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江
時代強烈期待有思想的企業家,時代已經不能沒有具有深度洞察力和系統思考力的企業家!自從進入“百年未遇之大變局”以來,特別是中美貿易戰以來,我們猛然發現:我們太渴求真正的企業家了!
回歸本源,守正企業家定位
現在,“企業家”這個名號滿天飛!規模大的企業主或經營者被叫作“領袖型企業家”,中小型的叫“成長型企業家”,規模再小一點的叫“創業家”;年齡大一點的叫“資深企業家”,年青的叫“青年企業家”。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比較滑稽的是,連門口擺攤的,也寫個“創業型企業家”,名片上印個“董事長”“總經理”的,更是“企業家”了。
如果只是別人尊稱你為“企業家”,你當真也就算了。然而現在很多商人和經營者都自稱“企業家”,還三五成群,豎個旗幟、申請個“番號”。
這樣問題就出來了,當人人都是教授時,教授就成了方鴻漸式的“水貨”了;人人都成為老師時,老師就成為門口練攤的“江湖郎中”了;人人都成為企業家時,企業家就成為菜市場的“攤主”了。正如過去“小姐”是個多么高雅的稱呼,而現在都不敢如此稱呼了。
事實上,企業家是翻譯而來的,原文是“Entrepreneur”,與此相關聯的還有“Businessman”或者“Owner”之類的關聯詞。這些詞從本意出發,就是“經營者”“生意人”之類的。
我不明白為什么Entrepreneur要翻譯成“家”。如果是“家”,應該是Master, Jumbo才對呀!正如Scientist,Economist,其實本意就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從事經濟研究的人”。如果要成“家”,至少得有“一家之言”或者“一門之派”吧。
觀照當下經營者或者企業主,有多少個能提出區別于他人的“一企之言”?或許對于絕大部分經營者或者企業主來說,連看書都是一種奢侈!
我在長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觀察到這樣一些現象:有那么一些企業家,坐在下面對別人評頭論足是一套一套的,上臺去講則是一句一句的,而且說不了幾句;對別的企業做法進行批判是很在行的,然而自己去做時連基本錯誤也無法識別;對下屬報告和講話的不滿意是一堆一堆的,而自己卻是文字狗屁不通,說話胡言亂語。
我不是說企業主和商人都要做文學家、演說家,但既然是“家”,總得有點文化素養和思想傳播能力才行。
突破認知,洞見管理智慧
時代呼喚企業家!時代強烈期待有思想的企業家,時代已經不能沒有具有深度洞察力和系統思考力的企業家!自從進入“百年未遇之大變局”以來,特別是中美貿易戰以來,我們猛然發現:我們太渴求真正的企業家了!
有思想的企業家是怎么樣的?抽象地說,就是要有自己獨到的管理智慧,有深度的實踐洞察,有系統的管理體系。
具體地說,就是類似于張瑞敏、宋志平、柳傳志、馬云……這樣的人。因為張瑞敏提出并發展了“人單合一”理論,宋志平提出了“經營與管理論”,柳傳志提出了“領導三要素”理論,馬云提出了“新商業文明”和“五新”體系。
在國外,泰勒提出了科學管理理論,福特創造了生產線理論,豐田創造了準時生產制理論……這些人在系統解決企業管理實踐的同時,也在為人類貢獻了管理智慧。
試想,若中國的企業沒有自己的系統管理實踐,中國的企業家沒有自己的管理理論,我們要想在經濟上超越西方,怎么可能?企業家要想得到國際上的尊重,怎么可能?
不過,在國內還是很有可能被尊重的,不少“不守規矩”的企業主因為能賺錢,照樣被別人膜拜。
新時代,我們是如此強烈地渴求真正能突破認知、洞見管理智慧的企業家!因為,我們企業要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就必須開始探索從0到1;因為,我們企業要在構筑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有作為,就應該遵循人類共享的基本價值觀;因為,我們企業無論面對“一帶一路”還是全球市場,要走出去就要獲得全球合法性,那就應該有自己的全球化發展思維。如此等等……
這樣的企業家隊伍如何形成?當然要靠企業家的管理智慧、科技洞見和人文精神!有了這樣的知識和實踐底蘊,我們的企業家才能“知行合一”。而且,企業家是最具生產力、最具“知行合一”特征的群體之一。
我要特別強調的是,絕大多數人錯誤地把“知行合一”理解為“學以致用”,這是不對的!我的理解陽明哲學的“知行合一”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果”,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企業家學者:做實踐與理論融合的探索者
商人、企業主的首要任務當然是“做”生意(do business),也就是“行”。不會做生意,企業馬上關門!
那么,企業家呢,除了做生意,還得有思想,思想就是“philosophy”,就是“知”。浙江大學管理學院之所以從2019年開始創辦“企業家學者項目”,就是為了培養“知行合一”的企業經營者,使其成為真正受產業界尊重的、有思想的企業家。
第一,企業家學者項目要培養有謙卑心的實踐者。我記得亞里士多德曾經劃過一大一小兩個圈,圈面積的大小代表知識的多少,一個人的知識越多,圈就越大;一個人知識越少,圈就越小。
亞里士多德就問受眾:“是圈大的人以為自己懂得多,還是圈小的人以為自己懂得多?”答案是,圈越小(知識越少)的人會越認為自己懂得多!因為,你懂的多少(知識)是沒有辦法用度量儀測量的,而是靠自己去感知的。
當一個人知道得越多,其圓圈就越大,其接觸到的未知就越多(也就是圈子的周長),因此,他會感知到自己懂得很少。這就是為什么越是學識淵博的人越謙卑,企業做得越大的人越低調的原因。沒有謙卑心的企業主是做不大企業的!
第二,企業家學者項目要培養有學習力的管理者。我在10多年前做過一次調查,分析企業規模大小與企業主學習心態之間的關系,發現一個結論:企業的規模和企業主的學習心態是U型關系。
也就是說,規模小的企業主和規模大企業主,往往是比較謙虛好學的,恰恰是處于中間狀態的那些幾個億、幾十億年產值的企業老板,自我感覺良好!這非常好地影射了當下企業主的格局。很多規模幾個億的企業就是做不上去,很多企業主做了幾十年企業,幾乎沒有進步,更提不出企業的戰略思路和經營邏輯。
第三,企業家學者項目是要培養有人文底蘊的經營者。我在一次聊天中,聽到有人給我提了這樣一個“假設”,說“學經濟學的很難成為企業家,學人文的反倒產生一批優秀企業家”。
如果不是“以偏概全”,還真有幾分道理。馬云就是學外語的;杭州本地的房產大鱷,最大比例是學歷史的。這是為什么呢?
今天的經濟改革和企業成敗原因,在歷史上都發生過。懂得歷史、懂得社會發展演化規律的企業主,才能“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
第四,企業家學者項目要培養有自我認知的反省者。企業家要擁有夢想,不是問題,問題在于如何擁有持續反省的自我認知能力,這很不容易!
我每次在EMBA、企業家學者項目開學第一課上,都會問三個有關“自我認知”的問題:企業家與個體是什么關系?企業家與企業的關系是什么?企業家與社會的關系是什么?
第一個問題,我認為企業家是社會化身份,非完全的個體身份,如果社會不認可,這個身份就自動消失;
第二個問題,企業家是以企業為自己的價值實現“工具”的特殊群體,因此要從根本上尊重企業內各類要素,不要以為自己解決多少就業,交了多少稅,就有多少了不起,這些只是成就企業家身份的成本而已;
第三個問題,企業家是依賴于社會提供各類生產要素才成就其企業家身份的,社會是資源的供應方,是企業家成長的土壤,因此,必須要尊重社會并服務社會。
聚焦使命,打造浙大管院人才培養高端品牌
核心問題之一是堅守使命。新時代需要新思想!管理學者和企業家要敬畏規律與本質,“莫向外求”,遵循“一脈良知”。
浙江大學企業家學者項目的努力方向,就是要讓我們的同學學會認清自己的身份,把自己內化成浙大人,真心真意地學習并踐行浙大“求是創新”精神。
而對于管理學院來說,則是要持續改革企業家學者項目培養方案,把“商學+”教育教學生態系統作為基本邏輯,全過程強調思想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養!讓我們的項目成為培養戰略思維、創新思維和人文思維相融合的獨特平臺。
核心問題之二是堅守目標。我們希望參加企業家學者項目的同學們能夠以終為始,做管理實踐中的思想者。
每當談到人才培養使命時,我都會不自覺地想到浙大竺可楨老校長說過的那段話,“大學教育之目的,絕不僅在于造就多少專家,如工程師、醫生之類的。而尤在乎,培養公忠堅毅,能擔當大任、主持風氣,轉移國運之領導人才。”于是,我就更加堅定了“企業家學者應該學什么?”的答案:我們要盡最大努力,讓企業家的意義回歸!
核心問題之三是知行合一。該項目要求學員把思想付諸實踐,從實踐中形成自己的管理智慧。既然是“企業家學者”,就應該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家之言”,為奮斗一輩子的企業留下點靈魂。
真正企業家的使命與責任是回應世界的!當下經營者應更關注本土管理智慧;回應社會——更關注“人”的因素,推動人本主義情懷的管理,培養社會精英群體;回應企業——更關注“內生”要素、有內涵的企業家,創造有內涵的可持續性發展。這也是浙大企業家學者項目的使命與責任。
“認識自己內心的最深處,也就是認識人類靈魂的最深處”,這就是我們企業家學者項目的格調。
* 作者系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浙江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全球浙商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