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梁 李瓊花
為進一步提升法院文化建設實質化水平,蒲江法院緊密結合地域特色和工作實際,緊緊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工作目標,融入本土文化精髓,把法院文化“軟實力”轉化為推動司法改革、彰顯公平正義的“硬支撐”。近三年已有72項工作和120人次獲得縣級以上表彰,先后被命名為全市、全省法院文化建設示范單位;以蓋碗茶調解室為依托構建訴訟服務文化體系被省高院表彰為“文化建設特色項目”。
法院文化建設是針對法官的特定文化內容,是法官精神、法治精神的搖籃和家園,先進濃厚的法院文化是升華法官人格、人生境界的有效途徑。
一是社團活動提振干警精氣神。成立法官文聯工作站,下設文學小組、書畫攝影小組和文體舞蹈小組,根據干警個人專業特長定期組織開展活動,積極向外推薦優秀作品,培育卓越文創隊伍。制定《卓越法官遞進培養規劃》《干警學歷教育管理辦法》,積極鼓勵干警學習深造,目前本科以上學歷達到92%。參與糾紛調解專題節目,在央視《社會與法》頻道播出;與縣電視臺合作制作節目《法官講法》,用生動的案例向群眾宣傳法治,展現了法院和法官的精氣神。
二是獎勵原創提升文創積極性。出臺《文字材料獎勵辦法》,鼓勵干警積極參加文創活動,公開出版個人詩集《路上》,方言小品劇本《瞧,這兩口子》榮獲2017年度成都市優秀版權作品;自編自演微電影《失蹤的掛號信》《當你遇上執行》;創作法治小品《離婚風波》《找朋友》;自編自演詩舞朗誦《法官》入選2018年全縣12.4憲法日法治巡演節目;自編自演音樂劇《人民的呼喚》榮獲全市法院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藝匯演二等獎;榮獲全市法院“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二等獎;榮獲2019年度成都法院系統黨建品牌創建行動二等獎。
三是尊重個創打造文化精品。突出干警主體地位,凝煉“忠誠、務實、創新、奮進”的蒲江法院精神和“尚法守廉,行勝于言”的蒲江法院院訓;挖掘茶馬古道文化傳承,法官自主設計打造“蓋碗茶”調解室、家事調解室、母嬰休息室(兒童看護室)和律師、檢察官出庭準備室。結合實際設計集“文化四室”于一體的多功能室。充分激活干警創造力,打造“公正廉潔、忠誠、人文”三條機關文化長廊。
蒲江法院立足審判職能,大力下沉工作職能,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構建“善治”文化體系,切實發揮文化的教育、評價、指引、示范功能。
一是構建以善謀善的文化體系。在石象湖法庭打造法治長廊“至善廊”,提煉“和、清、純、雅、敬、信、謙、樂”的“茶鄉八德”,創作出寓教于樂的浮雕故事群。打造具有茶文化特色的“茶鄉調解室”“訴源治理宣教基地”。通過王伯憲與無訟堂、劉草鞋“三善治蒲”等跨史時間段來深挖關于“蒲江無訟堂”的典故,傳承蒲江“無訟”文化,成為蒲江縣法治文化教育基地。
二是推進“五老”調解新鄉賢文化。蒲江法院把矛盾糾紛源頭治理作為重要抓手,結合蒲江“工業強縣”、中德中小企業合作區、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等重點工作,收集、挖掘、梳理、引用各地村規民約、家規家訓,提煉符合法律規定的良俗,形成“一碗湯的距離”“上不彎腰下不抬頭”等7種調解“土方法”,力促源頭化糾紛。目前已在全縣12個鄉鎮建立了127支“五老”調解隊428名調解員,調解成功率達97.55%。“五老”調解工作受到最高人民法院領導及省、市法院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
三是提升司法作品的“文化品位”。創新構建“衍生案件治理”機制,有效減少一審案件衍生出二審、再審、執行、信訪等案件,實現“實質化解、一次解紛,防止衍生、減少訴累,法官減負、群眾受益”的目標,提升法院司法作品的文化品位。改革一年來,各類上訴案件、首次申請執行案件共計833件,同比下降30.02%。此項工作在2019年全省法院訴源治理暨繁簡分流現場推進會上做經驗交流,先后獲得省法院王樹江院長、市中院郭彥院長肯定性批示。
蒲江法院以維護社會穩定、服務經濟建設、滿足人民需要為目標,以“人民滿意”為最高標準,促和諧,護民利,著實彰顯法院文化的人民性。

參觀磨西紅軍長征紀念館接受紅色教育
一是以心換心彰顯文化為民。蒲江法院切實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問題,想百姓所想,做百姓所需,不斷總結訴訟服務經驗,全力打造機關訴訟服務文化。通過訴訟服務中心的整體設計與構造以及蓋碗茶調解室、母嬰休息室等特色服務場所的配套建設,讓老百姓在心靈上有一種“零距離”感應,使訴訟群眾感受到“無聲勝有聲、無形勝有形”的意境。訴訟服務中心被最高法院表彰為“全國法院立案信訪窗口建設先進集體”。
二是以快促快彰顯文化便民。近年來,蒲江范圍內發生的交通事故年均高達4000件左右。交通事故巨大的心理創傷往往導致化解難度增加,如果處理不好,持續發酵后極易演變成惡性事件。為此,蒲江法院整合資源,在全省率先建成道交聯調中心,為群眾快速處理交通事故提供“一站式”服務。近三年,交通事故案件審理周期從80天以上降到30天以下,訴前化解率達95%、自動履行率達98%。
三是以進融進彰顯文化親民。蒲江法院真切關注民生,回應群眾需求,真正提升司法公信。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創新開展“百案六進”,傳播法治文化,弘揚法治精神。每年精選100件案件送法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進機關、進企業,注重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有效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
蒲江法院充分發揮黨建文化在法院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以黨建帶隊建促審判,將黨建文化有效融入到各項工作中,促進法院文化的提升與發展。
一是出“小”圈子,入“大”文化格局。蒲江法院打造了“融入蒲江發展、融入審判工作”,黨員“帶頭改革創新、帶頭為民司法”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雙融雙帶”黨建品牌。實現了把黨建工作與服務社會發展同頻共振。出臺《關于為我縣全力推進“工業突破、城市建設、農業提升”三大攻堅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見》,提交《關于規范征收推進模擬搬遷的法律分析報告》。對涉及鄉村振興等重點工程、重點項目、重點企業的案件,建立“綠色通道”,開展有針對性的服務保障。
二是亮“三治”特色,創“無訟”文化小區。在鶴山鎮馭虹社區打造創新型的主題特色院落,將“法治”“德治”“自治”融合起來,提升居民法治意識。通過微信、QQ、在線法治課堂等共享方式,進行線上線下院落糾紛問題解決和宣傳普法幫扶解疑答惑等探討,促進居民自覺參與院落治理。把孝善融入百姓生活,以文創的形式,提升院落法治文化氛圍,讓法耀社區,善治家園,最終實現無訟的目標。
三是揚“三廉”文化,保風清氣正。以“思之廉”“心之廉”“行之廉”三廉樹德,創新開展“牽手”行動,征集家人廉政寄語、發送家庭助廉倡議書,與干警家庭牽手共筑廉潔;舉辦“法官沙龍”定期論廉、講廉,營造廉潔氛圍。深挖“人生如茶”等“茶廉”文化精髓,打造以“蓋碗茶”調解室為核心的訴訟服務文化體系。運用信息技術和大數據,加強案件流程節點的靜默式管控,深化庭審視頻、裁判文書、執行信息等三大公開平臺建設,以公開促規范、公正、廉潔,連續多年被蒲江縣委表彰為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