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勁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中醫思想理論中,不乏對人的認知、情緒等問題的論述。從中國文化獨特性的角度來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對我們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得意忘形”的學習
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習的理解,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即“得意而忘形”。這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智慧,在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就有很好的體現。張無忌跟張三豐習武,對于張三豐所授內容,張無忌開始記得一大半,過了一會兒就只剩一小半了,再后來全忘了,這時張三豐說“你可以上場了”。我們稱之為張三豐效應,就是說在學習過程當中,不是為了獲得一種確切的知識,而是為了獲得知識背后的、更高階的一種知識形態。
“他學了,他也忘了,但他沒白學。”這種情況是怎么產生的呢?在我們記憶領域里,海馬體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結構,它負責編碼記憶信息,如果海馬體損傷,人就不能形成新的記憶。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關于海馬體的主流認識是,海馬體的神經元是特異性的,但是最近的一項研究卻發現,我們人類的海馬體存在這樣一些神經元,它不是專門編輯某些特異性信息的,它是編輯某些普遍性信息的,也就是說,人類在進化過程當中,我們的海馬體神經元發展出來一種獲取抽象知識的能力。
這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在學生培養的過程中,如果過度強調確鑿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那些抽象的、更高階的知識的獲取,很有可能會造成知識不能夠有效地轉化為智慧。在目前的應試教育環境下,因為考試競爭壓力,學生會產生焦慮情緒。這種焦慮情緒可能會激活以杏仁核為主的一些核團,然后調動海馬體進行情節記錄、編碼。編碼完成后,學生經過反復練習,最后轉化成程序信息,就達到了自動化的程度。這時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比較熟練,可以應付解決規范的問題,但是過度依賴于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學生的靈活性和創新性就會受到一定影響。
在學生做題的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按照“難易難易”的順序做題,另一組則按照“易易易難”的順序做題。我們發現學生在做了3-5道簡單題后,再做難題時,就遇到了困難。這就是思維定式誘導。學生在反復練習這種常規題的過程中,大腦活動水平在逐步下降,也就是大腦在“偷懶”,所以我們所謂的思維定式其實是大腦的“偷懶”現象。經過4~5個思維定式誘導以后,學生的大腦遇到難題后,處于一種惰性狀態,無法激活,就會感覺難題更難了。所以,從思維定式角度講,我們并不主張學生大量“刷題”,因為在高強度的學習背后,我們的孩子大腦并沒有在動,他的大腦在偷懶,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思想搬磚”,雖然很累,但并沒有很好的學習效果。
所以,如果想激發學生的智慧,我們應該考慮如何實現高階的學習,而不僅是學習確鑿的知識,因為確鑿的知識只能用于考試。
“相生相克”的情緒
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中,認為我國心理問題不嚴重的人只有12%,50%的人認為社會上人們的心理問題嚴重,40%的人則認為說不清,同時,調查發現大眾對心理服務的第一需求是自我調節。
目前心理學領域占主導的自我調節方式是認知調節。例如,認知行為療法,就是通過改變人對事物的態度來調節情緒。在我們的大腦中,調節網絡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以額葉皮層等為代表的認知控制網絡,負責自上而下地調節,另一部分是以杏仁核或者腦島等為代表的情緒體驗網絡,它是被調節的部分。所以認知調控的基本方法就是借助額葉等認知調控腦區對杏仁核、腦島進行自上而下的調節。但是額葉調節有一個潛在的弱點,就是前額葉的功能很脆弱,一旦出現應激事件,就容易失效。此時,再使用認知調節就很難達成目的。
在中國古代的智慧中,有一種與之不同的調節方式。《黃帝內經》中有這樣一段話:“悲克怒、怒克思、思克恐、恐克喜、喜克悲”。金代名醫張從政也說過:“悲可以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侮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边@種調節方式,不是以認知來調節,不是自上而下地通過認知控制人的情緒,而是關注情緒的“相生相克”。那么,這種理論潛在的巨大價值是什么?
以悲克怒,以思治恐,這種心理調節方式不需要認知的功能,不需要依賴于前額葉的功能,所以這個理論有助于克服目前以西方心理學的心理調節理論占主導的現狀。
這種說法是否真的正確,我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去驗證。我們把被試者叫到實驗室,并想辦法激怒他們。然后,我們把被激怒的人分為三組,讓第一組觀看悲傷的視頻,第二組觀看恐怖的視頻,第三組觀看中性的視頻,結果發現看完恐怖的視頻,被試的憤怒情緒明顯比悲傷組和中性組提高了,而看完悲傷的視頻以后,被試的攻擊性傾向明顯低于其他兩組。 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恐生怒”和“悲克怒”其實有一定道理。
隨后我們研究了這個實驗的腦科學原理,發現在觀看恐怖視頻的時候,我們的海馬體旁回、前后腦島等一系列與厭惡情緒有關的腦區被激活,這些腦區的激活水平將導致其后的攻擊性行為。而看悲傷視頻的時候,悲傷的情緒會激活一些與共情有關的腦區,這些腦區的激活將抑制其后的攻擊性行為,所以說“恐生怒”和“悲克怒”不但成立,而且還有腦科學的道理。此外,我們還驗證了這種情緒調節方式,無論被試有沒有應激反應,都能調節情緒。
此外,我們的研究還發現,“怒克思”可以激發創造性的思維。什么是“思”?“思”就是“冗思”,也就是常說的“多慮”,指人容易胡思亂想。這其實是一種高級認知,而憤怒則是人的一種原始情緒。人的原始情緒比高級情緒更為強烈,因此可以對高級情緒產生抑制效果。那為什么憤怒可以激發創造性思維?因為人的創造性思維之所以不能發揮作用,是因為常規思維在約束人,但是憤怒在“沖昏”人的理智的同時,也讓人突破了常規思維的限制。我們多數人都認為攻擊性是不好的,其實攻擊性和憤怒,在某種程度上,確實代表了創造性。我們教育孩子,總是希望孩子聽話,所有家長都喜歡聽話的孩子??墒羌偃缫粋€孩子的攻擊性很高,如果對他進行教育后,把他的攻擊性完全消磨掉,這就是一件好事嗎?其實在我看來,這并非是絕對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能會同時失去創造性。
傳統中醫的相生相克思想,跟西方目前占主流的心理調節思想還有幾點不同。第一,這種思想并不認為思想或者認知是我們心理當中最高境界的東西,其他都是被控制的,而是相生相克。第二,這種思想理論,也不認為積極是最好的,而是一物降一物。我們中國的情緒調節講究的最高境界是情緒的平和,不是快樂。古人云:“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边^度的情緒都是不好的,片面強調積極是不對的。這種充滿辯證的思想,經過實證研究,是確有依據的,這些發現對我們進行科學的心理疏導和性格培養都具有參考借鑒價值,也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在繼承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