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大學生 政治參與 特征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改革開放40周年黨建工作研究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廣東高校的實踐研究:基于傳播載體的形式與效能視角》,項目編號2018JKDJ051。
作者簡介:朱培松,廣東金融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紅色旅游文化。
中圖分類號:D6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064
在新時期背景下,大學生政治參與是指在時代及環境影響作用下,大學生依循合法方式與途徑參與政治的行為過程,而且在一系列的影響活動中運行政治體系和政治構成方式。大學生政治參與包含政治參與意識、政治參與行為兩個方面。并且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加強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也有助于提升大學生政治參與能力。同時,隨著我國各項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及成果積累,大學生政治參與有了新的時代特征。
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1989)的解釋,了解到公民政治參與是“公民在自愿的情況下,結合相關法律規定的生活行為和方式來參與相關政治”。主要概括為公民對政治體系的構成、運行參與的過程。政治參與通過“自下而上”及“自上而下”的雙向作用過程來影響政治并達到影響政府活動的效果。政治參與受參與者在社會活動中的經濟地位影響。通過政黨、利益集團、志愿者協會等政治組織形式,公民被動員進入政治系統、表達利益等一系列的政治活動。在當代政治參與的研究中,各成員之間并不是相互孤立的,過往沖突形成的對現有政治結構形成的影響得到重視,以及由個人所組成團體的作用得到重視。在政治體系中,政治參與著重強調各組成部分對發展方向及具體行動的參與。其最早來源于古希臘的demo和kratos,當時的涵義是人們具有權力,所以民主政治是人們可參與的。政治參與更多的提倡各種形式的公民政治參與。政治參與創造并提供了大量的機會給政治群體中的成員參與到政治生活中和參與政治決策,并且不斷的擴大政治參與的規模。公民其個人或者由個人組成的集體,以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滿足,從而通過一系列無意或有意的支持與反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團體和政府的相關行動進行維護或改變。并且以各種方式對與其利益相關的政治活動施加影響的行為都可歸納為政治參與。
當前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專門針對政治參與的著作,但是在探究期間,馬克思恩格斯對民主與政治參與理論和實踐內容進行簡單的概述。如提出“在應用權力期間,不能超出社會經濟結構或經濟結構相關制度,從而才能更好跟隨社會文化的發展趨勢”,而且歸根結底政治沖突指的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各個階級之間的利益斗爭,為滿足自身的利益而所創造的相應社會活動。在政權決策方面,利益對其具有一定作用,為更好維護自身利益,相關社會集團也會在活動中采取相應的手段,而維護自身利益,可以說,在探索政治參與問題方面,馬克思主義非常重視,將其視為工人階級獲得政權后的民主標志。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代表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經歷了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我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有利于對政治體系所存在的弊端和不足進行解決,從而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健全發展。在進行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期間,需要結合某些領導的政治和組織形式,在此基礎上進行完善和創新,最后將其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制度完善的重要支持,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并且政治參與是提高公民社會主義政治意識及完善社會主義法制觀念的重要環節。政治參與的不斷擴大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廣大群眾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性,在公民有效參與政治的過程中,促進了民眾與政府的溝通和交流,對構建和諧社會與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有重要意義。政治參與在我國的日益完善和擴大表明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推進,政治現代化及政治民主化程度得到不斷提高。
在探究政治參與特征的過程中,從主體上來看,政治參與是一種普通公民的政治行為。強調,在政治參與期間只有公民才是政治參與的主體。在古代時期,臣民是沒有政治參與行為的。這種形式的政治參與,不包括公民權利的內容,以及公民的義務,更談不上什么政治參與。
政治參與的特征從本質上來看,是國家權利、義務和責任之間的關系,為有效突出政治的民主性,則在民主政治時代,將公民的參與視為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此時的公民享有相關權利和義務,而且在履行相關權利和義務時,還要堅持以人民民為本的原則,堅持義務和權利的本質特征,另外,在政治參與期間,通常是以普選權為核心,形成公民權利的實施過程。這種方式有利于促進公民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發展,形成良好的權利和責任。與此同時,政治參與是在民主價值承諾的基礎上而建立的,可以更好突出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體現出公民對于國家或民族忠誠所采取的行動特征。
在政治參與中,從外延來看,政治參與要堅持一定的制度和法律,通過合法的手段來進行,而不是以非法行為進行政治參與。總的來說,政治參與需要人民通過政治斗爭才能實現良好的政治權力。并且在民主制度背景下,通過公民參與和政治參與,也有助于對政府所作出的相關制度進行有效控制,充分發揮出政治參與在其中的作用和價值。
政治參與從對象和目標上來看,是一種公共政治生活,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政治活動,讓其不再局限于政府決策。
從當前情況來看,國內在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研究方面較少,而國際上對政治參與的研究相對較早。國內對大學生政治參與定義的研究有以下一些成果:蔣霞等人認為大學生政治參與要結合國家政治生活的實際情況,明確其中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具有針對性的和根據國家的實際情況通過合法的途徑進行參與政治生活,并且有較強的政治參與意識和行為來投入到實際生活中。曹飛等人認為“所謂大學生政治參與,簡單的說,就是大學生在合法的背景下,通過一系列的合法政治過程,來完成相應的政治參與。褚松侖認為“作為參與主體的大學生在了解和認識國家政治與社會生活的現狀后,通過一系列的途徑進行實際參與的行為。袁金輝認為“青年政治參與,是指廣大青年在發展期間,通過對當前社會發展和政治生活的認識與了解,通過合適的方式來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不斷提高自身在政治參與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孔潔通過對理工院校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研究,認為“理工院校大學生政治參與是指理工院校大學生結合相關政治參與的相關制度和要求,主動自覺地進行政治參與,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相關政治體系的構成,主要體現在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和行為的兩個方面,實現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行為過程”。
從以上不同專家學者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界定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些異同。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研究主體都是大學生,都包含了政治參與意識和政治參與行為兩個方面。由于大學生并不具有完全能力的經濟狀況以及不成熟的政治判斷和政治行為,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結果性有不同的看法,如大學生對國家政治是否限于了解層面,其對自身行為所導致的結果是否有明確的目標及指向性。我們認為,大學生在不完全獨立經濟受限的條件下,對政治有相應的依賴外,大學生的政治參與還受到時代的影響以及所處地域的環境制約。因此,筆者認為,大學生政治參與是指在時代及環境影響作用下,大學生依循合法方式與途徑參與政治的行為過程,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政府決策和政治體系的運行方式進行活動的影響,充分體現在大學生政治參與和政治意識行為的兩個方面。
目前情況來看,國家已經全面建設成小康社會,為更好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創新發展,則需要明確當代大學生參與政治的重要性。并且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隨著各項建設事業的不斷完善,對大學生政治參與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同時,在大學生政治參與過程中,其政治參與態度和行為呈現出冷淡與熱情并存的特征。大學階段是人一生中最富有理想、抱負和激情的階段,大學生們生長發展成熟,思想敏銳,思維敏捷,具有其他年齡段公民沒有的特殊熱情。從2008年北京奧運圣火在國外傳遞活動中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熱愛祖國,精神面貌積極向上,對國家重大政治生活的關注度增強,對于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具有高度的認同感及自豪感,特別關注國家在國際中的地位和影響。與此同時,正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同樣具有年少氣盛,心理狀況不穩定等特征,他們的價值觀仍處于激烈的變化中,情緒容易受到外界影響,波動變化比較明顯。受到過往激進學生活動的影響,在政治參與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消極及冷淡。
大學生政治參與方式呈現多樣化特征。隨著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政治協商的不斷完善,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渠道不斷擴大,從人大代表的選舉到參加政府行政部門舉辦的聽證會,參與形式不斷創新。大學生達到了國家法律規定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年齡階段,依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政治參與權利,還有政治結社和政治表達等自由。而且在享有相關公民規定的合法政治參與權力外,大學生也有其獨特的政治參與培養方式。大學生處在高等院校中,除了人大代表選舉,還有各級共青團指導下的學生社團活動,其民主推舉社團主要負責人亦具有民主政治參與的雛形。近年來,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過程中,大學生政治參與不要通過互聯網的形式進行參與。互聯網信息具有信息量大、傳播快等特點,受到廣大青年學生的喜愛,成為大學生發表對政治問題的看法,交流思想的重要平臺。
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程度呈現出適度與過分參與分化的特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各級共青團委的指導下,廣大青年學生通過學生組織的鍛煉以及對區一級人大代表的選舉參與養成了良好的政治參與行為,但是仍存在過激與過冷的參與。按照我國法律規定,我國公民依法享有集會、游行等權利,極少數大學生動輒煽動非法聚會,認定問題解決只有游行示威等方式。與此相對,部分大學生卻“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不珍惜享有的選舉權。
參考文獻:
[1]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楊光斌.政治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蔣霞,張健.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問題研究[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2005(1):17.
[4]曹飛,漆勇政.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比較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2):38.
[5]褚松侖.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問題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1):7.
[6]孔潔.大眾傳媒對理工院校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影響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08:5-8.
[7]韓娜.當代中國大學生政治參與現狀與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8:4.
[8]周賀.社會轉型前與社會轉型期中國青年政治參與的比較[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4):55.
[9]塞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48.
[10]張燕,顧承衛.馬克思主義政治參與思想及其當代價值[M].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24-28+64.
[11]龐超.和諧社會構建視野下農民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
[12]李雪.大學生政治參與意愿和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華中農業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