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雪 鄒慶華
【摘要】東北抗聯精神是在長達14年對日抗戰中東北抗日聯軍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其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戰斗精神、不畏犧牲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國際主義精神等豐富的精神內涵,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與教育資源,幫助高校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意識形態,培養其形成健康的人格,促進了高校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東北抗聯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實價值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時期,在這關鍵時期,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作了以“不忘初心”為主題的報告,號召全黨、全國人民銘記歷史,以優秀文化精神作為指引,開展社會主義建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必須適應社會發展,東北抗聯精神作為我國優秀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對于高校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東北抗聯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概述
東北抗聯精神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戰斗精神、不畏犧牲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國際主義精神等豐富的精神內涵,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與教育資源。
(一)東北抗聯精神的內涵與實質。1.東北抗聯精神的內涵。1931年,世界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下,東北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對日本侵略軍展開了長達14年的保家衛國戰爭,東北抗日聯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克服了東北地區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物資極度短缺等不良外部條件的影響下,面對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殺戮,許多抗聯戰士穿著單薄衣服,忍受著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溫,缺吃少穿,面對著裝備精良的日本侵略者,卻迎來了一次又一次勝利,獲得勝利的關鍵所在就是東北抗日聯軍在對日抗爭所體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戰斗精神、不畏犧牲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國際主義精神等豐富的精神內涵,這些精神內涵成為東北抗聯的魂,吸引著全國無數的愛國志士來到東北加入到東北抗聯的隊伍,也正是這一魂,引領著東北抗日英雄為了民族獨立與自由獻出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2.東北抗聯精神的實質。東北抗聯精神的實質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精神核心,艱苦奮斗、不懼犧牲、奮勇戰斗、國際主義的精神實質。其不僅僅是東北抗聯戰士留給中國抗戰歷史上一段壯麗的詩篇,它是東北人民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是武裝中華人民最鋒利的精神武器,不僅指引著東北軍民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更指引著中華兒女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迎戰一個又一個困難,東北抗聯精神對于高校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與功能。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其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在高校教學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入有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與方法論的建設,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對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縱向角度進行分析,可以分為理論層面、應用層面、實踐層面三個層面。首先,是理論層面,“思想政治教育是符合一定社會要求下,培養受教育者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政治觀、法治觀五方面,其中,道德觀是基礎,政治觀、法制觀是主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根本。”是一種介于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的活動,是施教者為了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而對受教者進行的思想教育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的社會要求對立統一的因素的總和。其次,是應用層面,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對象——高校學生,其處在世界觀、方法論的形成階段,其意識形態不夠完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對于價值觀的教育,特別是政治價值觀的再生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思想政治教育其表達的是最主流的社會價值觀念,當代高校教育不應局限專業的傳授,對于高校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地思想維度的拓展更為重要,將其思想觀念與社會所需要的行為準則相一致,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最后,是實踐層面,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極具時代性、實踐性的新型學科,其教育內容與時代緊密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應集中我國當前發展的最新國情,社會發展熱點、思維焦點都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最實用的教育資源。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識形態上的教育活動,其發展必須與時代的變遷相適應,否則就會因其時效性的喪失而減弱其教育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屬性就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是其發展的基礎力量。其功能能夠實現人的思想道德品質的提升、思想境界的提升、自身需求的滿足、理想人格的完善。其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思想引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教育、啟發、激勵、監督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對國家發展思想與發展方式進行認同,從而規范自身的行為。2.穩定社會功能,思想、品德的規范是一個國家前進的精神動力,穩定的社會秩序會帶來積極的政治影響,有序的精神環境是促進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的有利因素,反對惡性競爭需要良好的秩序。3.情緒調節功能,人際溝通作為人的基本功能,是人與人之間信任建立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對人的情緒、思維、心理進行調節,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覺悟,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東北抗聯精神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一)促進了高校學生愛國主義意識的增強。東北抗聯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生動地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廣大抗聯將士面對國土淪喪的歷史現實紛紛涌入到抗日救國的潮流中,他們以民族利益為重,誓死不當亡國奴,用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書寫了人生贊歌。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意識形態的斗爭仍然愈演愈烈,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西化、分化的圖謀沒有變,我們仍然要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保持警惕,切實維護我國的主權和安全。弘揚東北抗聯精神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培育大學生的愛國意識,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有助于他們把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結合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凝聚力量。
(二)促進了高校學生抗挫能力的培養。東北抗日聯軍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外部環境都十分險惡,但是他們在挫折面前沒有退縮、無所畏懼,而是化挫折為前行的力量,不斷砥礪自己,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對當下大學生的挫折教育具有啟迪意義。緬懷先烈、向英雄致敬,學習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對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大有裨益。東北抗聯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正確看待人生中的得與失,理解挫折對人潛力的激發作用,增強大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促進大學生的心理朝著健康、和諧的方向發展。
(三)促進了高校學生艱苦奮斗品質的形成。東北抗日聯軍身上充分體現了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這體現在:在日軍殘酷包圍封鎖的環境下,不怕死,英勇殺敵的氣概;在冬季寒冷的環境下,風餐露宿,不怕冷,與敵人周旋的毅力。在當今時代,大學生學習東北抗日聯軍艱苦奮斗的精神,要做到如下兩點:一是要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二是要堅定刻苦學習、奮發向上的決心。將東北抗聯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培育艱苦奮斗品質,不忘苦難,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養成刻苦學習的精神,形成腳踏實地的學風。倡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理念,建設美麗中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三、東北抗聯精神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價值
(一)奠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基礎理論是高校思想政治存在于發展的根基,重視學科基礎理論的建設與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得以發展、壯大,如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已經成立了34年,基本已經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系統化工程,那么推進學科基礎理論的系統化就成為當前發展學科教育的首要問題。因此將東北抗聯精神填充到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基礎理論中,可以延展革命精神的內涵,擴充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將東北抗聯精神中國際主義精神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結合,是展現中國“兼濟天下”“包容萬物”氣度的最好體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規范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培養健康、積極的健全人格,將東北抗聯精神融入教學當中,可以從根本上喚醒學生對于愛國、毅力、勇氣、合作等等正確思想的認知,是培養大學生思想品德的最佳方案。
(二)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引導學生把握時代發展的潮流,從我們黨和國家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學習已有的經驗,運用到實踐中。東北抗聯精神所具有的的愛國主義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等可以在思想上對當代大學生起到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對大學生樹立偉大理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努力奮斗。將東北抗聯精神結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提高當代大學生們對愛國主義、艱苦奮斗等精神認知水平的提高,通過教學和實踐的雙重結合可以深刻地理解如何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因此對大學生革命精神的培育和弘揚必不可少。新時期,大學生積極參與祖國各項集體事務的熱情高漲,像北京奧運會志愿者、上海合作組織會議等都能看到大學生們的身影,這說明大學生對祖國強烈的愛和責任感,也表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動力。大學生們有著良好的知識底蘊,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能科學、理性認知國家整體利益的方方面面,并從自身出發維護國家的一切。
(三)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專門開設課程以后,主要是在全國各高校開展思想品德課程,并將其規定為必修課程。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斷發展,逐漸在以往的教學課程中,增添了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課程,意在加深大學生們對祖國建設過程的了解,在已經建立的知識理論的基礎上,利用大學生們已經擁有的較好的理解能力,使其能深入感知祖國發展的需要,更能將所學所感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在此時將東北抗聯精神融入教學體系中,不僅可以豐富其內容,更可以發揮出東北抗聯精神潛在的力量,使當代大學生們能夠更好地結合自己發展的需要,彌補不足,充實自我,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浪潮中。
【基金項目:佳木斯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庫訓練項目”,編號:XZRWSK2019-12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周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方法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5.
[2]檀傳寶.德育功能簡論[J].中國教育學刊,1999.
[3]馬傳會.當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
[4]程舒偉.東北抗聯精神的歷史地位[N].吉林日報,201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