,穴距33 cm,種植密度54 000 株/hm2,黑色地膜全覆蓋。播前底施土肥45 000 kg/hm2、尿素300 kg/hm2、普鈣750 kg/hm2、硫酸鉀150 kg/hm2,現蕾期追施尿素75 kg/hm2。其他管理同當地大田。4 月22 日機械覆膜,4 月28 日人工播種,10 月4 日收獲結束。
試驗期內,觀察各品種生育期、農藝性狀,記載晚疫病發病情況,計算病情指數。收獲前每小區隨機抽取10 株考種,按小區單收計實產。
病情指數計算方法:在馬鈴薯晚疫病發生高峰期,每小區按5 點取樣,每點取2 株,共10 株,調查全部葉片嚴重度(%),計算病葉率(%)、病情指數(%)。晚疫病嚴重度按9 級分級標準統計,即0 級:無病斑;1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6%~10%;5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11%~20%;7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21%~50%;9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50%以上。計算公式:
從表1 可以看出,參試的13 個馬鈴薯品種在莊浪縣均能正常成熟,生育期120~135 d。
從表2 可以看出,各品種均不同程度發生晚疫病,但發病時間與病情指數因品種不同而各異,其中,華頌7 號、華頌11 號發病最早,發病時間同為7月15 日,莊薯3 號、莊薯4 號、天薯11 號發病最遲,發病時間同為8 月13 日;寧薯16 號病情指數最高,為9.2%,其次是隴薯11 號,為9.1%,莊薯3 號、莊薯4 號病情指數較低,分別為5.5%、5.6%。

表1 參試馬鈴薯各品種生育期

表2 參試馬鈴薯各品種晚疫病病情指數
從表3 可以看出,各參試品種株高為54~102cm,隴薯6 號、寧薯16 號株高最高,同為102 cm,其次是天薯11 號,為98 cm,華頌7 號株高最低,為54 cm;中薯19 號、隴薯8 號、莊薯3 號、天薯11 號莖粗最粗,同為1.2 cm,其次是莊薯4 號、隴薯6 號、隴薯9 號、寧薯16 號、中薯18 號,同為1.1 cm,華頌7 號莖粗最低,為0.85 cm;隴薯8 號單株主莖數最高,為2.67個,其次是中薯18 號,為2.4 個,隴薯11 號、華頌7號最低,同為1.7;華頌11 號單株結薯數最高,為7.9 粒/株,其次是隴薯6 號,為7 粒/株,天薯11 號最低,為3.67 粒/株;莊薯3 號大中薯率最高,為82.9%,其次是DS8,為81.1%,中薯19 號最低,為63.5%;DS8 單株產量最高,為0.75 kg/株,其次是隴薯6 號、中薯19 號,同為0.66 kg/株;隴薯8 號最低,為0.48 kg/株。
從表4 可以看出,參試13 個品種中,DS8 折合產量最高,為40 499.4 kg/hm2,位次第一;其次為中薯19 號,折合產量35 849.1 kg/hm2,位次第二;隴薯6 號折合產量35 788.5 kg/hm2,位次第三;莊薯3 號折合產量35 097.45 kg/hm2,位次第四;中薯18 號折合產量34 723.65 kg/hm2,位次第五;華頌7 號折合產量33 931.65 kg/hm2,位次第六;莊薯4 號折合產量33 382.05 kg/hm2,位次第七;隴薯9 號折合產量31 145.85 kg/hm2,位次第八;隴薯11 號折合產量28 555.95 kg/hm2,位次第九;天薯11 折合產量28 472.55 kg/hm2,位次第十;寧薯16 號折合產量27 803.85 kg/hm2,位次第十一;華頌11 號折合產量27 637.2 kg/hm2,位次第十二;隴薯8 號折合產量25 825.35 kg/hm2,位次第十三。對產量結果進行方差分析,F=3591.869>F0.01=3.032,相關系數0.238,表明品種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進一步用LSR-SSR 法進行多重比較,表明各品種間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表3 參試馬鈴薯各品種主要經濟性狀

表4 參試馬鈴薯各品種產量結果與差異性
試驗結果表明:各參試馬鈴薯新品種在莊浪氣候條件下均能正常生長和成熟,植株生長勢強,結薯集中,薯型好,大中薯率高,生育期適中,對晚疫病均有一定抗性。DS8、中薯19 號、隴薯6 號綜合性狀優良,產量較高,可在莊浪縣旱地梯田推廣種植;莊薯3 號綜合性狀優良,豐產性強,應作為主栽品種繼續種植;中薯18 號、華頌7 號、莊薯4 號、隴薯9 號綜合性狀好,產量高,可示范種植;其余品種建議下年繼續試驗。在馬鈴薯生育期內降雨偏多,各品種抗旱性未能得以表現。同時,試驗期內晚疫病發生與流行較輕,對試驗結果有一定影響,建議繼續試驗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