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自古以來,孝老愛親就是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這種美德在新安縣好媳婦張鳳蓮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新安縣職高教師張鳳蓮,日復一日悉心照料患病的公婆,用自己樸實無華的行動,用執著與堅韌、勤勞與善良,詮釋了中華兒女孝敬父母的美德。她孝親敬老的事跡,被鄰里譽為現代版的“扇枕溫衾”。
張鳳蓮在婆家弟兄中排行老小,她誠信熱情,孝敬公婆,用自己的愛心、孝心、責任心同妯娌、哥嫂姐妹一道營造了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雖然,她沒有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事跡,可她卻用平凡的實際行動,展示了她孝老愛親的殷殷情懷。
張鳳蓮的婆婆今年85歲,公公84歲。膝下有三兒三女,30多人的大家庭和和睦睦,老兩口幸福地享受著四世同堂。
天有不測風云。2018年婆婆因病臥床不起,2019年公公因摔跤患病。從此,他們一家人就一心一意輪流伺候起了兩位老人。
在公公婆婆患病臥床的三年時間里,張鳳蓮每天都要在單位、醫院、家來回奔波,十分辛苦,但她毫無怨言。她經常累得滿頭大汗。特別是婆婆生病時,張鳳蓮不僅細心照顧,幫助穿衣、洗漱換洗、喂藥喂飯等,有時候還要整夜哄婆婆開心。特別是每天晚上,丈夫要照顧公公,張鳳蓮不僅精心照料婆婆,還要重復著給婆婆洗洗刷刷,預備著隨時要吃的飯菜,這些繁瑣而又累人的事情她都盡心盡力去做,為的是不讓老人受到一點點的委屈,受一點兒傷害。
婆婆依賴張鳳蓮,張鳳蓮晚上陪在婆婆身邊,和婆婆睡在一頭,給她按摩,講笑話,逗她開心。婆婆也把張鳳蓮看成了閨女,一眼不見,就會“鳳蓮鳳蓮”喊上無數遍。
孔子曰:孝敬父母在于“色難”。就是說供養老人吃穿并不難,難在對老人的精神撫養。只有真正學會感恩,才能領悟孝敬的深刻含義。張鳳蓮總是深有感觸地說:“婆家人對我的好,我記在心上,使我學會了感恩。婆婆老了,事事順著她,讓她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就是我這個做兒媳最大的心愿。”
每逢周末,她早晨六點鐘就起床,忙著為婆婆張羅吃的,餐餐變著花樣,保證充足的營養。中餐和晚餐,做婆婆想吃的,在廚房和臥室來回奔波,不厭其煩。并且,她很注重老人的飲食葷素搭配,給婆婆吃肉、奶、蛋等。有時,還買來羊肉熬成湯,一口一口吹涼了喂給婆婆吃。
婆婆盡管年紀大了,但腦子很清醒,老人看她照顧辛苦,有時深感內疚,總是乖呀娃呀喊叫,冷不丁還說要張鳳蓮親她一口。每當此時,張鳳蓮倍感溫暖,對“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張鳳蓮和姐妹哥嫂的細心照顧下,婆婆雖然仍不能起床,但人一點都不糊涂。逢人便說:“自己有福氣,這輩子找了個好兒媳。”照顧病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僅要管好吃喝拉撒睡,還要調理精神狀態,切莫說是兩位老人,就是照料一個病號對于一個弱女子來說也是十分艱辛的。
有段時間,張鳳蓮覺得很累,但在婆婆公公面前,她一點也沒有表現出來。遇到有再難的事情、再委屈的事情,她從不在家人面前流露。鐵人一樣輔導著孩子、善待著丈夫;還經常參加公益活動,為健身的朋友傳授跑前熱身、跑后拉伸的技能訓練。
在張鳳蓮的影響下,她的孩子們都對爺爺奶奶非常孝順。“自打我行動不便后,兒媳不在家的時候,孫女就給我梳頭、按摩。”說起懂事的孫女,郭秀蘭開心不已。
婆婆時常夸張鳳蓮,她不好意思地說:“大家都比我做得好呢,孩子兩個伯伯、妯娌姐們,孩子姑父、姑姑都很孝順,我們一家人盡管各立爐灶,但親如一家,身處這個大家庭,我感到很溫暖。”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孝。張鳳蓮在逆境中默默地承受著苦和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為人媳、為人女兒、為人師表的高尚品質,演繹著點點滴滴孝老愛親的動人故事,感動著她身邊的每一個人,傳遞著社會正能量。她的行為不僅贏得了親屬、鄰居、群眾的好評,也帶動起社區里年輕媳婦、青年人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公婆的良好風俗,營造出家庭和睦、鄰里團結友愛的社會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