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方
新冠肺炎疫情后學生的心理危機與教育
遭遇危機事件,人們會進入應激狀態,認知受到抑制,情緒容易失控,行為容易失度,還會出現軀體的癥狀。有些人耐受性很好,有些人愈挫彌堅,但有的人會發生心理問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我們選擇了22個學校作為學生心理危機的監測點,1月26號開始啟動監測,第一波數據從2月3號開始收集,在疫情發生的關鍵節點進行追蹤調查,目前已經完成了四波次調查,每波次調查17萬學生。我們發現,隨著疫情得以管控,青少年學生的焦慮、抑郁和睡眠問題不降反升。從4月份開始,中小學陸續出現了比往年更多的危機事件。疫情得以控制了,但人們的焦慮、抑郁、睡眠問題等檢出率和嚴重程度反倒上升了,惡性事件增加了,家庭功能不良的問題和孩子的規律作息、運動鍛煉、包括規律飲食等問題都非常突出。不少青少年依然感受不到、發現不了社會支持資源。社會支持資源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緩沖系統,我們能夠看到自己內在的資源和外在的資源,就會覺得我有能力去應對,有資源可利用,不容易無望無助。在遇到困境的時候,不會絕望、抑郁,焦慮感也會減少很多。
相對于災難性事件,心理危機的發生有滯后性。汶川地震發生后,惡性危機事件發生比較集中的時間是在半年以后甚至一年以后。有一個現象叫“周年效應”,就是在重大事件發生后一周年、兩周年的前后,人們容易發生心理危機,甚至是一些惡性事件。新冠肺炎疫情所致的心理危機,有沒有可能還有“周年效應”?湖北特別是武漢需要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如果在災難性事件中有親友傷亡,在周年時往往會有大的情緒波動。
疫情與自然災難、事故相比,有不一樣的地方。比如,自然災害和事故是點發性的,時間和空間都是確定的,但傳染性疾病是彌散性的,時間、空間不確定,對人的沖擊也沒有那么突然。這次我國的疫情控制得非常好,從全國的角度來講,應該不會有明顯的周年效應,但要高度注意湖北、武漢地區。其他地方有個別的感染和傷亡事件,可能是因為疫情,在事業、感情、經濟等方面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對一些人的心理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對這些人的心理干預,我們需要做好準備、采取措施。
創傷后反應及變化轉歸的人群特征與教育
應激之后,有的人可能出現心理問題,而有的人愈挫彌堅,比原來更好了,發生了“接種效應”。有的人可能暫時沒出現問題,但是更脆弱了,下次再沖擊一下,就容易出現問題了,發生了“敏化效應”。
筆者把創傷分成三種:急性創傷。遇到一個突然的事件,導致他出現心理創傷;慢性創傷,長期處境不利;早年甚至是不記事的幼年時候的一些經歷,發生了心理創傷,可能現在意識不到,但是它在那里成了一個情緒按鈕,“表皮”好了,但里面可能還在“發炎”,今后在遇到某個事的時候,容易被一個并不嚴重的線索激發過往的創傷經歷,從而進入危機狀態,我們稱之為陳舊性創傷。
不同的人經歷創傷性事件有不同的反應,有不同的結局,有不同的變化轉歸的路徑。創傷修復的過程中,心理問題的發生、結局和變化轉歸的軌跡都不一樣,有個別差異性。經歷創傷之后,人們有心理、行為、身體等方面的反應。有的人一開始就出現問題,并且持續存在,我們稱之為慢性功能障礙。有的人一直沒事,這種人比較強大,有很好的抗逆性。而有的人開始出現問題,然后很快就好起來,甚至比原來更好。還有一些人時好時壞。有的人剛開始的時候沒事,甚至很堅強,但是隨著時間的推延,他們會出現問題,還往往是一些嚴重的問題,比如精神障礙、自傷自殺等等,我們稱之為遲發性功能障礙。這一類人占3.6%左右,是需要特別關注的一類人群。
除了個體差異,還有性別差異。應激之后,女性的心理問題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比男性高。剛開始的時候是這樣的,但過一段時間之后就不一樣了,女性的修復更快,男性有較多可能出現遲發性功能障礙。
出現遲發性功能障礙的人往往在述情方面有問題,他們不能有效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有一個格言:“表達就是療愈”。如果你的來訪者能夠很好地去表達,就能起到療愈作用。
怎樣有效合理地“表達”?這是有個體差異性的。有的人不能夠有效表達怎么辦?沙盤游戲是一種表達,繪畫、唱歌、運動等都是表達。有的人說,我不斷地去訴說,是不是就是表達了?這不一定,有的表達是一種無效的表達。
個體差異性離不開遺傳和成長環境。我們研究了糖皮質激素受體基因系統與焦慮的關系,發現糖皮質激素受體基因多態性通過與父母教養方式的交互作用對青少年焦慮障礙產生影響。兒童青少年焦慮障礙的干預,需要家長的參與,需要教養方式的改變。
腦—腸—微生物軸與青少年睡眠保健
筆者的一項研究發現:災后30個月,睡眠問題仍然普遍存在,整體睡眠困擾的報告率介于28.8%至30.2%,睡眠問題可以預測近期與遠期的創傷后相關癥狀,包括焦慮、抑郁、創傷后應激障礙等。這提示我們:危機干預中,睡眠保障與睡眠促進尤為重要。
現在孩子們學習壓力大,廣大兒童青少年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的問題。有何影響?狀態性睡眠問題如何演變為病理性的睡眠障礙?也就是急性的暫時性的睡眠問題如何演變成為慢性的病理性的睡眠障礙?怎么辦?我們的研究發現:失眠患者普遍存在消化系統癥狀,并與其失眠病程長短呈顯著正相關。情緒調節困難、抑郁情緒是急性失眠與慢性失眠共同的危險性因素,神經質人格特征是慢性失眠的重要危險性因素。
我們對不同病理階段失眠障礙與腸道菌群多樣性變化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α多樣性比較發現,慢性睡眠障礙組糞便菌群的α多樣性顯著下降。β多樣性比較發現,失眠障礙會對個體腸道微生物的整體結構產生影響。失眠的不同病程,失眠障礙患者體內微生物群落的結構不同。失眠障礙引起的腸道微生態失調可能向著微生物群落結構中厭氧菌比例的下降轉變。
失眠患者存在警覺程度的下降;長期失眠障礙伴隨的注意功能缺陷主要表現在慢性失眠患者執行控制網絡效率降低。此外,睡眠質量對個體執行控制網絡功能與警覺性有影響。急性、慢性失眠障礙患者均存在體內炎癥細胞因子水平升高,主要表現為IL-1β與TNF-α含量的升高,提示失眠障礙患者可能存在系統性炎癥反應。
慢性失眠障礙患者特征性微生物(Faecalibacterium & Blautia)與其睡眠質量、IL-1β顯著相關;急性失眠障礙患者特征性微生物(Lachnospira & Bacteroides)與其睡眠質量顯著相關。中介分析模型結果發現,失眠關鍵功能菌,可以通過調節IL-1β對失眠患者的執行控制網絡功能起作用。我們呼吁全社會都來重視兒童青少年的睡眠健康。
睡眠時間的個體差異很大,有短睡眠的人,也有長睡眠的人,一般情況下,小學生至少保證9小時以上的睡眠。多睡一個小時,可能比他多做一個小時作業的效果會好些。中學生應該保證8小時,成年人應該保證7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假期、周末和工作日的睡眠節律要大體一致比較好。在管理孩子睡眠習慣,規律作息這方面,家長要做示范,按時作息。先要管理好自己的睡眠,我們才能夠去管理好孩子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