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節突然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對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的一次大考。當我們看到醫護人員被一面面小小的防護口罩勒到滿臉壓痕、醫療機構床位難以滿足患者需求、密閉空間中的公共空間與個人空間難以區分等問題時,我們深刻意識到通過設計賦能公共衛生具有巨大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人文價值。
與此同時,我國正在著力打造數字化社會。公共衛生與數字技術的結合帶給設計行業新的命題和挑戰。設計為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而生,面對公共衛生和數字化時代的雙重挑戰,設計界不僅要充分考慮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的硬件環境,還需要思考如何解決用戶在面對不同使用場景下的差異化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審美需求,這必然帶來如何重塑公共衛生體系的思考。從基礎設施建設到產品設計如服務設計,從虛擬現實到供應鏈管理技術,公共衛生體系將面臨更高、更嚴的標準和要求。
在當今社會對人性化普遍關注的背景下,醫院的經營理念與模式已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理念的轉變也體現在醫院建筑環境設計當中,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室外環境上,都注入了許多人性化的手法。尤其是健康管理理念的轉變對醫院建筑環境設計產生了很大影響,醫療已從單純地“醫治生理疾病”向同時關注身體和精神兩方面護理需求轉變。
同時,隨著信息時代智能產品的普及以及人口老齡化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使用智能產品,如智能手機、智能廚房產品、智能醫療器械等。但是目前在產品的開發上卻缺少針對老年人使用產品的具體情況的設計。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身體形態和生理各項機能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會隨時間的推移越發明顯,這被稱為衰老現象。在使用智能產品時不容易接受和理解新的事物和信息,同時也不能做出正確和有效的反應,無法順利地與產品進行信息的交換,容易導致老年人對智能產品喪失耐心,同時產生焦慮、自卑、抑郁等負面心理現象。產品交互界面作為產品與用戶信息交換的有效渠道,其設計直接影響產品與用戶之間溝通交流。因此在智能產品尤其是老年人常使用的智能產品的交互界面設計上,有必要充分考慮老年用戶的認知與反應特征,通過利用不同的感官通道,盡可能提高信息辨識度,向老年用戶清晰明了地傳達有用信息,同時減輕老年用戶對信息的記憶負擔。
在2019年12月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智慧城市聯合實驗室發布的《2019城市數字發展指數報告》中,按數字環境、數字政務、數字生活、數字生態4個一級指標及20個分指標對各城市作了綜合評分,武漢力壓深圳、北京、廣州高居第三位。但是在疫情大規模爆發后,湖北紅十字會仍需要單位開介紹信才能領取救援物資這種“原始”的做法,卻暴露出了醫療流通環節數字發展實踐中的短板。數字化建設是一個大系統,對于相關產業而言都是機會。比如對于區塊鏈產業,可以在數據打通方面通過區塊鏈+多方安全計算,實現部門間的數據互聯互通;通過區塊鏈+隱私保護技術,實現數字公民的建設;通過區塊鏈智能合約實現智慧物流中各種數據的計算,降低物資分配的不信任。
危與機共存,下次大考,希望設計力量能貢獻出更多光和熱。
主編:李杰
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