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保宗



[摘要]長期以來,教師“重教輕學”的教學觀念根深蒂固,造成了教師滿堂講、滿堂灌,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和真正需求。問題導學教學法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解決為核心,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以“問題”引導學生學習,以“問題”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它真正落實以生為本的理念,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問題導學;高中生物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20)08-0091-02
20世紀80年代,美國首先確立“問題解決”作為中學課堂教學的核心。從此,“問題解決”受到世界各國中學教育領域的高度重視,“問題解決”逐步成為教師培養學生自控能力、解題能力和應用知識能力的有效途徑。問題導學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問題為載體、以問題解決為核心,通過引導、啟發學生解決問題,達到以學生“學習”為根本目的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它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以“問題”引導學生學習,以“問題”促進學生學習。本文主要論述問題導學教學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一、創設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法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學家盧梭說過:“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喜歡去認識、探索、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這是人類的心理、思維慣性,是人類的共同點,中學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高中生物知識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特點,創設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讓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學《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時,教師可先找到生物學知識與學生生活體驗的契合點,創設緊密聯系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如表1),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讓學生理解“酶”的本質與特性,并體會“酶”是如何為生活增姿添彩的。
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問題,不僅能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感興趣,而且強化了學生對“酶”的本質及特性的認識,體現“具體一抽象一具體”的思維過程,提高了生物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構建遞進式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
生物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會學生進行思考,提高學生認識自然科學、自然規律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生物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情感、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讓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促進學生進行深度思考。
例如,在《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這節課中,“植物的向光性”這一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的遞進式問題(如圖1),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通過構建遞進式問題,激發學生的挑戰意識,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更深層次,不僅為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學概念打下思維基礎,還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形成知識體系,突破重難點
問題導學教學法是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提出問題后,要引導學生結合事實,進行思考和合理的推理,尋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讓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完成對生物概念、生物知識、生物現象的領悟和理解。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方法教學,潛移默化地去引導學生進行感悟和學習,在教會學生“怎么做”的同時,更要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讓學生找到正確的解決問題途徑。
例如,“細胞全能性”(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生物體的潛能)是高中生物課程中比較重要,也比較抽象的概念,教師可給學生設計如下問題(如表2),讓學生進行思考,并結合事實分析討論,得出正確的結論,形成知識體系,從而突破學習的重難點。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指出:課程的設計和實施追求“少而精”的原則,必修課程和選擇性必修課程的模塊聚焦大概念,精簡容量、突出重點、切合年齡特點、明確學習要求,確保學生有相對充裕的時間主動學習,讓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和應用重要的生物學概念,發展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問題導學教學法是一種可以改變教師“重教輕學”的教學觀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教會學生思考的教學模式。教師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通過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結合事實進行學習、進行探索,鍛煉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最后尋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促進學生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提升,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