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報告以大學生媒介素養和網絡政治參與的現狀為研究對象,對廣西的五所高校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和網絡政治參與情況進行抽樣調查。根據調查所得的數據,反映大學生媒介素養和網絡政治參與的現狀,揭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為高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提供建議。
關鍵詞:網絡素養;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4-00-02
一、引言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網絡化的新形勢下,新興媒介成果正以著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勢頭涌現。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已經成為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題域,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增強大學生網絡參與能力,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
二、研究假設與問卷設計
當代媒介素養是貫穿于人一生中融入社會的工具,它不僅是理解、獲取和批判信息的技能,還意味著認知社會、獲取資源、應急反應的素質。此次調查中,網絡素養的評判標準包括網絡媒體接觸情況、網絡認知及運用水平、網絡信息生產及傳播能力、網絡信息辨別能力及安全意識、網絡輿論批判能力。網絡政治參與,定義為三種類型:表達型政治參與、微觀型政治參與、關注型政治參與,這三種類型分別對應三個因變量。此次研究假設:
(1) 媒介素養能提高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程度,即媒介素養越高,網絡政治參與程度越高。
(2) 媒介素養能提高大學生理性網絡政治參與水平,即網絡素養越高,參與網絡政治越理性。
調查內容主要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信息,考慮到交叉分析的需要,背景信息設計的較為詳細,主要涉及性別、民族、所屬專業、生源地、政治面貌這幾項。第二部分為媒介接觸行為,第三部分為信息辨別能力及安全意識、評判能力,第四部分為網絡信息生產和傳播能力、道德素養,第五部分網絡政治參與情況。
三、抽樣與樣本
本次調查選取了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廣西財經學院、廣西醫科大學、桂林理工大學這五所高校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為調研對象,涉及理學、工學、文史哲、經濟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線上線下共發放問卷1550份,回收問卷1504份,問卷回收率為97%,最后確定有效問卷為1492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99.2%。
四、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分析
(一)網絡媒介接觸情況
大學生平時上網的(使用手機或電腦)頻率偏高。在平時上網頻率的問題上,占比最高的是“每天上網5小時以上”,占比36.64%。在“是否有每天睡醒后玩手機的習慣”的問題上,40.87%的大學生每天都是如此,38.59%經常睡醒后玩手機,沒有該習慣的人只占2.35%。
大學生平時上網缺乏目的性和計劃性。根據調查結果,大學生平時上網主要是與別人聯絡,其次是娛樂游戲、打發時間,利用網絡來學習、查資料和獲取新聞、關注時事所占的比例只占分別16.51%和6.31%。在是否會指定明確的上網計劃這個問題上,56.72%上網沒有目的性,只是看網站推薦或是聽別人推薦;29.58%的人表示有目的,但常會受到其他內容的干擾;有明確目的,達到目的后才去瀏覽其他內容的占13.7%,而有明確計劃目的性,并能嚴格執行的比例竟然為0。
(二)網絡認知能力
網絡基本認識。超過一半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媒介素養水平一般,占57.85%。在是否聽說過“網絡媒介素養”這個詞時,58.79%的大學生表示聽說過但不知道其具體含義,聽說過并且很了解只有的12.82%,28.39%從來沒聽說過。進一步問及“所在高校進行過有關如何使用網絡的培訓教程?”的問題時,50.67%的人表示只是聽周圍的人提過一些使用網絡的建議,22.48%的人表示“學校有過很系統的培訓”,其余的人則完全靠自己摸索,沒有任何人指導過。
對媒介信息真實性的認知。網絡對于大學生而言是有著一定的信任度的,他們對于網絡信息的真實性會進行適當的質疑,但在懷疑網絡信息的時候主動去查實求證的只占一小部分。調查發現,21.14%的大學生對網絡上傳播的信息的真實性經常懷疑,54.09%的人表示會根據報道內容而定,從不懷疑的人只占0.47%。于是一步問及,“當你懷疑網絡上某些內容的真實性時,你會怎么做?”時,36.44%的人表示會繼續關注,但不深究,主動從更多的媒體了解核實的人占34.09%。
(三)信息辨別能力及安全意識、評判能力
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較低。在“哪個網絡問題更困擾你”的問題上,選擇“網絡中的暴力或色情內容對自己身邊的人有害、偽專業文章誤導受眾、新聞報道真假難辨、觀點太多難以取舍、很多內容難以理解”分別占33.15%、23.02%、20.2%、12.75%、10.87%。說明目前網絡中的力或色情內容對大學生使用網絡造成了困擾。
網絡中不良信息的認知情況較好。在“對網絡色情、暴力等內容的垃圾信息持什么態度”的問題上,52.21%的人表示會舉報,反感但不會舉報的占34.9%。并且72.48%的人表示對這些垃圾信息很反感,但不影響自己的使用。對于網絡匿名發表評論,近一半的大學生表示“雖然是匿名的,但通過IP可以泄露個人信息,所以還是保守點較好”,怕遭攻擊,留言評論等都有所顧忌的占13.09%,僅4.56%的人認為“反正是匿名的,可以大膽自由地發表評論。”
(四)網絡道德素養、信息生產和傳播能力
大學生在法律意識和網絡道德素養這方面水平較高。61.34%的大學生表示很少在網絡上發布信息,在問到發布信息的目的時,娛樂、分享自己的見解思想、學習工作的需要(如求職、專業需要)、沒有特別目的,純粹個人喜好,這些是大家主要的目的。大學生在法律意識和網絡道德素養方面水平較高,僅8.59%的人認為在網絡上說什么是自己的事兒,沒有約束。
(五)網絡政治參與情況
媒介素養與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在研究媒介素養對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多元回歸分析中,性別、民族、專業、年級、戶口所在地、政治面貌是控制變量,媒介素養的三個因子變量為自變量,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三種類型是因變量。回歸分析模型先對其中的性別、專業、政治面貌、生源地、民族進行虛擬變量的處理。從分析結果得知,人口統計學變量不能很好地解釋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媒介素養則較好地解釋了三種類型的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
微博是大學生最喜歡的網絡政治參與平臺。根據調查統計結果,大學生對網絡政治參與平臺的喜愛程度從高到低依次是:微博、時事論壇、大學論壇、貼吧、博客、聊天室、電子郵箱、其他。在問到大學生是否有必要關心政治、參與政治時,95.22%的人認為非常有必要,僅1.3%的大學生覺得沒有必要,這說明在大學生的觀念里,關心、參與政治對于他們來說是有非常必要的。
五、結論
(1) 目前大學生上網目的性不強,缺乏計劃,只有少部分人使用網絡來學習、獲取知識。大學生的媒介接觸行為較頻繁,但由于對媒介缺乏具備基本的認知與理解,網絡媒介的積極作用并未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因此如何以更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與利用媒介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2) 性別、年級、教育、專業、出生地等人口學變量對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行為沒有顯著影響,媒介素養對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程度有著顯著影響。具備良好的網絡素養,進行網絡政治參與,才能保證公共參與過程的效果,進而提高政治效能感。否則,大學生將會束手無策,導致自己迷失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有些甚至被網絡技術無形綁架而喪失自我。
(3) 在網絡政治參與的重要性已經為大學生所認識到,并且在學校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是切實可行的。大學生有著較強烈的參與愿望,他們具有較高的素質和能力,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只要正確引導就可以有效地開展網絡政治工作。學校里面,更可能把網絡政治參與相關的話題帶入到學生日常生活中。因此,媒介素養教育必不可少。
參考文獻:
[1]匡文波著.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2]韋婷婷.基于大學生媒介素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智庫時代,2019(01):61-63.
[3]張文萃.“微”時代視閾下大學生媒介素養引導和培育研究[J].高教學刊,2019(04):176-178.
[4]閆素霞,班秀萍,王金苗,李克寶.大數據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現狀與對策研究[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5(09):54-55.
[5]汪建兵.任莎莎.自媒體時代新疆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及教育對策——以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為例[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
[6]任莎莎.自媒體時代下新疆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以新疆大學和石河子大學為例[D].石河子大學,2017.
[7]牛雅莉.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提升途徑探析[J].藝術科技,2015.
[8]劉浩.張帆.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提升的路徑探究[J].世紀橋,2018.
[9]楊銘.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9.
作者簡介:周小單,女,漢族,湖南邵陽人,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
課題項目:廣西財經學院2017年度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課題“從適應到發展:自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媒介素養提升機制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SZB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