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國斌 韓成惠
摘 要:盧梭的人權思想在影響藝術家重新尋找和探索一種屬于新時代的繪畫表現,對于美的追求與之相類似的就是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繪畫藝術,模仿古希臘與羅馬時期和諧、理性、自由高雅、充滿生命力的藝術風格和寫實手法、黃金比例的體形及健康完美、動勢夸張的姿態,以及人體結構和肉體尊嚴的語言特征,以此將這些恰到好處地融入啟蒙思想主導下的自由、和諧、美好的理想形象中。
關鍵詞:19世紀;藝術流派;人體;繪畫語言
法國資產階級的啟蒙運動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思想和理論,以盧梭為代表的民主理論,倡導“自然神論”的觀點,相信人性本善。盧梭是一位充滿激情的樂觀派,也相信未來的“理性王國”;他不顧大勢力反對派的阻撓,主張自由平等;同時,他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性,首次提出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崇尚自然科學,追求身心自由的發展觀念。法國受古希臘古羅馬思想的影響,奴隸制根深蒂固存在的隱患,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矛盾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非常激烈,從而盧梭的思想理念就像一把火焰瞬間燃燒,勞苦大眾渴望從封建專制主義中解放出來,由此呼喚和創造歷史和平的使者就產生了。啟蒙運動的政治思想理念和主張得到文藝青年尤其是宮廷學院派藝術家的擁護,之前為了生存,宮廷畫師不得不迎合宮廷主人的喜好,將宮廷生活描繪得和諧美好、惟妙惟肖,為了滿足資本家的虛榮心,藝術家們失去繪畫的靈魂,長期沉浸于“艷體畫”的幻想中。[1]
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形式其實是文藝復興和巴洛克藝術的綜合與進步。19世紀上半葉,藝術家們熱衷于用空間透視的表現手法來描繪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理想題材,但當藝術家在作品中呈現出文藝復興時傳統的繪畫空間藝術表現時,就遭到了現實的批判,比如17世紀代表人物大衛的《荷拉斯三兄弟之誓》。作品中顯示,大衛擅長和習慣于平面透視的畫法,俗稱兩點透視,也是透視學中最基礎的繪畫空間表現法,多用于舞臺劇的表演,主要突出人物之間的特征,背景僅僅處于裝置中的虛設,顯然,新古典主義中不接受這樣單調而死板的繪畫風格。有人將16世紀拉斐爾的作品《雅典學院》拿出來與之相對比,明顯感覺到大衛的作品欠佳,甚至是半成品。從拉斐爾的作品中可以借鑒更多有參考價值的繪畫內容。首先,畫面背景中具有超前意識的疊加透視原理學說,這一原理的優點在于它能凸顯建筑物的規模宏大、磅礴壯觀;其次,人物也是多個,很少有單一出現,通過每個人物的設置來顯示人物之間的微妙變化與心理特征。[2]這也是新古典主義時期的繪畫與創作風格。
總之,19世紀的法國是處于個極不和諧也不安定甚至總是動亂的年代,藝術家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來表達內心的想法,渴望自由、民主與平等。新古典主義后期人體繪畫與雕塑作品中,女人體居多。最為典型的安格爾是大衛的學生,盡管他很崇尚自己的老師以及拉斐爾等早期的藝術家風格,但隨著時代環境的影響,他也沒有拒絕創新,他探索研究古希臘人體美的特征,將藝術風格潛移默化地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其油畫代表作有《泉》。他也是典型的以抽象的線條來表現理想題材的藝術家,更是古典色彩繪畫與浪漫唯美的視覺感相結合的“打印機”。體型嬌小,身體各部位之間的比例極為協調勻稱,豐腴性感,這一時期的人體繪畫、雕塑比之前任何一個時期的人體體形都接近于完美。全身比例為1︰8,臍孔到頭頂的長度比例為3︰5,恰恰是古希臘人體中追求的黃金比例。通過作品可以看出模特的體形發育優良,沒有生育,也沒干過苦力活,面容嬌小,性格溫婉,無論從體型還是心理上都是很健康和善良的人,整體給人理想、完美、和諧的視覺效果。因為是女性,所以作者減弱了人物的骨骼結構和肌肉質感的效果,與男人體不同的光滑、柔潤感,反而突出的是脂肪的形象效果,展現出的是一種豐滿、欲望與柔媚的形體視覺感。從模特的重心來看,人體傾向于45°角,看似靜止,其實處于一個扭動形體表現中,動靜結合,凹凸有致,人體處于靜止的狀態,瓶中細水長流的動勢賦予了畫面靈動感。老子說:“萬物生于靜而歸于靜。”以靜養神,以動養形。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是由其自身的規律,隨著萬事萬物的天地輪回而不斷發生變化。就如浪漫主義人體藝術突出激動不安的姿態語言,與之形成對比,表達了新古典主義追求和平和理想信念的決心。后來人們又很向往新古典主義藝術家筆下的模特,因為完美得沒有一點瑕疵,藝術家掩蓋了人體內部肌肉骨骼的顯現,省略了許多小的高低起伏的細節,模糊了肌肉的形體輪廓,勾勒成彈性光滑的肌膚效果,弱化了邊緣效果,作品中胳膊的比例明顯收縮,要比真人模特的短,目的是突出胳膊肘關節的柔軟性,腋窩處含蓄的處理對比出乳房像個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圓潤豐滿、挺拔,胳膊就像一根細繩,牽扯的力量大小正好使乳房挺拔,別具挑逗意味的欲望,腰線的弧度能與肩部的瓶子相媲美,一步三折,完美的弧線恰是動勢線的輪廓,飽滿的腹部與恥骨相連,充滿神秘的誘惑性,肚臍恰到好處地激活了胸部到腹部之間的按鈕,讓腹部的透視隨著形體的扭動而旋轉。安格爾的這幅女人體在當時法國大革命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像一股清泉緩和了人們積壓在心中的焦躁與惱火。
受古希臘羅馬藝術風格的影響,以安格爾為首的新古典主義后期的藝術家在表現人體繪畫和雕塑作品時都充滿理想和幻想。但隨著大革命的失敗,盧梭等思想家被迫害以及執政黨被推下臺,人們更加陷入恐慌中,思想家的理論變為空談,各個民主黨派虎視眈眈,期待自己是未來的國家元首,甚至連窮人都期待變成高富帥。這樣富有戲劇性的故事情節本身就存在于幻想之中,更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以籍里柯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藝術家通過作品反映了當時大革命時代英雄們奮勇前進、同仇敵愾的動態悲劇情節,其代表作品有《梅杜莎之筏》。籍里柯在簡易的木筏上超負荷承載著梯形人物群組,用這樣的構圖形式來傳達混亂的戰爭場面,由此還可以看出另外一層矛盾,就是國家導向不明確,人們是為了國家的勝利而戰斗,還是為了生存保命。人們自相殘殺,這是整個畫面傳達出的信號。但浪漫主義畫家要表現的卻是另外一種含義,正在激烈斗爭的情景和不安的情緒,這與新古典主義完全是兩個方向。新古典是理想主義,而浪漫主義并不浪漫,它喚起的是人們狂躁不安的變態扭曲心理,但在藝術表現手法上還是尊崇古希臘時期的健美與夸張手法。
浪漫主義人體繪畫帶有古希臘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下層階級人民悲劇性的特征。藝術家在創作中沒有安逸、自由、和諧,到處充滿屠殺、鮮血和恐怖,對于人體結構的刻畫也是充滿爆發力。男性人體肌肉發達、健壯有力,女性則豐滿,偏于中性化。對于人體的肌肉扭動,骨骼連接的刻畫非常準確、嚴謹,過于浮夸的表現形式非常突出,利用肉體之間的穿插、榫接、覆蓋、變形等關系,尤其是充滿爆發力的胸廓骨骼以及大力士胳膊的結構支撐,很好地塑造了悲壯者內心失控的情緒和肉體情感。籍里柯特意將縫匠肌進行夸張變形,像個鉛球一樣結實的捍衛者身體的本能,內收肌和闊筋膜張肌的形態結構,凸現出人們飽含苦難與饑寒交迫下的磨難,勾勒出痙攣抽搐的痛苦表情,大腿采用曲線透視原理,強而有力地刻畫出大腿的力度,更像是無數條蟒蛇盤繞在巨柱上,任何外力都無法撼動,臀部、大腿、手臂一切線上方指示性的肉體都在向外界宣誓,傳達出掙扎、搏斗到最后的壯烈情懷。可以看出作者在構思時很用心,專注于人體藝術繪畫語言。
以安格爾為首的新古典主義給過人們幻想和理想,一切追求和諧、自然原生態,他的作品不像18世紀的“艷體畫”,空虛得像個泡沫,也不像古希臘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體健壯有力,更不像籍里柯的人體重得像塊石頭,既不是縛雞之力也不是健美巨人,而是細膩出水,滑而不油,給人舒適順暢、和顏悅色的感覺。
總之,19世紀是一個讓人渴望又恐懼的時期。這一時期,人們對人體肉體形象的幻想得到了所有的滿足,如果說浪漫主義是感情高于理性的魔鬼,那么新古典主義就是感性高于理性的天使,人們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是作者與欣賞者的思想情感交流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羅伯特·貝弗利·黑爾(美).向大師學繪畫[M].諸迪,于冰,譯.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237.
[2] H.H .阿納森(美).西方現代藝術史[M].鄒德儂,巴竹師,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7-8.
作者簡介:陸國斌(1961—),男,遼寧人,研究生,教授,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藝用人體解剖學。
韓成惠(1983—),女,遼寧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藝用人體解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