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要】臺灣“立法院”圖書館為立法信息的獲取和使用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為使用戶隨時隨地探索和全面收集信息,對數據庫進行定性和持續的優化。圖書館目前已經開發了30個不同立法文件和會議記錄的在線數據庫系統,供立法者和公眾使用。
【關鍵詞】“立法院”圖書館;立法服務;決策服務
一、臺灣“立法院”圖書館
圖書館正式成立于1999年1月,其前身是“立法院”秘書處圖書數據室。1999年升格,與“法制局”共同提供立法決策咨詢服務,成為院內一級單位。
(一)職能與機構設置。“立法院”圖書館有兩個館舍,第一個位于“立法院”內約320平米,其所屬科室分布在三個樓層;第二個位于“立法院”新院區檔案圖書典藏館1樓至5樓,約900平米。目前服務對象以“立法院”的委員、助理、職工為主,亦面向其他政府機關、學術團體、記者、一般民眾等提供服務。臺灣地區《立法院組織法》(修正日期:2016年12月7日)第22條明確規定了圖書館的六項職能:第一,關于立法書刊光盤資料之搜集、管理及運用事項。第二,關于立法報章資料之搜集、管理及運用事項。第三,關于立法資料之分析、研究、檢索及參考事項。第四,關于立法出版品之編纂及交換事項。第五,關于圖書館館際合作事項。第六,其他有關圖書館研究、發展及服務事項。除了《立法院組織法》所規定的上述職能外,圖書館在政府信息公開方面亦肩負如下責任:第一,與“法制局”、資訊處一并負責公開臺灣地區“條約、對外關系文書、法律、緊急命令、法規標準法所定之命令、法規命令及地方自治法規”的法律文件。第二,承擔負有公開政府預算及決算書的職責。此外,圖書館還是臺灣地區法定呈繳本的接收單位,依據臺灣地區《圖書館法》的規定,當政府機關(構)、學校、個人、法人、團體或出版機構發行圖書、期刊、報紙、視聽資料、電子媒體等出版品及網路資源等圖書信息時,出版人應于發行時送存“立法院”圖書館等。但屬政府出版品者,依有關法令規定辦理。
(二)歷史沿革。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立法院”設置編纂處。1948年,鄧公玄等“立法委員”聯名提案,建議仿效美國國會圖書館,建立“立法院”圖書館,“以為院內人士討論案件參考。”遷臺之后,1953年,縮編為圖書數據室。1967年,“立法院”院區內建筑三層樓館舍一棟,專供圖書館使用。1984年2月,出版第一份服務刊物《圖書數據簡訊》季刊及設置參考服務臺。1985年7月,編印《立法報章數據專輯》,提供輿情數據服務,并于8月成立“法律信息中心”。同年9月,開辦“立法信息及參考服務”,辦理外文法律期刊目次輯要服務,系統化提供現代化圖書館服務,并設置“國際百科數據庫檢索服務”,開始養成計算機檢索數據。1986年,開辦“立法數據選粹”服務,開始研發“法規文獻信息系統”及“立法委員質詢與答復信息系統”,推動“立法資料研究服務”,編印《立法報章數據索引》雙月刊,成立“歷史文化研究室”,出版“法規資源引介”,提供法規查找途徑服務。1987年8月,開辦立法參考與信息服務統計,運用科學數據調整或改進服務方法及重點。1999年2月,正式改制;同年9月,圖書館網站建置完成。
二、圖書館立法咨詢服務
圖書館提供多方面及多元化的服務,并以知識管理的概念、整合現有的立法咨詢服務,其服務方式主要包括:
(一)網站服務。自“立法院”于1984年1月成立了“電腦化資訊管理籌備小組”起,至1999年2月圖書館網站建成,圖書館加快了提供網站服務的步伐。圖書館將其館藏文獻進行數字化整合,相繼建成27個專題數據庫。由于圖書館網站加入政府主干網絡計劃以及臺灣地區網絡使用者數量快速增加等多重因素,其服務對象的范圍已擴大至所有網絡使用者,成為名符其實的公共網站。基于數據庫集合而成的網站服務現已成為圖書館的首要服務方式。
(二)圖書館參考服務。圖書館自1985年以來,積極開展立法參考服務,近30多年來發展策略隨著立法院生態及社會大環境的變遷有不同的目標與計劃,立法參考服務亦趨多元化與廣域性;迄今,圖書館與時俱進,更新了不同的服務目標與項目,并將能予以量化的參考服務歸納為參考檢索、隨選資訊、推廣服務以及資訊報道四個細項。
(三)圖書館的立法決策服務產品。圖書館的立法決策服務產品主要體現在各類出版產品上,其分別滿足不同的立法程度、不同的立法過程以及不同的立法興趣的需求。目前,這些出版產品已經構建成一張圖書資訊供應網,定期主動扮演報道咨詢、分享咨詢的角色。其主要出版產品如下:1.法規資源引介。法規資源引介是以某一法案為主題,將與此一主題相關的各種書目資料輯錄成篇,作一綜合簡介。其資料來源包括中外法規、圖書、期刊論文、博碩士論文、研究報告、報章以及相關之網站資源等。通過該種方法,可為委員系統性提供有關此一主題的各種數據檢閱,并對某一法律的立法程序暨其學理背景有一深入了解,同時亦可作為今后在修訂或研究相關法律問題的參考。資源引介中的各種資料,大部分為“立法院”圖書館所藏,并附圖書分類碼以供檢索;其中每一書目資料均經過初步分析,再經有關的專家學者審閱,分別以“非常適用”“適用”
“論題專精”“論題廣泛”以及“相關可供參考”等簡語標示其與本法案主題的相關度,是有關專家審訂加權后的選擇。2.立法報章資料專題索引。為應“立法委員”在院務座談會中對于提供各報所刊有關的立法資料的要求,圖書館于1985年7月開始規劃辦理此項索引。凡是各報所刊有關“立法院”審議法案、立法動態、各部會施政方針、專家學者評論以及記者特稿等資料均在集錄之列。每兩個月以分類的方式定期匯整,出版匯集該索引以供查閱。該項報章資料索引原為雙月刊,自1988年元旦起,改為月刊。此索引除供委員查閱外,亦分贈政府機構以及各大圖書館等單位參考。3.立法報章資料專輯。此為立法報章資料專題索引的姊妹出版物。該刊系不定期地針對醞釀或審議中的法案,廣泛而嚴謹的匯集散見各報的專家學者評論、座談會記錄、記者特稿、社論等相關資料,幾經分析匯整編輯而成,以供立法時參考,并分送各篇著者及有關單位參閱。
三、分析與思考
(一)制度健全、定位明確。臺灣地區頒布的《“立法院”組織法》《“立法院”處務規程》等規范性法律文件中,對圖書館的職能、職權、內設機構及其具體職責、服務方式等內容作出了詳細的規定,從而為圖書館開展立法決策資訊服務的開展與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這只是從“立法院”整體建制的宏觀角度去定位圖書館,對于如何真正發揮圖書館的立法功能(包括“立法院”支撐性的立法資訊功能)以及向社會各界宣傳立法政績的功能,則有待進一步規范。隨著數字圖書館趨勢的漸進,《圖書館提供服務要點》對于圖書館從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轉型中所遇到的問題,尚未起到規范作用。
(二)數據庫資源豐富,網站服務水平高。依據《“立法院”組織法》對于圖書館人員編制的規定,圖書館的法定人數限定在45-59人之間,而在這45-59人之間,還包括技術人員以及非在編人員,因此,正式的研究人員數量極為有限。目前,臺灣地區現有“立法委員”113人,當然,除服務于“立法委員”之外,圖書館依照法定職權,還需服務于退職的“立法委員”“立法委員助理”以及其他相關人員、單位。可以說,服務人員人數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圖書館服務業務范圍的拓展以及立法決策服務的數量、質量。
(三)注重咨詢項目的成果轉化。無論是法規資源引介還是立法報章資料專題索引,無論是立法報章資料專輯還是立法研究報告,圖書館除及時向“立法委員”以及院內有關單位推送自己的服務產品外,還將上述產品定期出版,甚至制作成數據光盤,以供科研學者以及社會大眾參閱。對受托于“立法委員”等參政議政專職人士的咨詢項目,待提交委托單位(個人)之后,或者將原本服務于“立法委員”以及院內相關單位的信息產品,將其咨詢項目公開出版,擴大其受眾范圍;出版物的連續性、專業性以及權威性,不僅使圖書館的立法決策服務走出了“立法院”的院門,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圖書館在科研學術領域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顧敏.從傳統到數位圖書館[M].臺北:文華圖書館管理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5.
[2]林立.臺灣圖書館的網上參考咨詢及其特色[J].情報資料工作,2004(01).
[3]程蘊嘉.圖書館事業的科學管理流程——以臺灣圖書館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0(01).
[4]“立法院”圖書館[2019-03-24].http://npl.ly.gov.tw/
[5]“立法院”全球資訊網[2019-03-24].http://www.ly.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