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聰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白銀730913)
玉米是我國廣泛種植的一種糧食作物,人們對其的需求量不斷增大。影響玉米產量的因素較多,包括品種、土壤、氣候、種植密度等。經國內外生產實踐證實[1],種植密度是最為直接且關鍵的影響因素。因此,為提高玉米生產的潛力,本研究選取鄭單958 玉米為試驗品種,就種植密度對玉米產量的影響進行分析,現總結如下。
試驗地選在白銀市平川區種田鄉,氣候屬“二陰天”干旱氣候,土壤為沙壤土,經種植技術人員取土檢測,得知試驗地土壤內速效鉀、速效磷、堿解氮、有機質、pH 分別為165 mg/kg、43.86 mg/kg、62.69 mg/kg、9.51 mg/kg、8.47。前茬作物為小麥。
供試玉米品種為鄭單958,由河南省農科院糧作所提供。
試驗采取隨機區組設計,覆膜種植,種植密度設置6 個處理,即4 萬株/hm2、5 萬株/hm2、6 萬株/hm2、7 萬株/hm2、8 萬株/hm2、9 萬株/hm2。小區面積5 m×10 m,6 行區,行長10.2 m,行距0.8 m,4 次重復,種肥施過磷酸鈣347 kg/hm2,拔節期追施尿素339 kg/hm2。及時噴灑農藥防治病蟲害,其他管理和玉米大田相同。
1.4.1 植株性狀、抗性 于玉米蠟熟期每小區取代表性樣品15 株,對株高、穗位高、莖粗等進行測量并記錄,同時了解植株抗性,包括空稈、倒伏和瘤黑粉病病株情況。
1.4.2 穗部性狀及籽粒產量測定 玉米成熟后,收割中間2 行玉米,每行取代表性樣品15 個果穗,記錄穗行、穗粒數等。籽粒經過自然風干后脫粒稱重,用專用水分測定儀對含水量進行測量,小區產量以4%含水量折合,后折算為單產。
從表1 可以看出,鄭單958 種植密度在4 萬~9 萬株/hm2時,產量呈先升后降趨勢,產量范圍為6 379.5~8 411.6 kg/hm2。密度為6 萬株/hm2時取得最高產,后降低。從穗部性狀角度觀察,發現穗長、穗粗、穗行數、穗粒數、千粒重均隨著密度遞增而逐漸降低,而株高變化則不規律。密度從4 萬株/hm2增至9 萬株/hm2時,其中穗粒數降低幅度最為明顯,達19.36%。其次是穗長、千粒重,降幅分別為12.5%、12%。
從表2 可以看出,種植密度在4 萬~6 萬株/hm2時,株高、穗位高、倒伏率及瘤黑粉病病株率隨著密度增加逐漸減低,莖粗隨著密度增加逐漸增加;在種植密度超過6 萬株/hm2后,株高、穗位高及倒伏率及瘤黑粉病病株率隨著密度增加逐漸增高,莖粗隨著密度增加逐漸減小,而空稈率的變化則不規律。
種植密度對農作物產量有十分顯著的影響,在種植密度尚未達到作物自動調節閾值前,作物產量會先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漸升高,如密度超過此閾值時,產量反而隨著密度增加持續遞減。本研究結果顯示:鄭單958 玉米種植密度在4 萬~6 萬株/hm2范圍內時,其產量呈升高態勢,而種植密度在6 萬~9 萬株/hm2范圍內時,產量呈降低態勢。產量最高值是8 411.6 kg/hm2,對應的種植密度為6 萬株/hm2,與樸琳等[2]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另外,產量構成因素如穗長、穗粗、穗粒數、千粒重等均隨著種植密度增加而逐漸降低,與孟令欣等[3]研究結果相吻合。分析得到此結果的原因是單位面積內土壤所含水肥量一定,如種植密度過大,水肥難以充分供給,加上通風透氣差,光照不足,勢必會對玉米產量造成不利影響[4],且高種植密度可使農作物光合作用降低,有機養分供給量減少,從而影響果穗發育,使其性狀變差[5]。而對空稈率進行調查,發現鄭單958 玉米空稈率基本未受種植密度影響。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鄭單958 玉米屬于緊湊型玉米品種,此試驗所設的密度水平尚不足以影響空稈率。
有關種植密度對玉米抗性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當種植密度超過6 萬株/hm2后,倒伏率、瘤黑粉病病株率隨密度增加呈增高態勢。黃鼎程等亦通過結果表明[6],種植密度過大,穗位及植株重心會呈升高趨勢,莖稈變細,從而使倒伏風險增高。應合理密植玉米,以改善植株性狀,提高其抗性。

表1 不同密度對鄭單958 穗部性狀及產量影響

表2 不同密度對鄭單958 植株性狀、抗性的影響
綜上所述,隨著種植密度增加,鄭單958 玉米產量先增后降,且過高密度種植會影響植株性狀,并提高瘤黑粉病病株率。因此,應對玉米種植密度合理控制,以實現玉米生產的優質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