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攝影時代數碼影像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使得攝影藝術創作手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伴隨著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的快速增長,無人機航拍技術逐漸在整個影像行業中被大量應用,越來越多的攝影師開始投入到無人機攝影的創作之中,通過無人機航拍不但可以從高處俯瞰大地,獲得一覽無余的廣闊視野,還可以貼近地面進行低空飛行拍攝,展現景物中的細節,這種不受三維空間限制的多角度拍攝所帶來的全新視覺體驗和影像表現力,是以往傳統攝影方式所不具備的,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航拍鏡頭語言,成為后攝影時代里一種重要的視覺表現手法,對后攝影時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關鍵詞:無人機;航拍;后攝影;應用
中圖分類號:J9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4-00-02
一、引言
航拍攝影由來已久,早在1858年法國攝影師納達爾就在巴黎上空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航拍。技術革新使得無人機的操控門檻不斷降低,自從2016年以大疆為代表的小型無人機開始迅猛發展以來,利用無人機航拍逐漸成為攝影藝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創作手段,獨特的拍攝視角不但能打破常規,給攝影師提供更為多變的畫面角度選擇,為影像作品加入常規拍攝手段所無法比擬的視角,航拍影像的形式美感還能給觀看者一種全新的體驗,造就了視覺感受的新維度,帶來了與眾不同的審美愉悅。如今幾乎所有的攝影體裁,不論是自然風光,民俗風情,還是新聞紀實,創意攝影,在創作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運用到無人機航拍的畫面元素。
后攝影時代是早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視覺傳播學者米契爾提出的一個相對于傳統攝影的概念,用以形容攝影藝術自從跨入到數碼時代之后,所發生的一系列根本性的改變,攝影不再是一百多年以來,單純借助于相機來完成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后攝影時代可以依靠一切能夠捕捉采集圖像的工具來完成拍攝工作,甚至還可以通過電腦后期處理的方式加工已經存在的各類數字影像,來進行攝影藝術的再創作和再加工。這種全新的攝影創作方式和傳統意義上攝影概念已經完全不同,以無人機航拍為代表的攝影表現手段也是后攝影時代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創作方法,被越來越多的攝影師所應用。
二、無人機航拍技術推動了攝影藝術的發展
(一)拍攝設備的選擇更為豐富
自從1839年攝影術誕生以來,不論是膠片時代還是數字時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攝影都是通過相機這種單一設備來完成圖片拍攝的。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圖像的獲取方式和手段更為豐富,從專業高檔的數碼單反相機,到人手一部的可拍照手機,到能夠在各種條件下拍攝的運動型相機和能夠拍攝360度場景的全景相機,再到搭載攝影設備的無人機等。只需擁有任意一部能夠記錄影像的設備,每個人立刻就能成為攝影師,攝影技術的普及化,大眾化,使得專業數碼相機在圖像獲取中所占有的比例在不斷降低。作為一名后攝影時代的攝影師,如果還墨守成規,單純使用相機來進行攝影,難免拍攝內容和視角會受到極大的局限,后攝影時代中無人機和其他拍攝設備的大量出現,給攝影師提供了更為豐富的選擇,讓他們可以更好地進行畫面觀察,更加全面的表現拍攝主題。
(二)取景的角度更加多元化
傳統攝影的拍攝角度,受制于人類自身生理條件的限制,取景高度有限,沒法像鳥兒一樣,感受到從高處俯視所帶來的視覺沖擊效果,這種高空觀察方式的長期缺失,使得相當一部分的人在爬高樓,坐飛機,到達一定的高度之后,就會出現一種恐懼的心理反應。這說明人類天生不具備從高處向下觀看的視角經驗。傳統攝影中所表現出的畫面大多是平面的,局部的,缺少變化,即便提升到一定高度后,所涵蓋的場景也是有限的,一些宏大立體的場景效果就很難體現出來,再專業的攝影師在此時也會顯得無能為力。正因如此,長久以來人類又非常渴望像鳥兒一樣,能夠俯瞰大地,更全面的了解和展現身邊的各類場景。無人機航拍技術的出現,把相機從地面帶上了天空,使其擺脫了空間的限制,徹底改變了攝影師觀察取景的方式,從而能夠獲得更多元化的取景角度。
(三)攝影的創作空間更為廣闊
傳統攝影創作中會涉及到拍攝方向,拍攝距離和拍攝高度等諸多問題,其中拍攝高度在傳統攝影創作中,受到很大的限制,攝影的創作空間不夠立體。取景中最常采用的是平視拍攝,相機與人眼睛高度齊平,這比較符合普通人的正常視覺心理習慣,可以客觀再現攝影師眼中的世界,但是處于同一水平面上的景物,容易前后重疊,從而弱化了空間中的透視關系,畫面缺少變化,視覺沖擊力不夠突出。仰拍機位,低于正常人眼視角,透視效果比較明顯,可以使近處的景物顯得高大有氣勢,而且背景大多是天空,相對比較單純,畫面中主體突出。略高于人眼視角的俯拍角度,可以突出周圍環境的空間概念與主體的位置關系,能夠表現出一種比較客觀的效果。無人機航拍則為攝影師在拍攝時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既可以選擇傳統的拍攝方式,也可以選擇不同的空間視角來形成全新的圖片風格,攝影師的創作空間變得更為廣闊。
(四)觀看者的視覺固化心理被打破
攝影長久以來的拍攝方式,導致影像觀看者形成了一種既定的視覺審美經驗,這些約定俗成的經驗逐漸演變成教科書里經典的攝影構圖法則,被廣泛傳播后被人所熟知,例如構圖方法中最常規的黃金分割法,三分法和對角線構圖等,這些法則雖然非常實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縛了攝影師的創作,固化了觀看者的欣賞過程。在沒有無人機的時候,攝影是二維平面的,而無人機航拍是在一個三維立體空間中進行拍攝活動的,它突破了二維平面的諸多限制,可以多維度不受其他因素的制約,從不同角度呈現出場景的不同外形,讓觀看者能夠感受到一種更加立體的視覺神秘感。在無人機起飛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起飛后所表現出的多層次場景,使得攝影作品的欣賞角度更加新穎,畫面更為抽象,從而削弱了大部分觀看者對于攝影的固化審美心理。
三、無人機航拍技術在后攝影時代中的應用
來自于高空的無人機航拍形成了區別以往的特殊鏡頭語言,它不受傳統攝影方式的限制,讓攝影師從達到不了的空中角度捕捉自己所熟悉的地面場景畫面,代表著后攝影時代里一種全新的視覺表達與認知方式。目前,無人機航拍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風光攝影,廣告攝影,創意攝影,全景攝影,測繪攝影等多個攝影領域,其他很多學科中也能見到無人機的身影,無人機航拍技術在后攝影時代中有著廣闊的需求和巨大的應用空間。
(一)提供獨特的拍攝角度
無人機的持續運動會產生傾斜、水平、垂直這三種不同的航拍角度。傾斜角度無疑是無人機航拍作品中最為普遍的拍攝角度,也是大部分航拍攝影師最喜愛的一種視角,傾斜角度的視域寬廣、包含的拍攝對象眾多,可以獲得極大的景深和極強的畫面透視感,具備一覽無余的視覺效果。水平角度符合大多數人的正常視覺,畫面感覺比較工整自然,但如果在高空中采用水平視角,天空在畫面中所占的比例顯得較大,主體不夠突出,在實際航拍中使用的比較少。正俯視拍攝是一種90度從上向下的俯視角度,這種垂直角度俗稱“上帝視角”,是無人機航拍所特有的一種角度,拍攝時將地面立體的場景變成平面,形成各種各樣抽象的畫面構成,具有極強的畫面形式感,無人機的高度越高,點、線、面就與地面原有物體的具體形式差別就越大,此時攝影師可以從平面設計的角度開始更多地觀看世界,更多地表現地面的線條,紋理,圖案和顏色,這種無人機航拍所特有的拍攝方式在后攝影時代的攝影作品中被大量應用。
(二)突出畫面中的形式美感
無人機航拍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由高度變化所帶來的不同形式美感。2米以下即常規的攝影高度,除非是自拍娛樂,一般在無人機攝影中很少采用。2~10米的高度,可以近距離的進行俯視拍攝,可以用來表現一些地面的細節甚至用來拍攝創意人像,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10~50米以下的高度,屬于中等拍攝距離,在追求宏大寫意影像畫面的同時,也可以兼顧表現景觀空間中的影像細節。50~120米之間的高度,相對于人類的視覺,既熟悉又陌生,最容易拍攝出富有視覺沖擊力的畫面影像,大多數無人機航拍中攝影師都會采用這樣的拍攝高度。120米以上,超出了小型無人機的限高范圍,屬于專業航拍的領域,所表現的都是大范圍的全景畫面,一覽無余的視野,地面景物變得簡單而抽象,形式感極強,但因為距離過大,如果畫面當中缺乏主體,比較容易顯得單調乏味。
(三)加大動態攝影的應用
動態攝影的應用也是后攝影時代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形式,長期生活在視覺時代中的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單一的靜態圖片展示,更偏向于通過動態影像,來獲得對于事物更加直觀的認知。動態攝影的功能在數碼相機上早已是一項標配,從高清到如今的4K視頻,分辨率不斷提升。無人機航拍也不例外,而且無人機飛行的速度快,飛行的過程平穩,運動性強,更加適合用來記錄動態畫面,動態攝影的功能已經成為無人機航拍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指標。隨著制造工藝的不斷進步,無人機機身變得更加簡潔,在不降低自身強度的同時,通過技術整合,無人機大大減輕了自身重量,變得更為小巧,從而延長了滯空的時間,無人機可以飛得更高、更遠、更平穩,能夠滿足攝影師長時間進行動態影像拍攝的需求。
(四)運用智能化的操控技術
后攝影時代中每個人都想拍攝出與眾不同的好照片,但又不想去學習復雜的攝影理論知識和無人機的操控技術,人工智能的出現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為了加強無人機的安全性和操控性,讓初學者也能應用無人機拍攝出不錯的攝影作品,航拍無人機在設計與制造過程中加入了諸多智能化元素,利用各種感應器進行輔助自動操控。常規的如智能避障、智能跟隨、人臉追蹤、軌跡延時、延時攝影、自動超廣角全景拍攝等智能化功能,可以滿足不同人群多樣化的拍攝需求。甚至還能通過與地圖軟件的數據交換,告訴攝影師周邊有什么值得拍攝的地方,從什么角度去拍,大大提升了拍攝效率和作品的成功率,智能化的輔助拍攝技術已經成為后攝影時代中無人機航拍的主要應用與發展趨勢。
(五)固定鏡頭的選擇相對單一
相對于傳統攝影,無人機航拍應用中,也存在著不足的地方。例如專業數碼相機有著豐富的鏡頭群,從魚眼到廣角,再到中焦、長焦,一應俱全,可以根據不同的拍攝對象選擇相應的鏡頭,而無人機航拍中,除非是專業級可以更換鏡頭的大型無人機,現階段消費級無人機大多采用固定焦距鏡頭,相當于等效焦距28mm的廣角鏡頭,在對于同一景物進行航拍時,不同景別的變化只能通過讓無人機靠近或是遠離拍攝物體來實現,缺少鏡頭焦距的變化,畫面透視效果變化不夠明顯,這是至今無人機航拍還無法很好解決的問題之一,大疆出品的“御”Mavic2變焦版無人機目前可以實現兩倍光學變焦,能在飛行高度不變的情況下,進行一定景別大小的選擇,但在拍攝時空間壓縮和景深虛化與專業數碼單反相機還有著非常大的差別,這也是后攝影時代無人機航拍應用中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結語
航拍無人機作為一部會飛的相機,給后攝影時代的影像藝術表現方式帶了諸多的創新點,也給攝影師帶來了很多的便利。后攝影時代里人人都是攝影師,拍攝設備無處不在,視覺世界里充斥著海量的數字圖像,網絡空間更像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圖片素材庫,觀看者對于常規視角的攝影作品早已習以為常,攝影師很難再拍攝出與眾不同的攝影作品。無人機航拍技術的適時出現,讓生活在后攝影時代的攝影師獲得了全新的創作方式,想象力得到了無限延伸,要想讓拍攝內容更加全面豐富,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必須要掌握好無人機的航拍技術和應用技巧。
參考文獻:
[1]羅伯特·肖.攝影之后:拍照的藝術家[M].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6.
[2]伊沃·馬爾諾.無人機航拍手冊[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
[3]申增輝.無人機航拍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J].中外企業家, 2017(7):188-188.
[4]陳智.淺議無人機航拍的應用[J].時代金融,2014(15):210-211.
[5]吳成東,張潤,劉寶德,房卓群.基于無人機航拍圖像拼接算法的優化[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
作者簡介:王歡,男,漢族,江蘇南京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影視攝影與制作、數碼影像。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無人機航拍在新媒體藝術教育中的開展與應用研究”成果(項目編號: 2018SJA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