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畫是一件樂事,尤其是山水畫。自魏晉以降,山水畫方滋,唐宋而后,遂成主流。國人游山、畫山實有特殊情結。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中說:“凡畫,本乎游心。”山水需要“游”,也需要用“心”去游,“可居可游”的山水精神或源于此。
余喜歡山水大概因為自小生活在大山里,日久歲長,常常思念故鄉的一草一木,或是在他山中游,也獨得其親和的感覺。現在看來,對山林的回味和感悟越來越成為我心中的夢想和追求。從歷史來看,思想的元素正是山水畫的重要內容。自文人畫起,山水畫中很自然地融合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因素:如表現了山水內在根本性的寫意趣味,表現了具有哲學意味的陰陽、黑白、疏密、聚散等樸素的哲學思考,表現了詩的意境和音樂的節奏感。山水圖是一種意象,總之這種具有符號意義的點線組合反映了節律的美妙,遂以筆墨為主要手段盡力去表現這種空間中所充滿樂音意味的具有舞蹈形式的流動美。
在欣賞古人的山水畫作品時,往往覺得其中有一種難得的靜氣。與現在一些展覽中的作品比較起來,盡管現在的作品既高且大,但是畫中卻少了這種靜氣。一次觀展中,一幅高大的現代畫家作品與古人的一幅小品(大概有兩個手掌大)放在一起展覽,人們駐足最多的是小品。自以為它們確實都是畫,但從小品中感覺到的是濃郁的書卷氣,畫中筆線的內在精神既悠且揚,濃淡、黑白、點線自然合拍,雖著墨不多,但能讓人感受到大自然跳動的脈搏,以及宇宙精神的廣大和來自久遠歷史的靜逸氣息。
事實也確實如此,留存下來的名畫,經過大浪淘沙的篩選,多是經典,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其中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包容與和諧,不在其形跡,而在其精神。所追求的是意境和品格的深遠和高雅,而不是外在的形式花樣,這形成了中國山水畫的一個基本特征——正大的陽剛氣息與陰柔的內斂氣息,所呈現的生命美正是山水自然美學的重要內涵。
不管是人還是畫,品格都是很重要的,品格高則雅,山水畫作品中或說是格調高、境界高。人格修煉高,胸懷就寬廣、氣象就遠大、學問就淵雅。山水畫品格在于——神逸與拙樸。被稱為神品、逸品的山水作品正是超然精神境界的重要體現,這種精神品格往往超越藝術的固定形式,以一種新的意象反映一種新的人文精神。作為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莊子》一書表現了一種奔放、無限、大無畏的自由品格,即對“神”“逸”的最好詮釋。神、逸之外,“樸”即“真”,或稱為真樸,所具有的美感或稱為拙樸美,這種美的表達也是山水畫的重要內容。
山水畫學的美所追求的是意境美和氣韻美,這種美的反映,或可以用詩來暗示和表現。北宋詩人黃庭堅說的“淡墨寫作無聲詩”以及郭熙說的“畫是有形詩”就反映了詩與畫的諸多聯系。詩中所體現出的簡逸、靜謐、意適、韻遠等,如果換到畫中,就有一種難得的詩情畫趣。元以后非常重視詩與畫的結合,提倡詩畫交融。詩的韻味和內涵為其畫增添了豐富的意蘊美。一幅意象生動傳神、筆墨蒼勁渾厚、色彩淡雅的山水畫,使得筆情、墨趣、畫意、詩境和諧地融合起來,構成一件具有豐富韻味的藝術作品。山水畫中的文化趣味,多是從筆墨、氣韻、詩意,書寫性、表現性、寫意性中體現出來的古意、妙想、沉厚、遒麗等藝術精神。山水表現出來的生命意識沉浸在一種流動、歡快、靈動而超越的藝術追求之中,其中的個性釋放和返璞歸真的藝術旨歸,其實正是山林精神的生命綻放。
冉隆福簡介:
冉隆福(苦石),貴州思南人,中共黨員,畢業于黔南師院,結業于中國國家畫院。主要受業于郭金標、梅墨生、唐鳳岐等老師。現為貴州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編著有《畫境》《書與畫》《傳統山水畫基礎技法》等書。文章及國畫作品發表于《美術大觀》《藝術教育》《美術教育研究》《藝術評鑒》《美與時代》《中國書畫報》《美術報》《書法報》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