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達成表明經濟全球化趨勢是不可逆轉的。世界各國的經濟早就因全球化而緊緊聯系在一起,相互滲透,彼此依存。中國企業“走出去”不會因為美國的單邊貿易保護而停滯,相反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全球化布局:在亞洲建立生產基地,在歐美成立設計營銷中心,在全球市場進行采購和銷售等活動。然而作為全球第一,第二大經濟體,中美兩國關系的發展對世界未來走向仍有著決定性影響。中美文化差異導致的企業跨文化沖突,碰撞與融合,將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認識并理解文化差異,特別是隱性文化的內在含義,尊重、包容、信任,借助跨文化管理的科學有效手段,使企業內部跨文化團隊精誠合作,發揮1+1>2的協同效應,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
關鍵詞:中美文化差異,文化沖突,跨文化管理,協同作用
1.研究背景
作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占全球經濟份額在不斷擴大,世界影響力日漸提升,但中國人均GDP、生產效率,產業結構、企業競爭力,特別是企業管理水平與美國相比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立足基本國情同時,應放眼世界,理性客觀地看待與美國的差距,開拓創新,銳意進取,提升企業全球競爭力,更好地迎接全球企業的競爭與挑戰。
近年來,一系列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美國品牌如:Revlon、Nine West、Forever 21、Old Navy等,紛紛敗走中國。這些大牌們撤出中國的原因不一,但對中國市場“水土不服”,對中國文化了解不透徹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應從這些敗走中國的美國品牌身上吸取教訓,重視文化差異,因地制宜,滿足當地消費者的真正需求。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過程中,會錄用來自其他文化背景的國際人才,越來越多的企業會面臨跨文化管理的問題。跨文化團隊在給公司帶來創造力的同時,文化間的沖突與誤解,會影響日常工作有效性和團隊凝聚力。企業內部的跨文化管理,對員工文化敏感性和適應性的培訓,培養國際化管理人才是提升企業全球競爭力的前提。
中美文化作為當今世界的兩大主流文化,通過對中美文化的比較研究分析,了解中美文化差異產生的根源和表現形式,采用科學有效的手段進行跨文化管理,對中國企業跨文化經營管理的成功將起到決定性作用。
2.中美文化差異產生的歷史淵源
五千年文明歷史孕育下的中國文化,一直以來都深受傳統儒家思想,宗親血緣關系及農耕文化影響。
儒家文化奠定了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個人服從集體,尊敬師長,服從權威,以和為貴,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宗親血緣關系則體現了中國文化中的面子,人情,關系等基本思想,關鍵時刻要能做到“舍小家為大家”,國家利益至上。而農耕文化則賦予中國文化注重實際,追求穩定,天人合一,知足常樂的特征。
美國是多民族混居的移民國家,各民族的差異、薄弱的血緣紐帶和松散的社會結構給美國人提供了自由的個人發展空間。美國的文化是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混合體。移民歷史、“西進運動”,宗教文化特別是基督教教義對構成如今的美國文化起到了巨大作用并有著深遠的影響。
移民歷史在當今美國文化的影響體現在尊重個體,崇尚自由、民主、平等,不迷信傳統與權威、積極樂觀;“西進運動”反映了美國人獨立、自我為中心,富有冒險開拓精神,自力更生,追求物質;宗教文化尤其是新教教義體現了美國人的獨立自主、平等自由、誠實守時等特征。
3.中美文化差異表現
中美文化歷史淵源天差地別,中美兩國文化的差異表現在顯性文化(比如語言)和隱性文化(思維模式、時間觀念,民族優越感等)上的差異。
3.1 中美顯性文化差異表現
中美文化最明顯的差異就是語言表達的差異,具體表現在交流的話題,交流過程中的停頓與沉默,溝通的語境的不同。
日常交談中,中國人可以談論自己的家庭,教育背景,工作等私人信息,也可以討論雙方共同認識的人的生活,工作,家庭等情況。而這些話題則會讓美國人感覺不舒服,會被認為是在侵犯別人的隱私,尤其是在雙方還不是很熟悉的情況下。美國人通常更愿意談論天氣情況,假期安排,體育運動,競技比賽等比較“安全”的話題。
企業跨文化團隊中,中國員工和美國員工在交流過程中就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形:美國員工一直滔滔不絕,中國員工沉默以對。如若不了解彼此文化差異,誤解由此產生:美國人認為中國人沒禮貌,中國人覺得美國人太愛表現。
溝通語境有高低語境之分。語境是指兩個人在進行有效溝通之前所需要了解和共享的背景知識,所需要具備的共同點。在溝通時依靠依靠這些共享的背景知識來傳遞信息,溝通的語境就比較高;反之,語境較低。
中國文化屬于高語境文化,中國人更愿意間接委婉地表達自己,有意識地隱藏自己真正的意圖,講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來自低語境文化的美國人表達方式則直截了當,傾向于用直接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圖。以拒絕別人為例,對待不贊成的事情,美國人會直接說“不”;但中國人會委婉地說“我再考慮一下”以表拒絕。在工作中,就會聽到中國員工抱怨美國員工:“我都說得那么清楚了,怎么就還不明白,為什么還要再來問呢?”美國人如果不了解中國人的說話方式,不清楚中國人“考慮一下”是表示拒絕,只按字面理解,就會認為對方真的認真考慮去了,過幾天還可能會過來追問考慮的結果。結果中國人認為美國人“孺子不可教也”,美國人則認為中國人不誠信,說話不算話,彼此間芥蒂越來越深。
3.2 中美隱性文化差異表現---思維模式
中美員工思維模式差異的產生是因為其有著不同的思考問題的邏輯。中國古語有云“三思而后行”,可以看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重思考,重視辯證統一,而美國人則重行動,認為過多的思考會阻礙行動,錯失機會。
中國人長期導向思維,愿意為長遠回報而推遲個人對物質等需求的滿足,愿意投資未來,會為了長期目標的實現而犧牲眼前利益。美國文化則是典型的短期導向,公司注重短期利益,會為了短期目標的達成而犧牲長遠利益。
4.解決企業跨文化溝通障礙的應對方法與途徑
4.1 建立尊重、包容、信任的企業文化
尊重文化平等。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不同而已。企業應打造“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尊重員工人格獨立,傾聽員工心聲,維護員工隱私和權力,提高員工向心力;認可員工的價值與奉獻,培養員工的“主人翁”精神,提高員工凝聚力;助力員工的職業發展,提高員工對公司發展的認同感。
包容是有效溝通的前提,只有包容對方文化,真正從內心接納文化間的異同,互相包容,溝通交流才能客觀理性,才能深入理解對方,愿意配合對方的工作。
信任是靠跨文化團隊所有成員共同建立起來的。一方面信任能有效提升跨文化企業內部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信任可以促進企業內部成員間的互助與合作,使人際溝通變得順暢,大家愿意為共同的企業目標努力。
通過尊重、關心、信任員工,在公司內部建立完善高效的溝通機制,良好的企業內在環境,從而產生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公司的經營管理水平。
4.2 培養跨文化團隊成員的文化移情能力
文化移情是指在跨文化言語交際中,交際雙方主體有意識并自絕地擺脫自身個體文化的影響和約束,自覺轉換立場,超越本土文化,如實感受、領悟和適應另一種文化的過程。通過文化移情,從對方角度看問題,縮小文化差異,拉近文化距離,更好地理解說話者的真實想法與目的。文化移情是跨文化溝通的前提,是人類社會共存共榮的保障;文化移情也是人們相互理解彼此的世界觀、價值觀,消除由于文化差異引起的誤會,填補情感上的鴻溝,是解決跨文化沖突的最佳途徑。
4.3 發揮文化協同作用
所謂協同Synergism,是指不同文化在承認、尊重彼此間差異的基礎上相互補充、相互協調,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組織或企業文化。[4] 文化協同為解決文化沖突提供了一種新思路,以文化差異為前提,把公司的文化差異轉變成資源和優勢,并加以利用,從而給公司帶來效益的同時,打造出反映全體成員在戰略,組織結構和管理流程上互相協同的企業文化。
4.4 跨文化培訓,提升跨文化團隊成員的適應力
跨文化培訓是跨文化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預防和化解文化誤解與分歧的最好手段之一。將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所有員工集中起來進行量身打造的跨文化培訓,讓員工直面并適應不同文化,增進溝通交流效果;交流過程中相互理解,消除文化隔閡和角色束縛,增強對不同文化的反映能力和適應能力;轉變管理人員的管理思維,從本土化轉向多元化,促使公司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更好地經營。
跨文化培訓內容一般包括:認識并熟悉不同文化的背景,清楚文化差異發生的原因及表現形式;培訓員工的文化適應能力,使其能敏感地感受到隱形文化的區別;語言培訓,提高員工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解決文化沖突的能力。
5.結語
迥異的文化背景導致中美兩國員工在語言,思維,價值觀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分歧。跨文化企業通過建立尊重、包容、信任的企業文化,培養跨文化團隊的移情能力,對員工進行跨文化培訓,培養國際化管理人才,發揮跨文化團隊的協同作用,使跨文化團隊的潛能與優勢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更好地適應市場環境,提供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作者簡介:
王莉(1984-)女,學歷:本科,籍貫:江蘇省高郵市,研究方向: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