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姝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刻地闡述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我們都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
蘇格拉底說: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為他想成為的自己。快樂幸福比知識積累或財富積累更重要。小學的孩子處于生理和心理迅速發展的階段,他們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喜歡表現自己,是天生的“小演員”。作為一名小學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又該如何幫助這些“小演員”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了解我們的圣哲先賢所選擇的道路,了解“中國夢”呢?這是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思考的問題。
20世紀60至70年代英國教育學家西斯考特正式提出“教育戲劇”這個內容。教育戲劇主要指運用戲劇作為教育媒介,實現人文教育、藝術教育、跨學科學習等不同層次的教育學習模式。自2017年起,學校將教育戲劇這一新的教學模式引進到相關課程中,利用戲劇的綜合性,豐富教育教學手段,在學生快樂學習的同時,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等綜合素養,并在情感體驗中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
例如我們選用的自創劇本《山海經》劇目。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小男孩在課堂上給同學們講述《山海經》中黃帝大戰蚩尤,逐鹿中原的故事。在遠古時候,蚩尤是來自東部的頭領,而黃帝則統領著西部。當時地球資源有限,蚩尤帶領部落搶奪資源,打敗了炎帝,又要挑戰黃帝。小男孩在講述的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與同學讀到的不一樣,遭到大家的質疑。在夢里,小男孩見到了《山海經》的化身,于是展開了一次漫長又有趣的交流,女媧伏羲造人再現,蚩尤率領風伯、雨師大戰黃帝率領的隊伍,蚩尤戰敗。最后小男孩回到現實中聽著同學們講著不同版本《山海經》的故事。
劇本中小男孩說的和書中寫的不一樣這一沖突引發了孩子們的熱烈討論,這時有個女生站起來說,“我在網上看到的故事跟你們說的都不一樣”;還有一個同學站起來說,“我記得爸爸的書柜里也有這本書,我晚上回去看看書里是怎么說的”;“那我也回去上網查查吧”。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越來越多的孩子都對故事產生了興趣,都想用自己的方式走進去看看,到底《山海經》是怎么說的。在這樣的情境中,大家分享著自己的觀點,表達見解,集思廣益解決問題,思考的角度也在不斷變化,他們爭著要走進故事,學著更加全面的看待問題,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故事,為更好地表現人物內心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每次排練都是一次次磨合的過程,孩子們真看,真聽,真說,真感受,真思考,真表達。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孩子們有了明顯的變化。我們受邀參加了烏鎮戲劇節,當孩子們知道我們是所有參賽作品中唯一一部用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品時,他們在烏鎮的街道里賣力的為自己宣傳,因為孩子們知道很多人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并不了解,或是不能夠真正地理解,他們想通過自己的表演向世界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幫助外國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中國人所選擇的道路,了解“中國夢”。
從烏鎮戲劇節載譽而歸的我們在2018年北京市青少年戲劇短劇作品大賽中又獲得了特等獎的好成績。一位家長由衷表示:“感謝學校和老師們的辛勤付出,對于孩子們來說,比得獎更重要的,是在他們內心播下了藝術和自信的種子,這會讓他們受益終生!”在孩子們第一次登上專業劇場的舞臺演出后,觀眾席中的白校長為孩子們感到由衷的自豪。白校長告訴記者:“崇文小學非常注重孩子們綜合素質的培養,學校的戲劇社、合唱團、足球隊、籃球隊、冰雪課等各種興趣團體都辦得有聲有色。而且崇文小學歷史上就是外交官子弟成長的搖籃,很多孩子從小就受家庭影響的熏陶,我們也希望孩子們把英語作為走向世界的語言交流工具。現在我們國家強調文化自信,我們也通過戲劇課程將這種文化自信植根于孩子們的心中,讓孩子們在用中英雙語傳播中國文化的過程中,更加增強對自己文化的熱愛和自信。
從開始進行教育戲劇到烏鎮戲劇節嘉年華單元的露天演出,再到參賽真正進入專業劇院參演,看著孩子們的成長和進步,老師們由衷的高興。教育戲劇給了孩子們了解課本以外知識的機會,給了孩子們提升自信、放飛自我的機會!通過一次次的展演、交流、比賽,能讓更多的孩子了解戲劇、喜歡戲劇、享受戲劇,能用青少年自己的方式向國內外的朋友們講述中國故事。
我們要感恩我們的文化祖先,他們創造的文化成果從來就是面向未來,面向子孫后代的,以至于我們今天能夠受益于他們留下來的思想智慧和文化精華。因此,作為新時代教師的我們就是要將這種文化傳承下去,因為它不僅能使孩子們學習、熟悉中國傳統文化,還能讓我們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單位:北京市崇文小學)