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接受教育的殘疾人數量越來越大,殘疾人生理上的弱勢使他們接受教育的環境與普通人相比也應作出相應的變化,以便給殘疾人一個更加舒適、更加利于接受知識的教育環境。但我國目前的殘疾人教育環境還存在諸多問題,亟待改善;應以政府為主導、學校為中心、社會相配合,從政策、設施、師資、教學手段方面著手進行改進。
關鍵詞:無障礙;教育環境;問題;對策
一、我國對無障礙教育環境的建設觀念淡薄,環境設施粗糙,師資力量薄弱
我國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和對殘障人的教育起步較晚,國家對該問題的重視也剛剛開始,所以在無障礙教育環境上的建設存在諸多問題。2016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指出,我國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在校生7686人,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11209人;全國有9592名殘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錄取,1941名殘疾人進入高等特殊教育學院學習;也就是說,我國進入學校接受教育的殘疾人已不在少數,發現無障礙教育環境中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能幫助殘障人士更好的接受教育、融入社會,實現社會公平。
(一)我國對無障礙教育環境的建設觀念淡薄。首先,我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逐步引入無障礙設施建設,2008年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才對無障礙環境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其次,大部分學校極少對殘障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投入精力,不重視針對殘障學生的教育環境的建設。國家的相關建設起步晚,人們的無障礙環境建設觀念較弱,加之學校領導對殘障學生教育環境上的疏忽,因此社會上對無障礙教育環境的建設觀念普遍淡薄;同時也導致了殘疾學生普遍對社會、對學校有抵觸心理,不愿融入新的環境。
(二)學校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和維護不到位。在建設方面,我國目前不少學校都引入了可適用于殘障人士的學習和生活設施,但大多沒有產生實際功效,設施也非常不完備。例如,學校的樓梯公寓沒有可供輪椅滑行的設施;有聽力故障的學生參加的講座沒有同步的手語或顯示屏翻譯;圖書館也缺少適合殘疾學生的盲文讀物、有聲讀物。在維護方面,大多學校即使修建了殘障人士專用設施,也缺少專人維護或對損毀行為的處罰,相關設施的存在形同虛設。
(三)我國殘疾人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技術單一。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殘疾人教育水平顯著提高;但我國殘疾人教育的高水平教師數量仍嚴重不足,無法滿足殘疾人特殊教育的需要。另外,由于殘疾人生理上的特殊性,傳統的教學模式有礙于殘疾學生更好的接收知識;但由于國家和社會對殘疾學生的重視還未達到一定的程度,因此國內也只有少部分學校推行了新興的網絡信息技術進行特殊教育。
二、以政府為主導、學校為中心、社會相配合,三方聯動進行無障礙教育環境改造
(一)政府細化相關法規并保證施行,加大無障礙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培養更多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同時營造出尊重殘疾人權利的社會氛圍。第一,政府要完善《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明確無障礙環境設施的維護及責任主體,根據設施毀損程度制定不同程度的處罰措施。第二,加大對無障礙設施的資金投入,對于建立無障礙教育環境設施的學校予以更多補助,并派專人對工程建設及使用、維護情況進行監督,防止學校做面子工程。第三,加大特殊教育人才培養,使特殊教育的教師隊伍不僅具有針對殘疾學生進行特殊教育的能力,并且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能給殘疾學生帶來真正的知識水平的提升。最后,向全社會加大宣傳尊重殘疾人權利,使殘疾人的權利問題逐漸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并開始重視無障礙設施的建設。
(二)學校加強硬件與軟件設施建設,同時培養學生適應特殊教育環境的技能。普通教育學校主要是保證學校的無障礙設施的正常運行,及時維護并對占用或毀壞相關設施的行為進行處罰,對占用行為進行勸導,對毀壞行為要求賠償并對極其惡劣的行為通報批評。特殊教育學校要同時注重硬件與軟件方面的建設。首先是硬件方面。第一,教室門口設置能引導盲人進入教室的扶手、盲文等,座位的設置要方便盲人通行,桌椅需要針對手、腳殘疾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設計。第二,設置方便殘疾人在樓道通行的無障礙坡道,在校園內規劃出殘疾人專用接送車的行駛車道,并禁止其他車輛占用,違者處以罰款。其次是軟件方面。第一,充分利用信息化資源,推行網絡教學無障礙;具體來說,即是優化網絡頁面,使網頁加載通暢,同時將網頁字體、字號、顏色等設置為可調整對象,使殘疾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設置為能夠適應的數值;另外,使網絡教學資源的呈現形式多樣化,即是對網絡課程配置手語或字幕,并且使學生能自己調整視頻播放速度,同時為盲人學生配備專用耳機以供收聽視頻課程;最后,為學生開發與互聯網教學課程同步的手機軟件,使學生能夠隨時學習并在網絡上互動交流。第二,引入高水平的復合型教師,即是不僅具有一般教師的各項專業知識和素養,同時經過特殊教育的專門訓練并熟練掌握特殊教育技能的教師人才,從整體上提升殘疾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水平;另外,還需為有心理障礙的殘疾學生配備心里輔導師并經常與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溝通,使殘疾學生擁有更加強大的內心融入到校園環境。第三,向社會征集有愛心、有耐心、熟悉計算機操作的助學志愿者,幫助殘疾學生熟悉校園環境和計算機的操作方式,讓殘疾學生更快適應校園生活,逐漸消除他們的抵觸心理。
(三)殘疾人聯合會積極進行無障礙教育宣傳,呼吁社會為無障礙教育進行投資。各地殘疾人聯合會要加大在互聯網、電視等媒體上的宣傳力度,呼吁社會各界關注殘疾人的教育問題,并聯合慈善機構對特殊教育學校積極進行投資,同時監督資金的流向,使善款真正投入到無障礙教育環境建設的使用中。
參考文獻:
[1]齊培育.特校教師的無障礙環境知識、態度及校園無障礙環境建設的關系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7.
[2]孫濤,申仁洪.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學校無障礙校園環境建設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35(11):99-101.
[3]石茂林.無障礙校園環境建設-基于融合教育理念的視角[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12,(001):10-13.
作者簡介:瞿媛媛(1995—),女,漢族,重慶南川區人,碩士研究生,單位:四川大學法學院人權法專業,研究方向:兒童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