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偉偉 王海濤


【摘要】 目的 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冠心病的相關性。方法 80例冠心病患者, 根據患者冠心病類型不同分為心絞痛組(4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組(20例)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組(20例)。對所有患者進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測定, 比較三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單支、2支和多支(≥3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結果 心絞痛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為(10.76±2.03)μmol/L, 低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組的(12.80±3.69)μmol/L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組的(15.76±4.13)μmol/L, 且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中單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例、2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例、多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例。單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為(8.17±3.17)μmol/L, 低于2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患者的(14.78±4.11)μmol/L和多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患者的(16.06±4.07)μmol/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支和多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冠心病患者臨床類型、冠狀動脈血管病變嚴重程度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存在緊密聯系, 對于該病診斷、治療及預后評估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詞】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冠心病;嚴重程度;臨床意義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3.016
冠心病是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重要心血管疾病, 我國冠心病發病率處于較高水平, 臨床防治形勢十分嚴峻, 冠心病的臨床診療水平尚有待提高。隨著冠心病相關臨床研究的逐漸深入, 其與血清學指標的密切關系, 其中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與冠心病的相關性逐漸受到臨床重視[1]。為此, 本次研究選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對比分析了不同臨床類型冠心病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并分析了該指標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關系, 旨在為冠心病臨床診療提供一定參考依據,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患者均行心臟超聲、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為冠心病, 且符合《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心血管病學分會2007年)相關診斷標準[2], 其中, 心絞痛40例,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0例,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0例。
根據患者冠心病類型分為心絞痛組(4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組(20例)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組(20例)。心絞痛組男26例, 女14例;年齡52~78歲, 平均年齡(65.10±13.02)歲;病程1~5年, 平均病程(3.16±2.03)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組男15例, 女5例;年齡51~78歲, 平均年齡(64.47±13.56)歲;病程1~5年, 平均病程(4.15±2.03)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組男16例, 女4例;年齡52~78歲, 平均年齡(65.17±13.04)歲;病程1~5年, 平均病程(2.97±1.96)年。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明確診斷為冠心病;未行手術治療;成年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合并腦卒中患者;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等血栓疾病患者、心臟疾病術后患者等。
1. 2 方法 采用貝克曼AU5811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通過循環酶法進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測定, 該儀器試劑和標準品均為儀器配套產品。三組患者均在清晨來院采集空腹狀態下靜脈血5 ml送檢, 分離血清后立即進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測定。三組患者血樣均測量3次, 取平均值作為最后測量結果。同時, 統計所有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造影結果, 評估其冠狀動脈病變程度。
1. 3 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單支、2支和多支(≥3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三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 心絞痛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為(10.76±2.03)μmol/L, 低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組的(12.80±3.69)μmol/L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組的(15.76±4.13)μmol/L, 且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單支、2支和多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 所有患者中單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40例、2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20例、多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20例。
單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為(8.17±3.17)μmol/L, 低于2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患者的(14.78±4.11)μmol/L和多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患者的(16.06±4.07)μmol/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支和多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冠心病是一類復雜且危險的心臟病, 早期診斷與治療, 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冠心病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 影響因素相對較多, 而探明相關影響因素, 可為該病診斷與治療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是人體內蛋氨酸的代謝產物, 其可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壞死, 并引起氧化應激反應, 加重血管內膜損傷, 較多文獻報道顯示, 其與冠心病發生、發展關系密切[3, 4]。
有文獻報道顯示, 冠心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患者, 死亡率明顯升高, 且死亡率與同型半胱氨酸指標水平呈正相關性, 提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與冠心病危險程度呈正相關性[5-7]。本次研究顯示, 所有患者中單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40例、2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20例、多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20例。單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為(8.17±3.17)μmol/L, 低于2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患者的(14.78±4.11)μmol/L和多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患者的(16.06±4.07)μmol/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支和多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知隨著血管病變數增加, 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逐漸升高, 冠心病越嚴重程度。本次研究進一步分析患者臨床類型與該指標相關性發現, 心絞痛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為(10.76±2.03)μmol/L, 低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組的(12.80±3.69)μmol/L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組的(15.76±4.13)μmol/L, 且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最為顯著, 而該類患者不良預后風險較高, 有必要進一步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對該類患者不良預后的影響[8-10]。
綜上所述, 冠心病患者臨床類型、冠狀動脈血管病變嚴重程度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存在緊密聯系, 對于該病診斷、治療及預后評估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玉薇, 萬楠.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冠心病相關性研究.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8, 39(19):2373-2375.
[2] 王林軍, 劉振. 冠心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分析. 中外醫療, 2018, 37(20):49-51.
[3] 雷震山, 杜劍強, 尹云華. 檢測同型半胱氨酸對冠心病的早期診斷價值分析.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8, 29(12):1856-1858.
[4] 康文娥, 陰赪茜.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血脂水平與不同類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相關性分析.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8, 20(6):642-645.
[5] 李文榮. 同型半胱氨酸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水平變化及與臨床預后的相關性. 國外醫學(醫學地理分冊), 2018, 39(1):31-33.
[6] 張莉, 郁淼, 胡道軍, 等.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冠心病相關性分析.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17, 27(21):3092-3094, 3097.
[7] 裴娟慧, 李茂榮, 甘豐.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冠心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研究. 中華心臟與心律電子雜志, 2017, 5(2):98-100.
[8] 周多輝, 陳根.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冠心病相關性分析. 中外醫學研究, 2014(11):61-62.
[9] 巫劍雄, 張雪芳. 高血壓伴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研究. 現代醫藥衛生, 2013(9):38-39.
[10] 劉祥紅, 師志云, 劉會玲, 等. 不同類型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變化研究. 中國全科醫學, 2019, 22(8):55-59.
[收稿日期:2019-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