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蘭
青少年自殺如今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2020年9月,武漢一名中學生因打撲克被母親掌摑后,轉身跳樓身亡。10月,江蘇泰州一名高二學生被班主任辱罵后留遺書跳河自殺。類似悲劇在全國各地不斷上演,引人深思。
自殺行為
自殺是一種極端的自我毀滅行為,其結局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超過80萬人死于自殺,自殺死亡人數占據全球暴力死亡人數的一半以上,超過戰爭與他殺的總和;其中,自殺是15-24年齡段的第二大死因。1991-1995年全國疾病監測系統數據顯示,我國自殺死亡率為10萬分之19.85人。2002年《柳葉刀》雜志報道中國自殺率,綜合了漏報率等因素,數據為10萬分之23人。衛生部最近一次于2007年公布的數據顯示為10萬分之7.44人,比之前數據明顯降低。近10年我國官方未公布自殺的準確數據,更缺乏青少年自殺的官方數據。
既往研究將自殺行為分為自殺意念、自殺企圖與自殺死亡/未遂。自殺意念與自殺企圖在界限上相對模糊,自殺企圖通常是指個體明確表示自己的自殺意圖,如書寫遺書遺愿,置辦好自殺道具等自殺前的一系列行為,但這些行為并不意味著個體真的會自殺,所以自殺實際上仍然是一個“全或無”的行為。
自殺與大腦
“自殺腦”是自殺識別的主流研究方向,“自殺腦”是自殺行為反映在大腦結構和功能上的有關大腦高級認知,情緒和決策等狀態或素質特征。深入研究“自殺腦”,剖析自殺行為的腦神經功能特征,能夠為自殺的預測與預防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既往有關“自殺腦”的眾多研究中,大腦前額葉一直是科學關注的重點。相比于其他動物,人類的前額葉異常發達,占到人腦體積的近三分之一。同時,前額葉也是掌管人類高級認知、情緒控制與行為決策的核心腦區,在自殺的發生過程中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青少年的大腦尚處于發育階段,前額葉功能尚不成熟,青少年更易出現極端情緒、沖動、絕望等與自殺相關的潛在因素。
2017年,《自然》雜志子刊《自然-人類行為》刊登了一篇《自殺與情緒概念的神經表征識別自殺青年的機器學習研究》的文章,研究應用功能核磁共振技術,采集了20名青年人在聽取30個不同語義詞語時大腦的功能活動。30個詞語中有10個詞表達積極語義,如良好、舒適;10個詞表達消極語義,如殘忍、邪惡;10個詞表達與自殺相關的語義,如死亡、毀滅。研究發現,有自殺意念的年輕人在死亡、殘忍、麻煩、無憂無慮、良好、贊美6個詞語相對應的左上內側額葉、左側額下葉、內側額/前扣帶回、右中顳區與左側頂下葉5個腦區功能活動存在明顯異常。研究又利用這5個異常活動的腦區信號,訓練了一個基于樸素貝葉斯算法的機器學習模型,發現此模型能精確區分有自殺意念的青年人與無自殺意念的青年人,準確度達到91%。
此外,一項測試青少年行為控制能力的經典研究go/no-go研究,要求青少年在看到屏幕上出現字母時按下按鈕,而當屏幕上出現字母“V”時不能按下按鈕。研究發現,有過自殺未遂的青少年在測試中更容易出錯,并且他們的大腦前額葉激活明顯降低,提示前額葉功能異常與青少年自殺未遂者沖動控制能力受損有關。這些實驗結果再次印證了前額葉功能異常與青年人自殺的密切關系。同時,通過科學手段激發這種功能表征并構建分類模型為我們預測預防自殺提供了思路。
青少年自殺的特征
我國青少年,尤其是13-18歲階段主要為在校學生,學校與家庭環境對其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與自殺產生了顯著的關系。
校園欺凌是指一名學生長期、反復暴露于一名或多名其他學生的負面行為之中,已經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現象。一項涵蓋48個國家和地區、13萬余名青少年的研究顯示:30.4%的青少年受到過校園欺凌;其中沒有受過校園欺凌者中過去一年自殺企圖患病率是5.9%;而受到校園欺凌的青少年過去一年自殺企圖患病率是15.8%-32.7%。是沒有受過校園欺凌的3-6倍。研究還發現,青少年一個月內被欺凌天數越多,自殺企圖率越高,如果一個月內有超過20天被欺凌,自殺企圖率會達到32.7%。另外一項來自英國、愛爾蘭、法國、德國的多中心腦科學研究表明,被長期欺凌的青少年大腦殼核的體積在14歲和19歲之間呈現顯著的降低,表明青少年時期被欺凌可能使青少年腦發育偏離正常的軌道。
童年逆境也是對青少年成長產生顯著影響的成長事件。童年逆境包括:家人死亡、家人自殺、父母有嚴重的物質濫用、父母有嚴重的精神疾病、父母犯罪、父母離異/單親家庭、父母接受公共援助、居住不穩定等。2017年的一項前瞻性研究中,對54.8萬名出生于1987-1991年的瑞典人從15歲開始長期的縱向隨訪直到24歲。研究發現,在青少年和年輕成人期自殺率最高的前三個暴露因素是:家人自殺、父母有嚴重的精神疾病、父母犯罪。此外,兒童虐待和忽視也是導致青少年時期自殺風險增加的童年負性生活事件。遭受童年逆境的青少年其大腦發育也會受到不良影響,一項針對年輕成人大腦海馬體積的回顧性研究顯示,在1-7歲階段被忽視更容易對男性海馬體發育產生影響,而10-12歲、15-17歲階段被虐待則更容易影響女性海馬體發育。
青少年自殺的預防與展望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4年發布的《預防自殺:一項全球要務》手冊針對衛生系統、社會、社區、人際關系、個體制定了具有通用性、選擇性或指向性的干預措施,其中部分和青少年、學校學生有關。比如危險因素中,與求助行為有關的恥辱感,可能導致學生在自殺問題上不愿向老師、家長、同學傾訴,學生發生了自殺但大家還會表示驚訝。人際關系中,如被隔離感、關系沖突等,因學校環境相對閉合,可供學生選擇的人際關系比較固定,如果一旦出現人際關系問題,可能導致學生長期處于這一問題的負面影響中,尤其是校園欺凌、孤立等。
手冊也提到了諸多干預措施,如自殺守門員培訓、自殺服務熱線等。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學生的定期心理健康體檢十分必要,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平臺,收集青少年心理數據,分析中國青少年心理特征,青少年心理、精神以及自殺問題早發現。對于存在問題的青少年,應采取醫—校聯合,問題嚴重者及時診斷及時就醫,問題較輕者密切觀察,加強管理。醫療層面也應研發針對青少年的診療技術、康復手段,切實幫助青少年解決心理/精神問題,有效預防青少年自殺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