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夏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飛速發展,人們對于音樂藝術的鑒賞能力與需求也隨之不斷提高。為了適應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求,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注重教學改革與創新,提升不同種類音樂作品的藝術質量、提升表演者的編創及表演能力,使表演者具有相應的能力來演繹不同的作品。著眼時下,國內各專業院校及綜合性高等院校中的音樂實踐型專業(MFA),都紛紛開設音樂“采風”課程或活動以培養學生收集、整理、編排、創作等能力。
不論是專業院校還是綜合性高等院校中的音樂實踐型專業,“采風”這一創作活動通常出現在理論型專業的教學當中,而極少出現在偏實踐型專業的教學范疇。2017年9月,云南大學昌新國際藝術學院2017級音樂專業(MFA)聲樂方向的20名研究生深入到云南少數民族的原始部落進行了為期12天的采風的活動。
筆者認為,音樂實踐型專業(聲樂方向)與理論型專業在“采風”中的區別在于,理論型專業要求學生將收集到的原始音樂素材進行“提煉”后將其通過作曲技法發展和演變成為新的音樂作品。而實踐型專業要求學生在采集原始音樂素材之后,不僅要對素材進行整理、編輯、歸類,還要進行二度編創,作品最終由編創者自己搬上舞臺進行演繹。也就是說創作者即表演者,這當中的所有環節都將經過自身的加工、編創和邏輯重組等一系列創作手法之后,自身再一次以另一個視角(即表演視角)來審視和呈現自己的作品,這對于一個創作者來說有著較高的要求,是一種利于提升學生音樂實踐能力的教學方式。
2017年9月,由筆者帶隊作為指導教師,云南大學昌新國際藝術學院音樂學專業(MFA)聲樂方向研究生20人赴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深入到田間地頭首次嘗試實踐型音樂專業學生的采風活動。
一、傣族章哈采風
傣族章哈又稱"贊哈",是傣族傳統的曲藝唱曲形式,流傳于云南省南部邊陲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帶。“章哈”既是民間傣族歌手的稱謂,也是作為傣族獨有的曲種名稱。在西雙版納,傣族群眾每逢重大活動,如喬遷、結婚、慶豐收、小孩滿月、節慶等,都會邀請“章哈”歌手到場演唱相應的曲目。
“章哈傳習所”是由西雙版納當地高水平章哈歌手組成的一個以演唱、傳播“章哈”為目的的民間社團。筆者將采風學生分成的四個創作小組,并為每個小組都安排一位章哈歌手作為學生的素材采集對象進行演唱并逐句帶領學生進行模唱,這樣一來學生便對自己所學曲目有了初步的概念和演唱記憶。
接下來便進入到了原始素材的整理階段。由于章哈曲目屬于民間說唱音樂,學生初步接觸起來還是比較困難。對于聲樂方向學生來說第一個困難來自于需將這種完全用傣語進行演唱,篇幅均較長,旋律、節奏等音樂元素都屬于無調性、不規則、無規律狀態的聽覺內容轉化成具有可視性的記譜。
筆者引導學生根據歌曲內容進行段落劃分,并逐字逐句地反復聽辨,將節奏、旋律、調性等用現代記譜法“翻譯”出來。在有了曲譜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運用和聲學知識為每首章哈編配和聲,使之成為較為豐滿的多聲音樂。雖然耗時,但是記譜以及編配和聲兩項工作從實際出發訓練了學生的音樂作曲理論相關知識的運用。
接下來學生的創作便進入到作品的排演階段,作品從譜面躍然舞臺上,變得立體生動。筆者引導學生不斷對自己的記譜進行唱譜和修改,使得樂曲更加符合聲樂演唱習慣和大眾聽覺習慣,但同時也要求學生最大程度地保留傣族章哈音樂的原始特色。
之后,啟發學生根據每首章哈不同的歌詞內容,開始編寫劇本、設置情景、定位角色,帶領學生運用以往學習的各類聲樂作品以及所學音樂知識,發揮想象、大膽關聯進行創作。例如,《鳳凰情歌》是傣族較有名的章哈之一,講述一對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相識相戀的故事。學生在進行二度創作時,為了表達“閨蜜向少女展示如何獲取少年郎心意的種種方法”這一劇情時,學生運用的音樂表達手法不但沒有局限于傣族音樂的范疇,而且還跳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與西洋歌劇詠嘆調《年輕姑娘應該懂得》(選自莫扎特歌劇《女人心》)結合了起來,使得在充滿了傣族風情的舞臺表演中,呈現出具有聽覺沖擊的獨特唱段,效果奇妙非凡。
學生從記譜、編配和聲、編排劇情到排練作品,用了將近一個月時間,呈現出四首風格不同、形態各異的根據傣族章哈進行二度創作的作品:《鳳凰情歌》、《情定版納》、《神奇美麗的西雙版納》以及《情》。這些作品不但音樂手法運用到位,而且從聽覺和視覺上都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受,民族與世界的碰撞、古老與當代的融合,新穎又相得益彰。
“采風”對于實踐型專業學生的教學意義
首先,實踐型專業進行“采風”是音樂技術的重組與運用。學生將收集到的原始音樂素材進行整理和記譜,之后對其進行二度創作,過程中所涉及到了樂理、和聲、曲式、視唱練耳、音樂史、聲樂以及舞臺表演等課程知識技能的運用和鍛煉。如果不曾有過采風創作并且自行將作品搬上舞臺的經歷,也許大部分實踐型專業的學生不會有機會綜合地、大量地實際運用和訓練到這些技能和知識,而這些知識和技能又是學生將來畢業走向社會求職、工作和創作中不可缺失的能力。
其次,實踐型專業進行“采風”使學生的多聲部演唱以及團隊協作能力得以提升。學生們此次進行二度創作的作品,很多部分都采用了多聲部合唱的演唱形式,對于一個聲樂(獨唱)學習者來說,合唱的意義在于讓自己的多聲聽覺得到充分的訓練,對自身音準的訓練也是獨唱這一演唱形式所難以達到的。
最后,實踐型專業進行“采風”活動突破了舞臺和書本的創作界限,學生走向田間地頭以汲取民族民間這塊肥沃土壤的養分。一般來說,實踐型專業學生的實踐活動大多僅為對過往聲樂作品的舞臺表演式的演唱實踐,這對于學生音樂創新力而言,并無太多成長的空間。何不讓學生走向田間地頭,碰觸那些最真、最初的音樂形態,拿起創作之筆寫下雖顯稚嫩但富有創新精神的音符,挖掘關于音樂的N種思考與無限可能。
任何一個學科對創新的追求是永不停止的。創造力需要“走出去”,“采風”無疑是高校聲樂教學方式方法上的一個突破口和創新點。如何在聲樂教學活動中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合理化的二度創作,如何將珍貴且稀有的優秀民族民間聲樂素材進行再創作以更優的形式留存并傳唱下去,這些都是深刻且值得一代又一代聲樂同仁共同研究、不斷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