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來,隨著金融科技、大數據、云計算、5G、AI等等新興產業、企業的崛起,《經理人》通過創新欄目進行對應匹配,但是,我們仍深感缺了點什么?
經過思考,我們認為,隨著新興技術和新興產業的崛起,《經理人》的人物內容、企業內容、報告內容、研究內容、范式內容等等,其實都越來越體現出明顯的“科技創新化”。
從分析、研究企業的范式角度,我們會將“科技創新”列為企業的“護城河”。過去,在商業模式主流的時期,研究“科技創新”會有,但不是主題。現在,“科技創新”對于企業、行業、產業的生存、發展,成為主導的力量。為什么?
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特別是美國頻頻打壓我國高科技企業,并推動與我國“技術脫鉤”,我們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就尤為緊迫。這就要求我們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高端芯片、飛機發動機、機器人核心部件、工業軟件等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努力實現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其實,“科技創新”一直存在于《經理人》90%以上的欄目內容中。
我們稱之:欄目與欄目之間,就差了一個“科技創新板”。就是說,除了每個企業的科技創新不同之外,欄目和欄目之間,其實就是用范式研究勾畫同樣“模式”的企業,這種模式無非就是后工業時代的所謂怎么做生意、怎么生產、怎么管人、怎么市場競爭等等。但是,這些只是企業的“術”,企業的“道”是創造價值——包括對社會、對未來。
從本期開始,《經理人》將“科技創新”內容從各欄目中抽離出來,形成一個一級板塊,就是為了在描述、討論一個企業,特別是科技創新企業的時候,留出有關對其科技創新方面更多的敘述空間。
需要提醒的是,我們的“科技創新”板塊,不討論專業的科技技術,仍然會從企業家、管理者高屋建瓴的角度,聚焦在有關“科技創新”的戰略、針對社會或商業痛點、創新的機制,以及創新的優勢和競爭力等等。
過去四十多年里,中國經濟的增長,除了得益于市場開放,更得益于技術引進,但是,未來會越來越難以通過引資或其他方式引入海外的先進技術。所以,我們必須改變觀念,建立鼓勵創新的環境。創新的環境是什么?
首先是企業自己,企業有沒有給科技創新營造創新機制、有沒有足夠的創新人才和團隊等等;再次是各大學和科研機構,有沒有高效率地實現產學研一體化;還有,就是媒體環境和科技創新管理方面的了解平臺——對此,《經理人》通過“科技創新”板塊,將和科技創新的企業在一起!
“科技創新”板塊將會有我們推薦的前沿科技企業、前沿科技思想、前沿科技戰略和管理、前沿科技型服務和產品、前沿科技型領導者等等。總之,“科技創新管理”是該板塊明確的定位和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